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愿辅之以制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愿辅之以制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愿辅之以制 (第2/3页)

闻消息后,在北镇府中冷笑:

    “他倒真敢开门收人,这策士台若设成,那便是文臣心向东宫之始。”

    幕僚宋礼却缓声言道:“殿下何妨再观,此局虽巧,若无真正才士、若无成效,亦不过纸上空谈。况且,如此大张旗鼓,难免落人话柄。”

    朱棣目光幽深,缓缓合上手中竹简:“若东宫收才不慎,便是东宫自污;若收得人中龙凤,那我才真该小心了。”

    东宫问策阁。

    朱标手捧一封封策案,日夜未歇,顾清萍亦在旁翻阅。

    两人时而对看,时而相视苦笑。

    “这些策文,有人才。”顾清萍道,“但也有不少文过饰非之徒,空谈性命,不识时务。”

    朱标点头:“所以此番我不只看文章,我还要面试,看人之谈吐、气节、眼界。”

    “殿下要亲试?”吴琼一惊。

    朱标却笑道:“我要让天下知,这不是一场权谋,是一场拔擢。我要见贤,非取附。”

    半月之后,“策士台”三轮试策完毕,最终十六人入选,皆为二十五岁以下之俊彦,其中文策出众者七人,兵法精通者四人,言事果决者五人。

    东宫百官观其名单,皆惊叹不已。

    “竟有昔年韩林志之子韩启昇?”

    “那周谦之徒也入选?此人向来直言不讳,太子竟敢录用?”

    更有人议论:“听说那姚成原乃兵籍之后,出身行伍,能入文策之选,恐怕是太子有意设平衡?”

    朱标得报,微微一笑:“我东宫,不问出身,只问可堪大任。”

    王府书阁,朱瀚翻着选士之录,眼角露出几分笑意。

    “不错。”他轻声道,“这班人若能磨砺三载,不逊任何中书府吏。”

    冬至已过,雪未深却寒意更盛。皇城之外风如刀割,宫墙之内却炉香袅袅、筹谋正酣。

    策士台自设立以来已月余,朱标日夜亲阅,讲策、问政、调事,几无一日得闲。而这一切,正在悄然重塑朝中风向。

    此日未时,太子东阁议事未毕,一名年轻内侍快步入殿,躬身道:“殿下,兵部尚书张隽求见。”

    朱标眉心一挑,放下手中竹简:“宣。”

    片刻后,张隽入殿,衣袍带雪,神色肃然。朱标亲自起身相迎:“张公无事不登东宫,此来所为何事?”

    张隽拱手道:“殿下,微臣夜阅各地军报,察觉一处异动。”

    朱标神色一紧:“何地?”

    “非边地。”张隽顿了顿,“是京畿驻营。”

    朱标眉头微皱:“详细说。”

    张隽将一卷折轴呈上,低声道:“西南演武场中调,昨夜暗换校旗,其间未有明令,亦未见入营将令,更有三十骑于寅时外出——挂东宫旗号。”

    朱标陡然凝神,接过折轴翻看,果见其中记述清晰细致,调营换旗、出营暗骑,件件皆不寻常。

    “此事兵部可有追究?”他问。

    “已封查营门,遣人扣问主将,但那三十骑今晨辰时已回,所言为‘奉策士台调研令’,兵符为东宫副印副署。”

    张隽抬头看他,“殿下,兵部未曾接到调动令,策士台亦不应有兵符副权。”

    他沉思片刻,随即起身:“随我去策士台。”

    策士台内,十六人正分席校阅地方送来之民情簿册。

    姚成正在指画某处丘陵地势,忽闻外头内侍疾呼:“殿下到!”

    众人起身行礼,朱标径直步入,神色冷峻:“姚成、周谦、韩启昇,出列。”

    三人趋前,心中不安。

    朱标举起兵部折轴,语声森寒:“昨夜三十骑暗出演武场,调动旗令,署我策士台之名,此事——谁主之?”

    众人愕然,姚成脸色苍白:“殿下,属下未闻有此命。”

    韩启昇沉声道:“策士台所议各案,均未涉及军调,属下等更无兵符副章之权。”

    朱标目光逐一扫过众人,沉声道:“此事若非尔等所为,便是有人擅借策士台之名行事,其意,不在演兵,而在撼东宫之基!”

    堂中一片沉默,只有火炉中松香燃得噼啪作响。

    片刻后,朱标转头:“姚成,即刻查东宫文印,查是否有伪印传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