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拜,跟你增上意乐去拜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要忽略前面那匹马。当然《八十八佛》功德殊胜,那是一个很好的车子。但是瘦小的马拉一个大车也是有问题。

    你研究唯识以后会得到一个答案:你要么不做,要么每一件事情就好好做。为什么?我真的很欣赏藏传佛教的传承,他每一件事情,先来一个道前基础,先修意乐,思惟善法的功德。我为什么拜《八十八佛》?如果没有拜八十八佛我就惨了。因为它怎么办呢?祖师建制《八十八佛》是我的良药,做良药想、如贫得宝想。你心理素质建设好了,先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然后发起广大的誓愿,你再去拜,那能一样吗?增上意乐。

    这个道前基础,观照力、誓愿力是很重要。我觉得显教忽略了这种基础工作,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什么东西都有做,什么东西都没力量,当然现在改变都来的及。就是说该修什么法门你还修,但是要注意你的意乐。我们必须要以强过造恶的意乐来修善,强者先牵。

    诸位现在想创造一个业力,不管是持戒的业、不管是念佛的业,你希望这个业力在今生死亡以后,来生就马上得果报。在你阿赖耶识里面,让它马上得果报,一定要注意你的心理素质。否则你今生造作的业,只是暂时存在阿赖耶识,什么时候得果报不知道。

    如果说今天这个念佛的业,我今生就要往生,那就不是注意佛号而已,你用什么心态去念这个佛?你是一时的善念,还是产生增上善念的善根,那个力道就不一样了。你同样种下一个种子,它在阿赖耶识是一种强大的恒随转,辗转相续;还是只是一种羸弱的相续力量,甚至于有些人造一次就不造了,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从恒随转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我们必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罪业的恒随转降到最低。第二个把善业的恒随转升到最高。你想规划来生,让阿赖耶识完全听你的招呼,反正《唯识学》讲到两件事情而已,到底第六识是跟着第八识走,随业往生;还是第八识跟着第六识走,随念往生,就两种情况而已。是第六意识听第八识的,还是第八识听第六意识的,人生只有两种情况。

    如果今天生命不在你规划当中,你随业流转,那你布施也是悠悠泛泛、持戒也悠悠泛泛、念佛也悠悠泛泛,那就悠悠泛泛了,第六意识没有增上意乐,你的临终是由第八识决定,人生你没办法规划,业力说了算;如果想要让第八识听你的,由第六意识来主导第八识,随念往生,那你今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注意你的意乐。

    强大的意乐、坚定的誓愿、深入的智慧观照。

    你不用做很多,只要在能力范围,你只要心理到位,那力量就够大了。你看那个婆罗门女,她不就是施一个白粥的水吗?她为什么创造三十小劫的功德出来?因为心理素质到位,她以强大的意乐布施。所以,从业果的相续我们知道,相续意乐是修行的成败关键。

    丁三、业果转变

    来看最后的总结:我们必须做一些转变,要让善良的业产生增长、要让过失的业变成不增长。我们现在业里面有两种:增长跟不增长,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增长、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子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首先回观我们的过去,一个人面对过去、规划未来。我们先把过去的业分成两块:第一个叫做增长业,就是这个势力已经跟你的现行产生相互的作用,它不断的增长当中。这种业临终一定会起现行,不管善业恶业,它已经跟你的种子跟现行产生了一种交互的辗转相续了,这叫增长业。有一种业,它的相续心透过你的忏悔调伏,已经被破坏了,就是经过忏悔以后对治的业叫不增长业。这种业就不用太在乎了,这个业可能你过去造了,现在已经忏悔了,而且你已经不想再造作,这种业你就不用担心了。除非你以后再去刺激它、再去造作,否则它不障碍你往生,叫不增长业。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提出十种,什么叫做不增长业?这十种以外的就叫增长业。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不增长业:

    第一个、梦中所作业。梦中意识心思暗钝,除非你醒过来以后念念随喜,否则在梦中所作的善恶业都是不增长业。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造业的时候是在一种被药物催眠的状态,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状态或者梦游,这个是不增长业。第三个、无故思。不是故意的,你虽然走路踏死了小虫、踏死了蚂蚁,但是你本身没有这种意乐去伤害它,这个不增长业。

    第四个、不利跟不数。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在一种环境的逼迫之下,不是很猛利的;而且你造了以后马上忏悔,也不再造作了,没有产生数数现行的情况也叫不增长业。第五个、狂乱。这个大家清楚了,精神错乱。第六个、失念。比方说你本来持八关斋戒,有一次到信徒家,突然一时失念,晚上吃了什么东西;但这个叫偶一为之,你平常都是保持正念的。那么偶一为之,回来以后,你立马忏悔而且断相续,这种业不能得果报。虽然有业,但是你今生不可能得果报,除非你来生再刺激它。这个叫做一时的失念,偶一为之的业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的。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你遇到命难的逼迫、盗贼的强迫,在不得已之下所作的业;这种虽然是有业,但是不能直接得总报,可能会有别报。第八个、自性无记业。这个业本身就是没有善、没有恶。比方说你剪指甲,走路;这个就是没有什么善恶,当然是不增长业。

    前面的八种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第九、第十是关键了,是修行。九、悔所损业:透过事相的忏悔。第十、对治所损业。透过理观智慧的观照,去断相续心所成就的业。所以,忏悔跟对治是我们要用的两个重点。“愿我临终无障碍”就靠这两个法门:忏悔、对治。

