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砥柱中流 (第3/3页)
而是花了几天时间,默默地观察。他下到每个连队,看训练,查内务,与士兵交谈,了解各连长的带兵风格和连队存在的问题。他发现,扩编后的一营,虽然骨架是原教导一团的底子,但补充进来的兵员和军官成分复杂,纪律松弛、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三连,连长是原粤军军官,带兵方式老旧,与黄埔系出身的军官格格不入,连队士气较为低落。
心中有数后,谢文渊召开了第一次全营军官会议。他没有摆出新官上任的架子,而是平静地分析了当前营里存在的问题,然后宣布了他的治营方略:统一训练标准,严格军纪,加强政治教育,军官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他特别强调:“在我一营,没有黄埔系、粤军系之分,只有革命军人!谁有能力,谁肯卖力,我就重用谁!谁要是搞山头,耍滑头,混日子,别怪我谢文渊不讲情面!”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每一位军官,尤其在原粤军出身的三连长脸上停留了片刻。三连长脸色变了变,最终低下了头。
接下来的日子,谢文渊开始了对一营的全面整顿。训练强度陡然加大,他亲自制定计划,亲自督导,对达不到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严惩不贷。同时,他大力支持营里的政工人员开展工作,利用一切机会,向全营官兵灌输革命思想,强调军队的宗旨和纪律。他处理事务力求公正,赏罚分明,逐渐在官兵中树立起了威信。
他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补充的装备迟迟不到位,军饷时有拖欠,来自上面不同派系的干扰时有发生。他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去应对这些琐碎却现实的问题,周旋于各种关系之间,竭力为营里争取更多的资源。
夜深人静时,他依然会拿出那本越来越厚的花名册(现在已是营级名册),看着那些新旧交织的名字,抚摸着王栓柱的银元和那方冰凉的砚台。晋升带来的并非喜悦,而是更深的警醒与责任。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那个只需带队冲锋的连长了,他必须成为这根“砥柱”,在革命的洪流中,稳住这一营的人心,带好这一营的兵,让他们在未来的、注定更加残酷的战场上,既能杀敌制胜,又能尽可能多地……活着回来。
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已经竖起,更大的风暴正在北方酝酿。谢文渊,这位年轻的营长,站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汇点上,砥柱中流,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