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酒鬼? (第2/3页)
,原本打算看首辅的看法,没想到这么不凑巧。”
张四维接过魏广德递来奏疏看了眼,双眼随即瞪大,他已经看到上面的数字。
几千两黄金在普通人眼里是个的数字,可在他们看来也就那样,不过三万两银子的事儿,只是后面珊瑚珍珠的数字太过害人。
几万颗.
也别觉得多,实际上他们也清楚,一套服饰和头饰,可能就要耗费数百颗珍珠。
这些珍珠,一般都是个头不算大的那种,做在衣服上的装饰品。
可有个问题,这东西本就不多,京城市面上珍珠都扫完,怕也凑不出这么许多。
当然,各家勋贵权臣家里的库存拿出来凑凑,肯定就够了。
“这也太多了,宫里难道就没有一点库存?”
张四维看完,嘴里念道一句,随即递给申时行。
很快,两人看完以后也都沉默了。
“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魏广德开口问道,视线落到申时行头上。
张四维是绝对不会主动开口的,他觉得自己比申时行高一头,毕竟先入阁。
谈意见,肯定要先从地位低的人开头。
“还是建议宫里先看看库存,不足部分再由户部采买好了。”
申时行也老实,之前也都是这个顺序,所以他迎着魏广德的目光就开口说道。
听完申时行的意见,魏广德这才看向张四维,等待他的意见。
没出魏广德所料,其实多简单,大家都是这个意思。
宫里有就用,实在不够了户部再去采买。
本来现在准备皇帝大婚的各种用品,户部存银就已经捉襟见肘,现在还把皇帝、皇后及皇妃服饰和头饰一股脑转嫁到外朝,他们这些朝臣代表肯定是不能毫无底线就满口答应的。
只不过,这种事儿不能由他一个人来说,而是得用内阁统一建议的形式递回去。
让内廷先清点库存,不足部分再发到外朝,让户部采购。
最起码,宝石这块,魏广德觉得完全没必要话冤枉钱,缅甸那边收回来不少宝石,完全够用。
至于珍珠,魏广德又对张四维说道:“子维,下来你和张尚书那边打个招呼,让他安排人在京城各大商行那边摸摸底,先把珍珠这些定下来,登记,不准再交易。”
现在魏广德就怕宫里和宫外都凑不够那两万多颗珠子,先把各首饰店铺的珍珠定下来。
“好。”
张四维自然知道魏广德什么意思,马上点头同意。
接下来,他们又聊起几个衙门为大婚做的主内,丝毫不知道他们操心的主儿,这会儿正被他母后逼着退位让贤。
后世传说,因为这个事儿,万历皇帝下罪己诏承认错误才取得了李太后原谅,那不过是无稽之谈。
事儿或许真有,李太后也确实对小皇帝做出很很重的处罚,但绝迹不可能换皇帝。
为这个小事儿就写罪己诏,也太不把罪己诏放在眼里了。
在古代,每当有自然灾害或四方动荡时,凡是思维正常的君主差不多都会象征性的下一道“罪己诏”。
以表示自己德行凉薄,上天给自己降罪惩罚,自己现在知错了,求求上天原谅你这位“儿子”吧。
而揆诸历史,明代的“罪己诏”数量为历代之最。
据统计,有明一代凡二百七十六年,计十六帝,其中有十一位下过罪己诏,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七份,平均每十年一次。
要知道,封建王朝的帝王都在标榜君权神授,故每一次“罪己诏”实则都是在削弱自己的神圣性,非到万不得已不会为之。
而皇帝同样也是政治人物,每一个举措都是政治举措,想达到的目的往往也是政治目的,而基于“罪己诏”的特殊性,它的产生,往往是与国运息息相关。
按史料记载,罪己诏明太祖——5次,建文君——1次明宣宗——1次,明英宗——2次明代宗——5次,明宪宗——1次明孝宗——1次,明武宗——1次明世宗——2次,明神宗——2次明思宗——6次。
刚好就是大明开头和结尾的两位皇帝下的最多,特别是崇祯皇帝,明朝国运或许就是在一次次“罪己”之中消磨没了。
既然牵扯国运,自然就不能儿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