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东亚规划(下) (第2/3页)
去考科举,想经商看本事,但是不能挂着自己的王爵名号,并且商税正常缴纳,与民相同。
分封是具有必然性的,尤其是在帝国草创、疆域辽阔的情况下。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分封制度是有其客观的进步性的。
帝国太大了,中原到边疆,天高皇帝远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中央集权很难触及每一个角落。
现在嬴政本人强盛,自然可以掌控一切,正是万象初新,各地发展也是健康茁壮,充满活力。
但是很快,最多二十年,太平日子就会滋生出无数奇奇怪怪的事情,官僚体系的弊端也会显现。
而大一统的集权官僚系统,又有着天然的“急功近利”、“报喜不报忧”、“追求稳定性”的本能,它们倾向于维持现状,掩盖问题。
对于遥远边疆的开发和治理,他们往往会缺乏动力和效率。
很快那些距离神都遥远的地方,就要实质上脱离中央掌控了,亦或变成纯粹的“负资产”,需要中央不断输血而无法产生收益。
官僚系统的腐败性是无法解决的,自我净化也难,完全看最高统治者的“强人政治”。
在这种背景下,加上为了更好的吸纳改化这些边疆蛮夷,以及逐步向外扩张,将更多的土地纳入帝国版图,还是靠自己拥有实权的儿子更靠谱。
拥有实权的儿子为了自己的富贵和子孙后代的传承,也会努力建设当地,将其视为自己的领地,这是必然的,是人性使然。
给人做事和给自己做事,积极性、能动性和投入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反正只要中央王朝强盛,能够震慑四方,地方藩王即便有些小心思也不是问题,完全可以控制。
而若是中央王朝不行了,陷入衰弱或混乱,那乱七八糟的事可就更多了。
那时候靠分布在各地的血脉相连的地方藩王,兴许还能再稳住局面,延续帝国的血脉和统治。
这个轻重先后,嬴政还是搞得清楚的。
什么嫡系不嫡系根本不重要,笑话,自家儿孙就是自家儿孙,还能有什么不一样的不成?
只要还留着自家的血脉,那就都无所谓。
无论如何,肥水不流外人田,肉还是烂到自家锅里好。
郡王县王都好安排,最难的还是亲王封藩。
去的地方都太苦了,前期必然要提供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物力财力好说,朝廷有钱。
但是人力只能靠重赏和政策吸引了。
要不然现在生活在太平盛世,社会矛盾平缓,没有太大生存压力,有多少人愿意放弃现在安逸的生活,去那鸟不拉屎、充满风险的地方?
纵然有愿意豁出去博取世代富贵的有识之士,那能有多少人愿意前往?
至于流放的犯人,数量既是不够,而且他们也不可靠。
而且也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去管理和建设,如此一来,这只能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招了。
用极高的待遇和承诺来吸引人才,那成本可就太高了。
可也只能如此,移民这种事,用强是不行的。
只能是采用移民政策扶持,去了多分地、减税免税、增加爵位、征服分奴隶等等优惠政策支持,以及神州腹地给予资源帮助他们扎根。
想到这些,嬴政又感到了一丝头疼。
最后,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把哪些儿子给分封出去?
分封这件事看着是件无上美事,但前提是分封的是已经开发好的,有百姓的地方,那才是美事。
像现在这种分封到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的分封,那可真不算什么美事。收益起码要两三代人以后才能看到,属于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苦差事。
而且,这不仅是件需要长期投入的苦差事,还是一件危险极高的事情。
开荒蛮荒土地,有太多未知与危险了,艰难险阻困难重重,真的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