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再教育 (第1/3页)
其实造成以上问题的,最主要两个方面便是弗兰茨盘子铺得太大,太多大型工程项目一同展开;以及奥地利帝国的大国之基先天不足。
奥地利帝国的境内的民族太多,语言、文化各不相同,多山的环境又造就了一个个封闭的地理单元。
所以导致初期的投入成本极高,光是教师这一项。如果不是奥地利帝国,换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绝对不可能找出这么多语言人才来进行教学。
奥地利帝国的成年人平均会三门语言也不是稀奇事,但绝大多数孩童却做不到,他们大多只会本民族语言。
同时奥地利帝国杂居,混居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一名教师通常要至少精通三门语言,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成本。
除了教学本身,学校的数量也远远不足,所以教育经费才会如此夸张,毕竟要平地起高楼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也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投资效率极为低下。虽然奥地利帝国的投入是普鲁士的十几倍,但收获的效果却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普鲁士可以将文盲率压制在10%左右,而奥地利帝国还在为将文盲率降低到60%以下而努力。
不过弗兰茨的努力也并非是白费工夫,以上计算的只是狭义的文盲率,即无法用德语读写即为文盲。
如果没有这个限定的话,奥地利帝国此时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0%以下。
而且未来将会随着扫盲教育的开展而急速下降。
再进一步如果仅仅计算能听懂德语的人口,那么已经有65%的奥地利人可以用简单的德语交流。
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了,至少奥地利帝国的德语人口不再需要担心使用德语无法沟通,政府官员的命令无法传达。
在弗兰茨登基之后的五年里,德语已经打破民族和地域之间的障壁成为了真正的奥地利语。
这都要归功于弗兰茨不计代价的投入,强势的政府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火车、水道、公路突破了地理的限制德语终于得到了普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