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科学 (第1/3页)
看过我第一本的都知道,《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里面大篇幅科技发展,500个人群穿,完整传授知识,建立一套科研——贸易——利润——反哺刺激工业发展的体系。
第二本书《晚唐浮生》年代太早了,又是单人穿,知识很少,于是从最基础的做起。
在当时北方战乱频发,人烟稀少的地区搞农牧并举、三茬轮作,即不追求亩产,追求单人产量。
轮作避免病虫害,可以肥田,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非常合适。
另外还搞了一些葡萄酒渣催奶的事情,以及农业上的各种育种,基本都是农业革命的范畴。
先农业革命,然后才有商业革命,最后催生工业革命。
农业起不来,社会财富没有增加,不能养活大量脱产人口,产生不了消费群体,商业就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撑死了在几个大城市比较兴盛,其他地方一潭死水,整体消费潜力有限。
没有消费市场,工业生产体系就起不来,技术进步无从谈起,会非常缓慢。
就像明朝江南的纺织业,其实已经到顶了,没有其他的消费市场了,因为明末战乱,市场还大量萎缩,投资工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那就不如买地投资农业,或者干脆持币观望(银冬瓜),可以这么说,当时如果不能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工业革命的可能已经死了。
事实上也没怎么开辟,只有和周边地区有一定规模的贸易,我翻看《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年鉴》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发现量有,但不多,还时断时续。
那么这一本《晋末长剑》所在的魏晋时期如何呢?
生产力更低,农业产量比先秦、汉代有所提高,但也就接近隋唐。
事实上农业到了唐代,基本已经到头了。
北方亩收有高有低,平均下来一亩一斛(108.32斤粟)的样子,这个数据到了金—南宋时期也是如此,后来明清变化不大,基本到头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怎么发展工业呢?其实几乎不可能。
只有一种变通的办法,即人为创造一部分消费群体,比如府兵、官员、酋长、士族,人数可能在几十万到一百万之间,只能着眼这个市场。
市场规模小,能不能催生工商业发展呢?难说,或者说你想看到发展到什么程度。
或许有人说,17世纪英格兰不过400-500万人口,人家消费市场有多大?
这是个好问题。但英格兰的市场不止国内,还有西班牙以及西班牙广阔的殖民地,有至少1500万人口德意志地区,有一千多万人口意大利地区,有2000万人口的法国以,有几百万人口的北欧及其他,他们甚至连非洲酋长手里那纯度很低的沙金都要,仨瓜俩枣都骗,为了开拓市场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他们也有竞争对手,主要是法国及德意志地区(联合省慢慢去工业化了)。
但他们有个BUFF。
工业资本家卖商品,将消费者手里的钱赚走了,消费者无钱消费,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别急,西班牙输入货币,相当于现在印钱,一部分流入老百姓手中,整个社会通货膨胀,生产——消费的体系又运转起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各种技术层出不穷。
这是发展科技的正途。
那么在本书魏晋时期,没这个条件怎么办呢?
或许说算了,别搞了。
但邵贼来了一回,又有这个条件,试一试呗,哪怕不成功也无所谓。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1、靠接受过教育的士族的兴趣爱好搞研究,这一部分人不会太多;
2、以利诱之,即分析当时社会现状,看看哪个行业的士族最多,最受人追捧,没有任何悬念,就是“炼丹行业”,通过士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