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波尔多的香槟 (第2/3页)
他们将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奉为真理,他们相信比较优势理论。
法国和奥地利在地理上相较英国本土的厂商更有优势,而且也愿意给出更低的价格。
在英国议员们看来这样的效率最高,成本也最低。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也确实最节省开支。
杜伊勒里宫。
“啵!”
路易·拿破仑亲自打开酒柜挑了一瓶最好的香槟,白色的泡沫如喷泉一般涌出,软木塞也随之飞到空中。
“哈哈!你说对了!英国人的订单真不小!我们发财了,从现在开始整个法国的工厂都要开始全速运转了!”
亚历山大·科洛纳·瓦莱夫斯基也感到十分高兴,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巴黎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
“相信我,陛下。我们法国的世博会将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届世博会,我们要展出的是真正超越时代的东西!”
拿破仑三世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瓦莱夫斯基随即便拿出展品清单。
这些年法国人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他们成功仿制出了英国的波特兰水泥,也拥有了奥地利帝国的橡胶技术,同样仿制出轮胎,甚至改良的橡胶软管。
缝纫机、自行车、新式蒸汽机、高速蒸汽列车等等。
法国人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这些成就确实很惊人,但仔细研究会发现法国人展出的几乎没有一项创新技术。
究其原因还是出在拿破仑三世身上,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在法国大行其道。
由于政府无法提供大量的研究经费,所以法国的技术部门比起自主开发更倾向于购买和仿制。
以此时法国的技术实力想要实现逆向工程仿制其他国家的先进产品并不是难事。
而且投资技术显然没有投资工厂、铁路等实业赚钱快,甚至比不上在殖民地搞副业。
于是乎很快自主研发就成了一种让人唾弃的行为,甚至在法国被认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法国的报纸和学术杂志大肆宣扬。
“别的国家几十年研究出的技术和机械,我们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