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合土测试:A/B实验的古代应用 (第2/3页)
优化版)
配材料的时候,风渡墨特意让两个村民一组,互相监督称重,用量斗严格把控每种材料的比例,防止有人偷工减料。王大眼在一旁看得啧啧称奇:“风先生,您这法子太讲究了!连多少土多少石灰都算得这么准,比咱们算赋税还认真!”
“修路和算账一个道理,差一点就可能出大问题。”风渡墨一边搅拌三合土,一边说道,“就像Excel里的公式,参数错了一个,结果就全乱了,半点马虎不得。”
把调好的三合土装进木模,用石锤反复压实,再放在通风处晾干,整整花了三天时间。这三天里,村民们每天都来围观,有人觉得这是“多此一举”,有人则好奇到底哪种配方能胜出,连之前闹事的乡绅都派人来打听情况。
第四天一早,十个样本终于完全晾干。风渡墨让人把样本搬到空地上,摆成一排,又找来一块两百斤重的青石、一桶水和一把大锤,测试正式开始。
第一步是抗压测试。风渡墨让两个壮实的衙役,抬着青石轮流砸向每个样本的中心。规则很简单:能承受青石三次撞击不碎裂的,算合格;碎裂程度最轻的,算最优。
“咚咚咚!”青石砸在1号样本上,第一下就出现了裂纹,第二下直接碎成两半。围观的村民发出一阵惊呼,工匠头领摇摇头:“传统配比还是不行,太脆了!”
2号样本承受了两次撞击,第三次才裂开,表现中规中矩。3号样本因为沙土偏多,硬度不够,第一下就塌了一角,直接被淘汰。
轮到4号样本,青石砸下去,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印子,连砸三次都完好无损!村民们瞬间沸腾了:“这配方厉害!硬得像石头!”
可风渡墨却没高兴得太早,他指着5号样本:“再试试这个。”
青石砸在5号样本上,同样纹丝不动,甚至比4号样本的印记还要浅。众人这下犯了难:“这两个都这么硬,到底选哪个啊?”
【作者插话:经典的“两难抉择”来了!就像现代测试里两个方案数据都很好,产品经理纠结到秃头。风渡墨这波早有准备,抗压只是第一关,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别急,抗压只是一方面,修路还得防雨水浸泡。”风渡墨让人把4号和5号样本搬到屋檐下,用水桶往上面泼水,整整浇了一个时辰,然后放在太阳下暴晒,模拟风吹雨打的自然环境。
第二天一早,众人再次聚集。4号样本因为石灰偏多,经过水浇日晒后,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色的碱霜,用手一抠就掉渣,边缘也出现了细小的裂缝。而5号样本,表面依旧光滑坚硬,没有任何损坏的痕迹。
“这就对了!”风渡墨一拍手,“石灰太多虽然初期硬度高,但不耐水,时间长了容易风化开裂;5号样本的配比,既保证了硬度,又兼顾了防水性,最适合咱们这里多雨的气候!”
工匠头领凑过来,用手摸了摸5号样本,又敲了敲,赞叹道:“风先生,您这法子太神了!要是按老法子修路,肯定想不到这么多门道!”
“不是我神,是测试的道理管用。”风渡墨笑着说,“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适合的选择;就像Excel的公式,适合数据的才是最优解。 咱们修路,不能只追求硬,还得适合本地的气候、材料,这样修出来的路才能耐用。”
【作者插话:划重点!这句话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