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借才·合邦·大东亚·政变 (第2/3页)
决策层的重要顾问。】
……
大秦。
嬴政看着一瞬间蜂拥而起的弹幕,平静道:
“你说,为什么要建议定都荆襄呢。”
至于借才这事,他到不惊讶什么。
毕竟聘请这事是春秋战国的常例。
虽然是常例,但也不影响他认为提出这建议的人有些失心疯。
时代不同,非要硬容。
找死。
刘邦也不太在意借才这事。
但凡有脑子的都不可能同意。
“荆襄……这地儿一定是有说法。”
“不过,依臣观之此人行径。”
“莫不是想着将爱新觉罗氏迁到南边,远离其发源地,从而进行全面改革。”
嬴政回头看着刘邦,眼里就透露着四个字。
你认真的?
刘邦认真的点点头。
据他观察,那康有为搞得出这事。
嬴政扭回头继续看向天幕。
是个人物。
可惜,太狂了。
……
【关于“联邦”,奏折的具体建议是:】
【“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俄人。
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矣。
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
他如意、德以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
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随后,康有为建议光绪,“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
【也就是成立一个有伊藤博文、李提摩太这类外国专家参与的最高决策机构。】
【1898年9月20日,伊藤博文晋见光绪帝。】
【同日,康有为正式向光绪提出了“合邦”的建议。】
……
{这事你们知道吗?}
{我反正不知道……}
{哇……哇……卧槽!}
{我查了查,早在甲午年清廷战败之后,李提摩太便撰有《新政策》一文,刊登于《万国公报》。其核心内容是: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筹一良法,速与天下大国立约联交。}
{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
{三、铁路仍电请西国办理铁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约四十岁者与之商办。}
{四、中国应暂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随时入见皇上,以西国各事详细奏陈。}
{五、国家日报,关系安危,应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总管报事。}
{六、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
{七、战阵之事,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
{八,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这一连串建议,究其实质,是希望清廷在外交、铁路、财政、报纸、教育等部门向各国“借才”,且这种“借才”非一般的顾问性质,而是要有“总管”权限。}
{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与康有为往来密切。很可能便是在这番往来中,康有为接受了李提摩太“对外借才”的建议。}
……
大唐·玄宗时期
顶着鞋印的李隆基一脸正色。
借才这事在大唐倒是不奇怪。
大唐吗,只有别人削尖头脑来当人才的份儿……
但大概意思想通,毕竟当官的胡人也不少。
问题是……
“他这合邦是什么个意思?”
李泌放下手中的物理教材,正色道:
“奏折中的联”一词的语意颇为含糊。”
“但臣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
“若止于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奏折就不必拿什么挪威合于瑞典,匈牙利合于奥地利来举例。”
“更不必说什么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这种话。”
“但似乎也不是兼并……毕竟真要是兼并,清朝与日本说不好是谁兼并谁。”
李隆基摸着下巴,若有所思道:
“合邦……”
“长源,你说天可汗这称呼,是不是可以统合万国啊?”
李泌愣了一下,有些不确定道:
“可…可以吧?”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道:
“那朕为了让万国可以安心发展,派兵保护一下也很正常吧?”
李泌:……
“陛下英明!”
……
天幕上。
乾清宫内。
光绪看着手里的奏折,呼吸急促。
『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
『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我宗社。』
……
【在见过伊藤博文以后,光绪并没有在当天就借才、合邦二事做出决策。】
【于是,与康有为关系亲密的御史宋伯鲁,就“合邦”一事再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