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朔州之议 (第1/3页)
刚到巳时,曹睿从外大步走入,左右大略扫了几眼,边走边问:
“裴侍中,今日人都到齐了吗?”
裴潜站起拱手应道:“昨晚陛下吩咐的十二人都已到了。”
“好。”曹睿一边回应,一边坐在桌案后椅上,开口说道:“朕今日召诸卿前来,是为了与诸卿商议边地之事。”
“太和四年之时,朕曾经下令在雁门关外设一试点,选两千百姓在雁门关外屯垦。如今情形怎么样了?尚书台来人说一说现状。”
卫臻刚回洛阳不久,对许多事务还不甚熟悉,本能的看向了黄权。黄权对着卫臻略一点头,随即站了起来,拱手行礼后朗声回答道:
“回禀陛下,太和四年朝廷于雁门关外的马邑故城附近设置一屯垦所,由五百石官员管理,下辖百姓二千人、男女各半,其中青壮约占八成。”
“马邑城临河而建,左右土地平阔且薄,不利耕种。太和五年、太和六年、太和七年,此三年百姓口粮皆不能自给,皆由并州州中和雁门郡中供应。太和八年,尚书台于寿春行在奏请陛下,得以撤消此处屯所,将百姓各自移回本乡居住,马邑此处屯所遂废弃不用。”
曹睿缓缓点头,伸手指了指在座的吏部尚书秦朗。秦朗是前任的并州刺史,此番返洛后调任吏部尚书、兼任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算是位高权重。
“元明来说!你在并州任职过,此事你该了解的更多些。”
“遵旨。”秦朗不苟言笑、面色沉毅,出声答道:“臣时任并州刺史,裁撤马邑屯所当时也是由臣上表。”
“出雁门关向西北,桑干水上游至下游的楼烦、马邑、阴馆、汪陶一带,在前汉桓帝时皆为百姓耕种之处。大约在灵帝年间,桑干水左岸右岸雨水不丰、气候逐年变冷,加之彼时雁门郡和并州官员贪鄙成风,吏治衰败,遂使彼处百姓流离失所,在丧乱后更甚,故而桑干水一带渐渐废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