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荆州,荆州! > 第一章:荆楚晨曦

第一章:荆楚晨曦

    第一章:荆楚晨曦 (第1/3页)

    光绪二十七年,岁在辛丑,公元1901年。时序深冬,一场夜雪悄然覆盖了江汉平原。黎明时分,荆江两岸绵延无尽的芦苇荡凝结着一层剔透的白霜,在初升的冬日下泛出清冷的光。浓得化不开的晨雾如同一条巨大的白色纱幔,缠绕着荆州古城历经千年风雨的青灰色城墙。辰时刚过,位于城西银杏巷的谢家宅院那扇斑驳的黑漆木门后方,已然传出了抑扬顿挫的诵读声。

    这是一座典型的晚清鄂中民居,五进院落,白墙黛瓦,虽不显豪奢,却自有一股清雅书卷气。天井里,一株据说植于前明万历年间的老银杏树,虬枝伸展,承托着昨夜刚落下的新雪,偶有寒风拂过,便簌簌落下些许银屑。正堂被辟为塾学,三十四岁的教书先生谢明远穿着一件半旧的青布长衫,身形清癯,面容端正,眉宇间锁着几分这个时代读书人常有的沉郁。他手中握着一把打磨得温润光滑的枣木戒尺,正缓步穿行于十余名年龄不一的学童之间。长衫的下摆随着他的步履,轻轻扫过青石地砖上那些不知被多少代学童的鞋底磨出的浅浅凹痕,以及砖面上依稀可辨的、不知何年刻下的《千字文》片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童声稚嫩,齐声吟诵,为这清冷的冬日清晨注入了几分生机。

    谢明远的目光掠过一张张或专注、或懵懂、或带着几分狡黠的小脸,最后停留在窗外那株老银杏树上,眼神有片刻的飘忽。自去岁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太后与皇上西狩,至今年七月那份令人如鲠在喉的《辛丑条约》签订,这天地,又何尝不似眼前这被冰雪覆盖的庭院,看似宁静,内里却已是寒彻肌骨?他心中暗叹,口中却依旧平稳地领读:“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就在诵读声暂歇,学童们准备翻动书页的间隙,内室方向猛地传来一阵嘹亮而急促的婴啼,如同玉石相击,骤然划破了塾学里肃穆的氛围。

    谢明远握着戒尺的手指微微一紧,尺端在摊开的《论语》卷册上不经意地磕碰出一声轻响。几乎是同时,窗外老银杏树的一根横枝不堪积雪重负,“啪”地一声断裂,连带其上承载的冰雪,簌簌坠落,在寂静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侍立在门边的老仆福伯连忙上前,低声道:“先生,里头……”

    话音未落,内室的厚棉布门帘已被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撩开,接生婆王嬷嬷探出半张脸,花白的发髻有些散乱,额角还带着汗意,脸上却堆满了笑意:“恭喜谢先生!贺喜谢先生!是个麒麟儿!母子平安!”

    一股混合着血腥气与艾草熏燃味道的暖风从内室涌出,与塾学中清冷的墨香交织在一起。谢明远深吸一口气,将戒尺轻轻放在案上,快步走向内室。当他从王嬷嬷手中接过那个被大红缂丝襁褓包裹着的初生婴儿时,恰有一缕冬日的晨光,穿透窗棂上糊着的桑皮纸的破洞,不偏不倚,正落在婴孩小小的面庞上,也映亮了屋檐角那尊鸱吻蹲兽的琉璃眼睛,反射出一点流动的彩光。

    婴孩皮肤红皱,眉眼尚未长开,但啼声却异常洪亮有力。谢明远小心地调整着抱姿,指尖无意间触到婴孩右耳的耳垂,那里生着一颗比朱砂痣还要鲜艳些的小小红点。他心中微微一动,目光转向产床。妻子云娘脸色苍白,发丝被汗水黏在额角,但眼神清亮,正带着一丝疲惫而满足的笑意望着他。

    “先生,”云娘的声音有些虚弱,却仍保持着惯常的温婉,“孩儿的名字……可曾想好了?还有,外头的孩子们,该放他们回去过腊八了罢?”

    谢明远点了点头,抱着婴儿走到靠窗的书案前。案头一方端溪老坑砚中,宿墨未干,一支狼毫小楷搁在青玉笔山上。他略一沉吟,取过一张裁剩的宣纸边料,提笔蘸墨,运腕书写。并非平日教导蒙童的端正楷体,而是带了些行书笔意的“文渊”二字。墨迹淋漓,笔画间透着一股这个沉闷岁月里难得的舒展之气。

    “谢文渊。”他低声念了一遍,将字纸递给云娘看,“愿他此生能浸淫文墨,学识渊博,纵处浊世,亦能保有心中之澄明深渊。”

    灶房里,负责帮佣的张妈早已炖上了加了当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