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2/3页)

商,凿沉洋人的舰船之类。

    如果洋人去来总理衙门控告,朝廷就用查办之词缓之,拿一定严厉查办之类的言辞来应付他们。

    然后再一天一天拖下去。

    “话术朕都想好了。”

    李治讽笑道:

    “就以地方督抚没办法管控住辖下每一个百姓为由,将所谓的处理拖到天荒地老。”

    长孙无忌笑了笑,捋须道:

    “这么做的前提是他们能压得住洋人的反扑。”

    “这些人可不在中原游戏的规矩里。”

    李治指了指天幕,笑道:

    “但他们可不这么认为。”

    ……

    【另一类以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地方督抚为代表。】

    【他们主张,目前形势所迫,只能与洋人修约以维持和平关系,万全之策“则自强而已”,只有改革自强这一条路。】

    【总理衙门综合所有回奏得出的结论是:与洋人讲和,对洋人设防,二者不可偏废。现在还不是与洋人决裂的时候,得继续用条约对他们实施“羁縻”。】

    【为了利用好条约外交这一武器,知己之外还须知彼。】

    【于是,派遣一个正规的外交使团出使欧美。】

    ……

    炎汉·明帝时期

    “看来还是不相信汉人给出的策略呀,还是相信他们自己人给出的策略。”

    刘庄拄着手里的木杖,冷笑道:

    “根本没有想过要自强,只是一拖再拖。”

    “不过就清军在鸦片战争里所表现出的战力……”

    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还真不好说。

    ……

    【而总理衙门在文件中又说,西洋各国都已按照条约互相派驻了使节,只有我大清还没有。】

    【各国驻华使臣多次要求大清在外国派驻使节,本衙门的回复一直是:各国在华有传教通商之类的事情要办,所以需要派驻使节,大清在外国并无应办之事,所以无须派驻使节。】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这十多年来,“彼于我之虚实无不洞悉,我于彼之情伪一概茫然”,这不符合兵家的知己知彼之道。】

    【而且,外国使臣在我大清任性胡为,我们在外国却没有使臣,就没办法向外国政府直接提出诘责,这也是个大问题。】

    【但派遣驻外使节也有两大难处。第一是远涉重洋,很少有人愿意去,去了之后要吃要喝要办公,费用也不小,而且分驻各国,花销更大,筹款也更加不容易。】

    【第二是语言文字不通,万事都要仰赖翻译,也没有办理外交事务的专业人才。】

    【而对外派遣使节这件事又非常紧要,“未可视为缓图”,不能一直拖着不解决。】

    【所以,“究应如何亦希公商酌定”,请众人一起来讨论,看看这个事情究竟该怎么办。】

    ……

    大宋·哲宗时期

    “话虽如此。”

    司马光细细体察总理衙门文件里的遣词造句,然后说道:

    “可以发现清廷的基本立场是主张对外派驻使节。但夷夏之防也深深地镌刻在大清朝野的脑子里。”

    “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朝堂政务的实际运作。”

    “所以为免成为众矢之的,奕訢只能小心翼翼避开独断,欲向各省督抚将军们寻求一个集体决策。”

    赵煦心中升起一丝疑虑,看向司马光。

    “公之所言……出乎朕之所料啊。”

    司马光则直白道:

    “君子豹变。”

    赵煦意味深长的看向司马光。

    这意思是奕訢不独断是不好的?

    可这是说奕訢吗?

    还是在说朕?

    而若是说朕……他可是士大夫啊……

    共治天下啊……

    ……

    【不过,总理衙门最终未能等待所有督抚将军提交反馈,便于1867年底做出决定:由美国人蒲安臣为领队,率一个正规使团前往欧美。】

    ……

    {不懂,为啥是美国人领头?}

    {这可能是因为蒲安臣已卸任美国驻华大使,返回美国的日期将近,时间上已经不容总理衙门继续拖延等待地方督抚们的回复。}

    {同时清廷内部又找不出合适的领队之人,必须仰仗蒲安臣的帮助。}

    {找不到合适领队?}

    {派使团出洋是第一次,谁也说不准是好是坏,所以谁也不表态,而这边时间到头了,总理衙门又不想背独断的锅,那就把锅递出去咯。}

    {事后曾国藩与李鸿章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此后对外使节应该源源不断,即便有很多人不合格,其中也肯定会有苏武、班超这样的人才,妥妥的事后表态。}

    ……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抱着双臂,一脸复杂。

    “由洋人率领一支外交使团出使欧美,可谓鲜见的外交奇景。”

    朱棣瞥了一眼天幕里奇特的使团,轻哼一声道:

    “造成这一奇特任命的根源,就是清廷基于华夷秩序的另外一层考量了。”

    “《天津条约》规定了清廷与海外各国可以互派使节。”

    “但多年来只有海外诸国单方面对华遣使,清廷没有任何动静。”

    “这种毫无动静,正是为了维护华夷秩序。”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不解反问:

    “这跟华夷秩序有什么关联?”

    朱棣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清廷在礼仪上强调“天朝上国”的荣耀,行跪拜礼。”

    “而海外诸国在礼仪上强调握手鞠躬,这明显是要国与国之间保持平等,不承认上下姿态。”

    “而不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就能回避礼仪冲突。”

    “回避了礼仪冲突,也就回避了诸国外交对华夷秩序的挑战。”

    朱瞻基这时明悟过来。

    “所以,这时是迫在眉睫了?”

    “一方面,为了应付修约,必须对外派遣使团。”

    “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华夷秩序下的天朝荣耀。”

    “于是,让外国人来作清廷使团的领导者,就成了二者兼顾的最好办法。”

    “这可真是……”

    朱瞻基不知怎么形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