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维也纳(上) (第1/3页)
清晨,火车站便已经开始了忙碌,站台上人头攒动,旅客们有的拖着皮箱、有的拖着麻袋,穿着也是五花八门。
机灵的搬运工们在看到客户的第一时间便冲了过去,火车的汽笛声,车轮的隆隆声,以及人喊马嘶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站台上工作人员正在奋力地将乘客和货物塞进火车
整个车站唯一一片净土可能就是站台旁的小教堂了,尽管救助站的功能已经减弱了很多,但往来的人们都会去领一块面饼图个吉利。
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向地面,再加上那巨大的钢铁骨架,让人很容易会联想到传说中的水晶宫。
事实上奥地利帝国的工程师就是在模仿水晶宫,虽然他们并不觉得水晶宫有多出彩,但别的国家有的,自己国家也该有才行。
虽然弗兰茨觉得这毫无意义,但民众们十分喜欢,他也就没多说什么。
维也纳大街上自行车已经超越马车成为了城市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相比昂贵、笨拙的马车,自行车的价格更便宜,在城市中穿行更加灵活。
报童们则会选择更加廉价的踏板车,他们背着帆布包穿行于人群之中,手里挥舞着刚刚刊印出来的《维也纳日报》。
“号外!号外!帝国又征服了一块殖民地。”
“新式肥料将会改变世界!人人都能吃饱饭的时代即将来临!”
实际上自行车能快速发展的另一大原因则是自行车不会像马车一样四处制造粪便,这大大改善了维也纳的城市环境。
维也纳城市委员会为了推广自行车,甚至还设立了马粪税。马粪税的出现,让工作类型的马车几乎在市中心绝迹,只有那些真正的豪富之家才能继续使用这种昂贵的交通工具。
不过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改变,比如人力车的再度兴起,甚至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在此时的交通业,人作为劳动力要比马匹更加廉价。路边也多了很多修车人,毕竟在专门的地方维修价格可不便宜。
奥地利帝国的自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