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开城善后 (第2/3页)
上都满是骄傲之色。
为了表示尊重和善意,刘封亲自主持接收事宜。这也是为了避免刺激曹昂等人,同时也彰显了左幕军的威仪与从容。
孙策一身银甲,骑在白色战马上,神情肃穆,目光扫过出降的曹军,脸上带着一丝莫名的神情,似乎是想起了昔日故事。
魏延、黄忠、凌统等将早已准备就绪,各自按刀立于阵前,眼神锐利地审视着曹军降卒,确保受降过程万无一失。
见到曹昂一行走出,刘封在孙策、孙翊、周峻等人的护卫之下策马迎上。
曹昂深吸一口气,上前几步,对着刘封躬身长揖,双手高举印信兵符,朗声道:“败军之将曹昂,率涪城全军,向大汉左将军请降!印信兵符在此,请将军查验!”
他的声音在雨中显得有些颤抖,但依旧保持着当朝大将军之子最后的体面。
刘封翻身下马,上前一步,亲手郑重地接过印信兵符,沉声道:“子脩深明大义,免去一场兵燹,保全了数万将士与城中百姓的性命,封亦感念于心。传我将令,受降之后,必依前诺,善待曹氏一族及所有归顺将士。”
说完,刘封转身将印信交给身后孙翊、周峻,然后对孙策点了点头。
孙策会意,举起手臂,向前一挥。
顿时,左幕军阵中响起低沉的号角声。
一队队早已准备好的左幕军士卒,迈着整齐的步伐,沉默而有序地开进涪城。他们迅速接管城防、府库、粮仓等要害之地,整个过程高效而严谨,显示出极强的组织纪律性。
城内的曹军士兵在左幕军军官的指引下,开始分批前往指定的营地集中,等待后续的整编或遣散安排。没有人喧哗,也没有人反抗,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雨滴落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曹昂、曹纯等人站在原地,看着属于自己的军队被如此迅速地消化接管,看着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城池易主,心中百感交集。
曹纯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发白,最终还是无力地松开。
司马懿低垂着眼睑,让人看不清他眼中的神色。
杨修则面色苍白,以往的傲气在此刻被现实彻底击碎。
刘封对曹昂道:“子脩,诸位将军、先生,我已在营中备下酒宴,为诸位压惊。诸位且随我来。”
这所谓的“压惊宴”,自然也是监视和控制的一种形式,是将曹军高层将校和谋士与中下层军官士卒分开的柔软手段。
曹昂等人心中明了,却也无力拒绝,只能默默点头,在左幕军士兵的“护送”下,向着城外左幕军大营走去。
雨,依旧在下。
涪城头,象征着“曹”字的大旗被缓缓降下,换上了烈烈飞扬的“左将军刘”字帅旗。
这座益州北部的重镇,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彻底落入了刘封的掌控之中。
城头的旗帜变换,宣告了曹氏于蜀中的影响力彻底被刘封拔除,也预示着新的格局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形成。
涪城既降,有了曹昂、李整的手令和书信,梓潼的李典也只有开城投降一条路可走。
接收涪城,不但宣告了意味着广汉郡重归益州治下,也意味着刘封彻底打通了蜀中北上的通道,整合了益州绝大部分的力量,并且获得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降卒。
他的目光,已经可以毫无阻碍地投向空虚孱弱的汉中。
而曹昂的投降,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无疑将在荆州的曹操心中,投下一块沉重的巨石。荆北的战局,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曹昂开城投降,左幕军彻底接管涪城,俘虏所部曹军之后,刘封开始了下一阶段的行动。
首先是在军事上的,按照预定的计划,于曹昂投降次日,以魏延、黄忠为首的一万余精锐,并周瑜所部两万余人开始南下,走涪水水道前往江陵。
至江陵后,他们将会视情况而决定后续行动。
其次,以贺齐所部为主力,北上进入汉中,替换汉中诸军。周泰等部水军将会被替换下来,重回水道。
刘封给贺齐的任务是总督蜀中北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