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临安不夜侯 > 第780章 总动员

第780章 总动员

    第780章 总动员 (第1/3页)

    杨沅一路赶回剑州,一路处理着公务。

    经过资州(资阳)时,杨沅以维护叙州、乌蒙、凉山州三州安全的名义开始征募士兵。

    这些事情,他向朝廷复旨,称已纳凉山州十二县并入大宋版图时随嘴提过,合乎情理。

    其所需兵员规模当然不会说的太清楚。

    但是杨沅已经说过了,这些兵员的军饷军备,由凉山州金铜矿的产出中给予。

    所以征募扩召的举措朝廷那边也就了解不多。

    小皇帝正得意于在他称帝期间大宋版图的扩张。

    杨沅直接在原来的军事体系之外,设立了一支新军。

    新军以两年前在各州府县陆续成立的团练为主,再加上从近一年多来修建驰道的工人为辅。

    团练兵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军事素质,只需再做加强训练。

    那些修筑驰道的工人每天按时上工,按照工头的要求分工合作,已经具备了令行禁止的纪律性。

    所以他们成军的速度,也远比一般新入伍的士兵要强的多。

    路过普州(安岳、遂宁、乐至三县及重庆市潼南县)的时候,杨沅以潼川路经略安抚使的身份发布了第二道政令:征造车马。

    由头还是要加强帝国对新纳入的凉山州的控制,所以需要大量的车马用以运输和交通。

    原来修路时使用的驮马和土石车是现成的。

    与此同时,杨沅还命令各州府县继续造车,并从大理国加大了购入矮脚马的速度。

    吴家在吐蕃联络的那些大部落的头人们,为了获得杨家提供的各种奢侈品,也把大量西北高头大马贩运了过来。

    为了激励各州府县,让他们对此重视起来,杨沅把完成这一任务,纳入了官员们的年终考课项目。

    路过遂宁府的时候,杨沅再下第三道政令:屯积粮草。

    粮草是军队生存的基础,筹措粮草是战争大动员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确保军队供给。

    杨沅命令潼川路所有州县,将上缴朝廷税赋转化为其他物品和直接的货币,从而把粮食留下来。

    上缴朝廷的赋税,本就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货币,上缴实物的也要折算成货币。

    而且,这场战争准备本就是先帝六年策划宏图的其中一个步骤,朝廷也在默契配合,因此实施起来并不困难。

    路过果州(南充)时,杨沅再度下达了一道政令,加强武器、盔甲、药材等各项战略物资的打造及采购。

    路过阆州的时候,刘商秋从临安赶来了。

    枢密院机速房雀字房在川中临时设置了官署,加强了对川峡四路和吐蕃、西夏的侦缉活动。

    这是明处的谍报组织。

    杨沅的“同舟”也是侦骑四出,将搜集到的我方、敌方各种军情、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相关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往剑州内记室,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与此同时,对西夏官员将领的渗透、收买、安插眼线等,也加快了速度。

    等杨沅回到剑州的第二天,久未露面的新蜀学大宗师木易先生便在剑州学宫再次开讲了。

    这次所讲的内容,隐隐然便把议题指向了军国大事。

    官教坊也得到了安抚使衙门不形诸于文字的密令。

    他们的歌曲、舞蹈、杂剧、评书,开始有意识地向忠君报国的方向侧重过去。

    一些假托前朝背景的故事,多是收复故土、开疆拓土、一统四海、大国威风的内容。

    这些文化宣传,开始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一旦开战的心理态度。

    从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整个川峡四路开始以潼川路为中心,轰隆隆地加快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大宋正在尽可能地集结和调动所有可用资源,以应对战争的爆发。

    不过,这些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得到它的波涛汹涌。

    社会普通民众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生活似乎多了更多选择,百工百业更加蓬勃。

    他们把这归功于杨沅的治理,归功于驰道的修成,归功于凉山州金铜矿的发现,却意识不到国家机器如此运转的本来目的。

    好在经略安抚使府和内记室都很给力,所有农牧工商、军事准备,大事小情,巨细靡遗,都有专人管理和实施。

    杨沅只负责规划大方向,组织相关人马去实施贯彻细节。

    所以一路行来,杨沅倒也不算太累。

    他身边有刀妃妃如花解玉,还有梵清小师父“出尔反尔”。

    一路批阅公文时,又有凤娘和泰熙两个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