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开城善后 (第1/3页)
司马懿与杨修回到涪城,将刘封那番毫不留情的斥责与最后通牒原原本本地禀报给了曹昂。曹昂听罢,沉默良久,最后只是无力地挥了挥手,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
“罢了,事已至此,能保全宗族,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传令下去,按左将军的要求,准备明日……开城。”
最后两个字,曹昂说得异常艰难,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是夜,涪城内的曹军大营一片沉寂,没有了往日的操练声与巡更的梆子声,只有压抑的啜泣、无奈的叹息,以及军官们低声传达命令的响动。
火光映照着一张张茫然、悲戚或解脱的脸庞。有人默默擦拭着伴随自己征战多年的环首刀,有人将写着家书的木牍贴身藏好,也有人围坐在一起,相顾无言。
别看投降好像能保住性命,那是后世的视角。
以这个时代人的视角,投降等于是将性命寄托在了别人的手里,随时都有翻覆的可能。
别的不说,他们自家的主公曹操坑杀降卒的次数就举不胜数。
最高峰便是官渡之战,曹操一口气将六七万投降的袁绍军精锐士卒全部坑杀。
也正是因此,曹操没能在打赢官渡之战之后,获得实力上的飞升,毕竟最大的战果之一都让他自己给扔了。
试想若是能够将这六七万袁军最为精锐的士卒收容消化,日后河北哪里还需要再攻略整整六年之久?
刘封这一路发展上,政治经济上的功勋其实丝毫不亚于军事上的辉煌,只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名,被隐藏在了军功之下。
试想曹操也不是杀人魔王,喜好杀人,为什么会坐视这些精锐不用而选择直接坑杀呢?
如果曹操真是杀人狂魔,那当初又为什么顶着巨大的压力,硬生生保住那百万黄巾军呢?
而日后曹操抵定河北,鲸吞荆州时,也没有发生坑杀河北兵和荆州兵的事情。
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词——缺粮。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自家都已经到了粮尽的绝地了,哪里还养得起那六、七万的降兵?
养又养不起,放又不敢放,那可不就只剩下杀一条路了吗?
纵观曹操前半生,绝大部分坑杀降兵都是因为缺粮,这也使得曹操实力的增长始终比较缓慢,唯一一次巨大飞升,便是收容了百万黄巾。
也正是这一次的成功,给曹操奠定了争夺天下的基本盘,使得他数次身处绝境,依旧能有翻盘的机会。
刘封正是吸取了这一点,想尽办法筹措、储存粮食,这也使得他每一次军事上的大胜之后,始终有着足够的粮食来养活降兵,这就给了左幕军吸收消化降兵的时间和空间。
这才是左幕军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实力犹如滚雪球一般疯狂膨胀的根本原因。
或许是因为左幕军以及刘封的信誉较好,曹军中下层军官和士卒们虽然心中惴惴,心绪万千,但害怕、畏惧的情绪却是不多。
曹纯亲自巡视各营,看着这些即将卸甲缴械的儿郎,这位以治军严谨著称的儒将,眼角也不禁湿润。直到最后,他月也没说什么,只是拍了拍几个得力部下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翌日,清晨。
天色灰蒙蒙的,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苍天也在为这场不流血的征服垂泪。
涪城那扇沉重的城门,在刺耳的绞盘声中,被缓缓推开,露出了城内萧瑟的街道和列队等待的曹军官兵。
曹昂一身素服,未着甲胄,双手捧着象征军队指挥权的印信和兵符,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是同样身着便服的曹纯、曹休、李整、司马懿、杨修等文武官员。
再后面,则是按建制排列的曹军士卒,他们依令解除了武装,铠甲、兵器、军械都被整齐地集中在了涪城的武库、府库之中,如同沉默的金属丘陵。而那上万匹马匹则被留在了营地之中,由马夫看管照料。
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更添几分凄凉。
城外,左幕军早已列阵等候。
其军军容鼎盛,旌旗如林,刀枪在雨中闪烁着寒光,每一个军士的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