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蔡瑁暴怒!折了美人又折兵! (第3/3页)
几乎要跪倒在地板上。
“我先前再三叮嘱,粮草可按最低军制,拨付一月之数,既可扼其咽喉,又不授人以柄?”
“你倒好!十日!只调拨区区十日粮草!你是怕刘琦找不到由头发作吗?!”
吼的蔡瑁声音几乎嘶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般。
蔡和哆哆嗦嗦地辩解:“大……大哥息怒!我……我是看那刘琦骤然得权,便带着美人出游,一副纨绔败家之相,想来他根本不识军务……少二十日粮草,他定然看不出来……谁……谁曾想……”
“看不出来?!”
蔡瑁猛地打断蔡和,一步踏过案几,走到蔡和跟前,指着蔡和的鼻子怒骂:
“他非但看出来了,而且还算得清清楚楚!四十车粮,五千人月需几何,他分毫不差!”
“还更当着全军之面,斩了蔡青,这是在打我的脸啊!你告诉我,这是纨绔子弟能做出来的事?!”
蔡和哑口无言,冷汗浸透了后背的衣衫。
蔡和此刻才恍然醒悟,刘琦那几日的携美出游,根本就是刘琦精心策划的迷魂阵!
自己,连同整个蔡家,都被那小子看似荒唐的行径给麻痹了!
蔡和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想辩解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只能伏低身子,以头触地,发出“咚”的一声闷响,颤声道:“小弟……小弟愚钝!小弟万死!实是……实是被那刘琦的伪装所骗,以为他……”
“蠢货!你们以为我心疼的是蔡青那几个废物吗?!”
蔡瑁的怒火并未因蔡和的请罪而稍减,反而因想到了什么般更加恼火。
闻言蔡和猛地抬头,眼中充满不解和一丝侥幸——难道大哥并非因族人被杀而如此震怒?
只见蔡瑁在厅内急促地踱步,怒气冲冲的:“他们死了也就死了,蔡家旁支子弟多得是,找个由头再安插进去便是!真正让我心痛的,是王朗!是王仲宣啊!”
王朗?蔡和愣住了。
蔡和当然知道王朗,一个不算他们核心圈子,但大哥一直颇为倚重的统兵校尉。
蔡和之前只以为大哥是气损失了几个亲信,没想到大哥真正在意的,竟是这个“外人”?
见蔡和面露不解,蔡瑁恨铁不成钢的解释道:
“王朗此人,他是一刀一枪,从最底层的军士拼杀上来的,练兵、行军、扎营、布阵,无一不精,无一不晓!!”
“如今倒好……如今这五千兵马给了他刘琦,连带着王朗这等扎实可靠的统兵之才也一并送了过去……”
“损失王朗一人,其痛堪比折损五千精兵!刘琦小儿,怕是做梦都要笑醒!”
一想到自己苦心挖掘、着力培养,本用以维系和提升荆州军战斗力的核心将领,如今却要为潜在的对手刘琦效力,蔡瑁就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和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蔡瑁那沉痛无比的语气,像一把锤子砸在蔡和心上。
蔡和涕泪交加:“大哥!是我蠢!是我有眼无珠!我……我当时认为那刘琦是个废物,只想让他更难受些,没想……没想竟坏了大哥事情!我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啊!”
蔡和一边哭诉,一边竟抬起手,左右开弓狠扇自己耳光,清脆的“啪啪”声在寂静的厅堂里格外刺耳,脸颊很快红肿起来,指印清晰可见。
“够了!”
蔡瑁一声爆喝,打断蔡和的动作。
蔡瑁看着狼狈不堪的族弟,眼中怒火虽然未熄,但蔡瑁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现在打烂你的脸,难道能把王朗打回来?能把那五千精锐打回来?于事无补!”
蔡瑁重重坐回榻上,手指揉着刺痛的额角,“刘琦……他马上就要去江夏了,太守之位,开府之权,天高皇帝远!届时他手握实权,内有诸葛亮、徐庶辅佐,外有兵马钱粮,再想动他,难如登天!”
蔡瑁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最让他感到无力的事实:“一旦他在江夏站稳脚跟,击退孙策,甚至只是僵持不下,其声望、实力都将飞速膨胀。届时,他若以长子之名携江夏之威归来,这荆州……还能由我等说了算吗?”
厅内陷入一片死寂,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迫近的危机。
“大哥难道……难道就真的没办法了?那对美人,她们……”蔡和话未说尽,但意思很明显,是否还能寄希望于之前的美人计,在江夏从内部腐蚀刘琦。
提到凝香、凝露,蔡瑁的心中更是滴血。
那对并蒂莲般的西域娇蕊,本是蔡瑁留着攀附朝廷权贵,或是待自己大权独揽时纳入房中尽情享用的绝世珍品。
如今倒好,白白送给了刘琦!
