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晋末长剑 > 聊聊科学

聊聊科学

    聊聊科学 (第2/3页)

对长生以及可能的财富的追求,吸引一部分人投身其中;

    3、作坊生产产品,然后销售,再反哺科技,这是我之前提的“正途”,但在这会应该不容易;

    4、忽悠一部分人研究“道”,寻找“道迹”,自发展开研究;

    5、可能还有其他手段,但不是主要的。

    五种手段效果都很可疑,但能吸引一个是一个。

    而为了不浪费这种本就不多的科研者的精力财力,就要交给他们科学的方法论。

    首先就是之前改元时提到的“实事求是”。

    比如之前有一章谈邵贼谈论提到微生物,没人信,因为你没法证实。

    质疑、实证这种精神要培养,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邵贼自己也不懂太多东西,他只有概念性的。

    比如一元二次方程都忘了,写正弦、余弦写到一半也不下去了,什么浮力定律,只记得好像跟密度相关,其他不知。

    牛顿三定律,只记得一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他忘了。

    不能证实的不能说,至少不能公开说,只能私下里假托他人,搞一个没有来历的趣味故事集,讲一些基本的原理,而且不能署邵贼的名。

    再者,如果是明朝时期,邵贼会选择将他知道的知识尽量讲出来,哪怕东一个、西一个,不成系统,可能还有错误;在晋朝这会,没必要。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如果是先发国家,那不必着急,建立一个能产生果实的体系比直接获得果实更重要,因为穿越者掌握的知识知识一小部分,他不懂的、忘记的或者记错更多,这个就需要体系来演进;

    如果是后发国家,有迫在眉睫的压力,那就赶紧先拿来用,先救命要紧,副作用以后再说。

    其次,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如定量、逻辑思维。

    这个年代的逻辑思维只能靠数学来锻炼,而恰恰是士人学了不少算术,本身是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因为他们可能要执牙筹计算各种东西。

    上一章提到定量,这才是走向科学的路子,不然就是技术,而不是科学。

    炼丹时炉内温度多少,能不能有个测温计?

    人类最开始的测温计很简陋,误差也很大,只能简单测量,但任何事物都是从这些简陋的东西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定义零度和100度,然后炉内升温后,气体会有变化,水柱会移动,然后你自己定义刻度,记录下来。

    其实最开始的测温计就是这么来的,误差很大,很简陋,但不应该小看这些东西。

    气压计、温度计之类的小物件,都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工具。

    没有工具,怎么定量研究?不定量研究,很难总结出成系统的理论。

    士人之外,普通人能参与科学研究吗?极难极难。

    或许有人注意到,邵贼在想办法在郡县搞经学博士、算学博士,这就是办教育。

    但其实很难走通,需要极其漫长的积累,经学可能还好些,算学就真的难了,学这个的人不多,人家也未必愿意来教,师资力量都欠缺。

    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觉得古代办教育很简单?

    最后谈一谈社会风气的问题。

    魏晋为什么抛弃了东汉儒学?很简单,东汉儒学家自己搞崩了。

    东汉儒家发展到最后,有神学化的倾向,极其僵硬,甚至多与星象、谶纬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政治、社会因素,于是文化人集体转向老庄著作衍生出来的玄学。

    玄学风靡数百年,一直是魏晋南北朝的主流思想,无论谈玄较多的南朝还是稍小的北朝,玄学都是主流,区别只在于儒学的占比多寡而已——北朝儒学比南朝稍稍兴盛一些,但也就那样。

    到了南北朝中期,佛学大流行,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