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合土测试:A/B实验的古代应用 (第1/3页)
材料堆前的混乱还没平息,风渡墨就被里正和几个工匠围在了中间。有人急着开工怕耽误工期,有人怕材料不合格修了白修,还有村民小声抱怨“测材料太麻烦,差不多就行”,七嘴八舌吵得像菜市场。
“都安静!”风渡墨一声断喝,声音不大却带着穿透力,“路是给咱们自己修的,今天偷工减料,明天下雨塌陷、车轮陷坑,倒霉的还是咱们自己!材料质量必须查,而且得查得明明白白!”
众人瞬间安静下来,王大眼赶紧帮腔:“风先生说得对!要是修出条‘豆腐渣路’,之前捐的钱、出的力全白费了,咱们还得挨乡亲们骂!”
可怎么查,成了最大的难题。古代没有检测仪器,工匠们全靠经验判断——石头敲一敲听声音,沙土抓一把看干湿,可这种方法全凭感觉,遇到掺了杂质的“障眼货”,根本分辨不出来。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场景像极了现代职场做产品测试,没设备没标准,全靠“我觉得”“我经验”,最后出了问题还得背锅!风渡墨这波要是没辙,官道修缮就得卡在“材料关”,之前的项目管理方案直接变废纸!】
风渡墨蹲在材料堆旁,捡起一块看似坚硬实则一捏就碎的风化石,又抓了一把混着淤泥的沙土,脑子里飞速运转。突然,他眼前一亮——现代做产品优化常用的A/B测试,不就是解决这种“选最优方案”的问题吗?既然不知道哪种材料比例最好,那就多配几种样本,挨个测试,谁经得起折腾谁就上!
“有办法了!”风渡墨拍了拍手,站起身,“咱们不用瞎猜,直接做测试!把三合土的石灰、沙土、碎石按不同比例配成样本,测试它们的抗压和防水能力,哪个最结实、最耐用,咱们就用哪个配方!”
“测试?怎么测?”工匠头领皱着眉,“总不能把路修一段再拆了看吧?”
“不用修整条路,做小样本就行!”风渡墨解释道,“咱们用木框做几个一样大的模子,装进不同比例的三合土,压实晾干后,用重物砸、用水泡,看哪个最不容易坏,哪个配方就是最好的!”
这个想法让众人眼前一亮,工匠头领一拍大腿:“这法子新鲜!虽然听着怪,但道理说得通!就像咱们做豆腐,多试几次浆水比例,才能做出最嫩的豆腐!”
【作者插话:这位工匠师傅悟性满分!这比喻简直绝了,把A/B测试说成“做豆腐试浆水”,瞬间接地气!风渡墨这波是把现代互联网产品思维,硬生生翻译成了古代工匠能听懂的“土话”,沟通鬼才啊!】
说干就干,风渡墨立刻让人找来木材,做了十个一模一样的方形木模,每个模子都标注了编号。接着,他根据现代建材知识,结合本地材料的特性,制定了五种不同的三合土配比方案,每种方案做两个样本,避免偶然误差——这波操作,简直是把Excel里的“数据对比表格”直接搬到了现实中。
五种方案分别是:
1号样本:石灰1份、沙土2份、碎石3份(传统配比改良版)
2号样本:石灰2份、沙土2份、碎石2份(均衡配比)
3号样本:石灰1份、沙土3份、碎石2份(沙土偏多版)
4号样本:石灰2份、沙土1份、碎石3份(石灰偏多版)
5号样本:石灰1.5份、沙土2.5份、碎石3份(微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