不仅没能消磨其心志,反而成了刘琦麻痹自己的工具,甚至可能……可能真的被刘琦享用了!
一想到那对姐妹花在刘琦身下承欢的模样,蔡瑁就妒火中烧,几乎要喷出血来。
“张子纲!张允!误我!误我甚矣!!”
若非张允献上这看似高明的“美人计”,蔡瑁怎会忍痛割爱?
若非相信此计能奏效,蔡瑁又怎会放松警惕,让蔡和这等蠢货去执行至关重要的粮草任务?
真是赔了美人又折兵。
就在蔡瑁于襄阳府中为痛失臂膀、赔了夫人又折兵而暴怒不甘之际,数百里外的江夏,战火已燃,局势正以惊人的速度演变。
时间回到数日前。
长江之畔,喊杀声震天。
孙策亲冒矢石,于万军之中突入黄祖旗舰,手起刀落,阵斩黄祖!主将既亡,黄祖部曲军心瞬间溃散,在孙策军的猛攻下或逃或降,不到半个时辰便彻底瓦解。
此战,孙策采纳周瑜之计,以多次佯败骄敌之心,诱使黄祖出城追击,终在预设埋伏圈内一举功成,堪称经典。
而黄祖战败身死的消息,比孙策的大军更早抵达江夏郡治沙羡城。
城内顿时大乱,恐慌蔓延,投降之声四起。幸得刘表十年治理,恩泽尚存,城内忠于刘表的守军迅速以铁血手段斩杀言降者,勉强稳住阵脚,推举出一名校尉临时指挥。
然而,当孙策大军兵临城下,将黄祖首级高悬示众时,这好不容易凝聚的军心如同冰雪遇阳,顷刻崩溃。
守军望风而降,逃亡者不计其数。
周瑜见状,立刻建言总攻。
孙策从之,大军如潮水般涌上城头,半日之内,沙羡易主。
站在沙羡残破的城墙上,孙策眺望西方荆州腹地,眼中是大仇得报的快意与开拓疆土的雄心。
周瑜虽面带倦色,目光却依旧睿智,,提醒道:“伯符,沙羡虽下,然江夏未定,荆州未平,不可懈怠。”
孙策点头称是。
次日江东军军议,战果清点完毕:伤亡千余,歼敌三千,俘获万人,缴获粮草军械无数,战船百余艘。
众将欢欣鼓舞,黄盖、韩当等孙坚旧将更是盛赞周瑜谋略之功。
周瑜谦和应对,将功劳归于孙策神勇与将士用命。
随后,孙策下令于城外设坛,以黄祖首级祭奠亡父孙坚。
仪式上,孙策跪地洒酒,声音沉痛而激昂:“父亲在天之灵可见?孩儿已取仇敌之首级!”
孙策此举虽极大地鼓舞了己方士气,却也震动了整个江夏。
江夏各世家豪强反应不一:有的痛骂孙策残暴,深感忌惮,也有的则看到了机遇,暗中遣使归顺,但更多的则持观望态度。
消息传至安陆黄氏宗族,举族悲愤恐慌。
族老黄承彦强忍心中悲痛与怒火,一面怒斥族人慌乱,一面下令紧急征召私兵、加固安陆,准备死战。
果然不出黄承彦所料,孙策心中的仇恨并未因斩杀黄祖而熄灭。
郡守府内,孙策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计划:“黄祖一人之血,难洗父仇。我欲进军安陆,彻底铲除黄氏宗族!”
周瑜闻言,立刻劝谏:“伯符不可!安陆非战略要地,水道不利我军,黄家必拼死抵抗,代价巨大。”
“当务之急,是趁刘表未及反应,速派精锐西进,千里突袭江陵!”
“一旦夺取江陵,便可割裂荆州,震动荆南四郡,使其生乱,届时霸业可图!复仇之事,可暂缓。”
但黄盖、韩当等孙坚旧部情绪激烈,坚持认为父仇不共戴天,斩草务必除根,且此举能彰显孝道、鼓舞士气。
面对战略大局与血亲复仇、麾下重臣意见分歧,孙策内心挣扎良久,最终做出了一个充满风险的决定——分兵。
“黄盖、韩当,命你二人率三千兵马,北上攻打安陆,为我父复仇!”
“公瑾,你率三千兵马留守沙羡,巩固后方,防备襄阳。”
“我自率主力西进,突袭江陵!”
周瑜脸色顿变,力陈分兵乃兵家大忌。
但孙策决心已定,他既要顾及军中老将情绪与孝道名分,亦不愿放弃争夺江陵的战略机遇。
次日,孙策大军一分为三,各自开拔。周瑜立于沙羡城头,望着远去的船队,心中忧虑深重。
长江之上,千帆竞渡,却奔往不同方向,为这场征伐埋下了不确定的种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