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3/3页)



    “面子大过天啊……”

    ……

    天幕上。

    在高楼大厦林立之间。

    一位金发碧眼的男人站在讲台上,一脸兴奋的高呼着。

    底下是一群同样样貌的男女。

    而男人的身后。

    是一群穿着清朝服饰的官员。

    他们嫌恶的看着周边一切。

    ……

    【使团的第一站是美国。】

    【蒲安臣本就是美国人,在旧金山,他充分发挥了演讲特长,对外界说:自己此番出使,意味着清朝已经走上了进步的道路,这个伟大民族向近代文明伸出双手的时机已经降临,这样的日子已经来到。】

    【在公开场合,他不止一次说过类似意思的话:“我希望中国的自治能够得到保持,我期望她的独立能够得到保证,我期望她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从而使她能够得到与所有国家同等的权利。”】

    【而使团在美国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蒲安臣条约》。】

    【条约中,美国保证不干涉清廷内政,另有涉及保护华侨、自由移民、宗教信仰自由等条款。】

    【尤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在条约签订之后,即知会其他国家,表示美国将不承认任何干涉清廷内政的行为,且要求美国驻欧洲各国公使协助蒲安臣使团顺利完成此次出访。】

    ……

    大秦。

    嬴政被那些独特的建筑晃了一下心神。

    随即又收拢回神思,感叹道:

    “难怪……难怪这洋鬼能有这种心胸……”

    刘邦也强行按下眼中惊异。

    “是了……因为他们才是那个居高临下,想要施以教化的人……”

    ……

    大汉。

    “嬴政得亏没看到过……”

    刘邦揣着袖子,笑道:

    “不然咸阳宫就得变个样子了。”

    吕雉颇为无语。

    这人的关注点总是这么奇特。

    “但话又说回来……”

    刘邦欣赏着天幕里奇异景色,叹声道:

    “这算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平等的条约了。”

    “可惜啊……”

    清廷认不认也很难讲。

    ……

    【1868年9月,使团抵达伦敦。】

    【恰在此时,国内发生了“扬州教案”。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调军舰开往南京威胁两江总督曾国藩。】

    【清廷交涉数月无果,遂令蒲安臣使团借访英之机,直接与英国政府交涉。】

    【依赖蒲对欧美外交规则的熟悉,交涉成功,武力冲突被化解。中英两国还订下协定:此后再发生同类事件,即按此次的办法处理,“不得擅调兵船向地方官争执”。】

    【英国外交部也发表官方声明,承认擅自调兵威胁中国地方官员的行为欠妥,重申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司法权,但保留使用武力“以便保护(英国民众)生命财产受到迫切的危害”的权利。】

    【该官方声明发表后不久,又发生英国驻中国台湾淡水领事吉必勋擅调兵船,向台湾地方官勒索白银的事件。】

    【清廷依据蒲安臣达成的协定照会英国政府。英国政府遂令吉必勋缴回所索银两,向淡水中方官员赔礼道歉,且将吉必勋革职,“以告诫领事人员不要采取肆无忌惮的暴力行动”】

    【这一次外交成功,对清廷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政治体验。】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皇帝的眼睛瞪得溜圆!

    这种处理结果……

    还有这种办法?!

    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个外国人当使臣啊?

    道光开始认真思考这个可能性。

    然后下一秒就打消了念头。

    ……

    【1869年1月,蒲安臣前往法国。可惜的是,他与拿破仑三世政府的商谈没有什么实质成果。九个月后,他放弃了在法国推行《蒲安臣条约》率团前往瑞典、丹麦和荷兰,然后在同年的11月抵达柏林。】

    【使团在普鲁士受到了非常正式的高规格接待。首相俾斯麦与蒲安臣的会谈结果是普鲁士出具了一份照会,承认“中国本宜存自主之权”,愿意与清廷和平相处、互相通商,以“助中国自主之权”。】

    【蒲安臣很兴奋,在给好友卫三畏的信中说,“美国、英国和普鲁士这三个中国的贸易大国一致”,都认同《蒲安臣条约》的精神与准则。】

    【1870年2月,使团抵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

    【俄国此时与清廷在西北和黑龙江流域的关系十分紧张。】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会见中故意与蒲安臣大谈无关痛痒的美俄关系,对中俄关系避而不谈,这令蒲安臣感觉交流十分艰难。】

    【2月18日,蒲安臣突然病倒,多方诊治均不见好转。】

    【1870年2月23日,美国人蒲安臣病逝于中国钦差使节任上。】

    ……

    {随行的中国官员志刚,记载了蒲病重后仍不放弃工作的情形:

    病势日加,犹日阅新闻纸,以俄国之事为忧。盖蒲使长于海面商政,而至俄国,则与中国毗连陆地将万数千里,而又各处情形办法非一,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未当,贻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势有加无已。}

    {出使欧美之前,蒲安臣特意为中国制作了一面黄色的国旗:“蓝镶边,中绘龙一尺三长,宽二尺,与使者命驾之时以为前驱。”}

    {自此,龙旗成为晚清中国的一个象征。}

    {中国也首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蒲安臣以他的演说才能,将中国打扮成一个温和、开放的形象。}

    {每到一处,他都极力欢呼中国正准备冲破传统的藩篱,投入世界的怀抱,投入到近代文明中来。}

    {可惜的是,这一形象营销虽然在欧美取得了成功,却未能反哺中国。}

    {他演说中的那个正在走向开明的清廷,仍对近代文明抱持着极大的敌意。}

    {更可惜的是,这样的重要人士在历史教科书上都没有任何记载。}

    {蒲安臣,崇高的理想主义者。}

    我对一切理想主义者都抱有崇高敬意。

    在这一点上,本人不分国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