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总动员 (第2/3页)
花似玉的小姑娘研墨添茶、焚香捶腿,当真好不自在。
不过杨沅并没有沉溺于温柔乡里,他的每一步举措、每一个决定都是反复推敲过的,而非一拍脑门的决定。
比如这场战争总动员,不是你想动员就能动员起来的。
在这个时代,耕作还是要以青壮男子为主的。
不是你想当然的征募走所有的青壮劳力,妇人老人和儿童就能顶上去的。
那样的结果,就是哪怕这是一个风调雨顺之年,来年也可能造成大灾荒,饥馑立至。
可以说,国家暴力就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不是你想征兵就征兵,你想屯粮就有粮,你想开战就开战。
一个国家所能够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总是有条件、有上限的。
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简单,经济基础简单,所以那时候可以做到全民皆兵,战争动员率高的离谱。
但是当一个国家稳定发展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永远不可能再重现那时的盛况了。
除非,让整个国家倒退到那种相对原始的社会发展状态。
所以杨沅虽然在扩充军队,各个衙门也在扩充人员,但杨沅也提前就做好了再度人员冗滥的防范措施。
不事生产的官吏、军队、役夫等人员的总量,被他严格控制在了川中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以内。
如果再有超过,百姓的社会负担就会加剧。
一个国家,如果这些不事生产的人口超过百分之十,在这个时代,便很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破产或崩溃。
川中在如此准备着,夔州路、成都府路、利州东中西三路,自然也在进行战争总动员。
当然,为了防止抽血的急促,对川峡四路的经济造成重大损害,整个动员过程是有序而缓慢的,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
得益于杨沅超越时代的见识,和他的内记室的强大,潼川路在这场战争总动员中,做的是最好的。
杨沅也不藏私,所有行之有效的手段,他都会及时传告夔州路和成都府路,还有利州西路和利州东路。
至于利州中路,如今本来就由杨沅管辖。
当然,那些地方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潼川路的经验。
而且,同样身为一方封疆大吏,人家未必愿意接受杨沅给予的这些政策经验。
杨沅对此也不强求。
好在,坐镇夔州的刘锜、坐镇成都的乔贞,和杨沅的关系都不错。
而且他们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至于利州东路的温家,原本有郭家的牵制,就没成太大气候,现在有杨沅控制的利中,刘锜控制的夔州挟制着,就更没有狂妄的本钱了。
只有把利州西路经营的铁板一块,俨然成为一姓私地的吴家,目前是杨沅完全影响不了的。
……
利州西路,兴州府(略阳)。
利州西路的地盘,包括了陕西留坝、略阳、凤县等县,甘肃岷县、礼县、两当等县,还有四川青川、平武等县。
吴家等于是陕西、甘肃、四川各占了一部分。
所以它等于是同时和吐蕃、西夏还有金国接壤的存在。
这也是杨沅自始至终没动过它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杨沅没动它,也是因为吴家虽然势大,虽然有点军阀作风,但是确实没有造反、自立的野心。
至少现在没有。
因此杨沅对它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
只要把其他地方全部控制起来,吴家前面对着吐蕃、西夏和金国,后面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和利州中路。
吴家就掀不起什么风浪,除非它想玉石俱焚。
但,朝廷只是希望它听话一些,又不是要刨了它的根,它有什么理由玉石俱焚?
孟卿国和用刑盘问中侥幸活下来,却已残疾的十六个西军老兵,一共十七人,被送回了兴州。
与他们一起送回来的,还有厚厚一摞完整的供词。
吴璘老帅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下子仿佛就苍老了十岁。
这一夜,吴太尉的帅堂里,灯火久久不熄。
侍候在堂下的马弁不放心,悄悄走到帅堂门口向里探视过。
宽阔空荡的帅堂上,只有老帅一人,孤零零地坐在上首。
他身后那副白虎下山图,原本就像是他武魂的显现。
可现在看着,却像是那头下山虎,正扑向老帅的后背,要把他一口吞下似的。
叙州之乱,三蛮围困叙州城达三个月之久。
四野乡村,被捣毁汉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