    除上十种,其余的业都有增进长养业种的功能,叫做增长业。

    首先必须把自己在身口意的杀盗婬妄,乃至于两舌、绮语、妄言、恶口,贪嗔痴,这十业里面抓出自己心中的盲点。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是个性很清高,没什么贪烦恼,但是脾气很大;有些人是嫉妒心很重。每一个人在三界流转,合理的推论,除非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一定有盲点才会来投胎的,没有盲点你不会来投胎,你不可能去触动生死业力。

    首先了解自己,有些人你看他没什么烦恼,没有贪烦恼,但特别的高慢;有些人他脾气很大;有些人没什么脾气,也不会高慢,他就特别贪吃。这个就是各式各样,每一个人就是各有各的盲点。就是第七意识,它有所住,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结合的时候,它会让第六意识特别关注、执著某一个所缘境。

    所以,问题在于第七意识,盲点就是盲目的追求,它是非理性的,没有理由。就是这个明明对他不好,但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讲这句话对你没有好处,对他也没有好处,但是还是要讲,盲点。我们必须好好面对自己的盲点,修行是修自己。先找出自己的盲点,然后用药去对治。

    2、 折损业力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折损业力。我们只能够让业变成种子位,不能让它产生力量。虽然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但是你可以做一件事情——让业沉淀下来。

    (一)忏悔:责心忏、作法忏、取相忏——忏除三涂果报

    所以透过事修跟理观:事修,如法忏悔,责心忏、作法忏,取相忏。一般来说,这种下品的做完以后,自责汝心而生起厌离;作法忏,找一个同法的人作一个忏悔;取相忏很重要,净土宗我待会要讲,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

    因为你作法忏跟责心忏,它只能够针对单一的事情,不能通忏三世。你过去所有的业,取相忏通通可以忏,它是能够普及阿赖耶识所有的业力。所以,你不能只靠作法忏来忏悔业障,因为它是只能够设定某一个目标。

    (二)对治:立定誓愿、严持净戒、修习止观——断绝恶念相续

    在忏悔过程当中,你内心的对治、观照很重要。第一个、立定誓愿,这很关键,意乐。有些人忏悔,他只是在忏悔,没有意乐,他没有想要透过忏悔去改变。欸,佛陀叫我这样,我就这样做呗。你只是在忏悔,其实没有改变阿赖耶识的业力结构,你并没有折损业力的功能。所以,对于未来的一种防非止恶的誓愿,我决定宁舍身命不再造作,这种誓愿是很关键。第二个、发愿以后,未来好好的如法持戒。

    第三个、修习止观。这个止观就是从安乐道就是思惟业果。忏悔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这件事情做错了,只是针对这件事情忏悔。欸,我对不起,刚才讲错这句话了,我向你忏悔。当然这很重要,单一的思想。但是你一定要有一种宏观的思想,从业果的道理来忏悔,依道法而忏悔。

    今天会出现这件事情,我要回光返照,一定有一个不好的意乐。我们以前的忏悔为什么效果不够好?我们只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来忏悔,没有回光返照去改变你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从这个过失当中去找到你的病根。因为我想要怎么样?所以,我才会造这件事情。你没有从这件事情去得到一些启示,去找到你的盲点在哪里?就是我为什么这样做?犯罪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讲出这句话?事出必有因。

    哦,我这个人爱面子,喜欢跟人家争强斗胜,所以才会这样讲。除了这个事相忏悔以外,你这个理观要回观到:哦,我有这个毛病。有些人忏悔是“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表层的忏悔;有些人是“一切罪根皆忏悔”,这就不一样了,忏悔罪根。他能够从单一的事相去回光返照,自我意识里面到底哪里出了毛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进步快,有些人会进步慢!

    事实我们从自己眼中看到的出家众。有些人出家的时间不短,但是他还是这样子,出家很久了还是这样子,因为他没有回光返照,只是从事相上来对治,这样子修行你就很辛苦。一个人能够借事显理,从单一的事相,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从这个地方找到你的源头,从病根,“一切罪根皆忏悔”,然后从道法的体会真实地对治,你进步就很快了,这叫脱胎换骨,而不是一种表面的对治。

    诸位,其实我们修行时间都很短,真的没有时间经得起太多的浪费。如果你今天还在事相的修行,那很辛苦,因为你无量劫留下的事情太多太多,要时时勤拂拭,你这辈子所修的东西微不足道。我讲实在话,如果今天没有回光返照找到你的病根,相对于过去广大阿赖耶识大海水,你今生的努力修行是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不管怎么布施、怎么持戒,只要没有回光返照找到病根,你很难扭转生命的大方向,该怎么走就怎么走,顶多就是让你的生命稍微离苦得乐,脱胎换骨跟你就没缘了。

    我们为什么学教理?就是要明白道理。我们从单一的事相,我为什么讲这句话?为什么有这个行为?从这个源头去找到你的第七意识——自我意识性格里面,到底出了什么差错?然后可以“一切罪根皆忏悔”,你的进步就不可思议了。

    所以,在忏悔当中有两块:第一个、单一事相的忏悔,针对某一件事情的忏悔;第二个、回光返照找到你的病根。

    不过事相的忏悔也很重要,按照弘一大师的规划,不管在家出家,如果净土宗你不希望有重大罪业的话,最好能够安排一年的专心拜忏。拜取相忏,你一生至少要得到一次的取相,至少。就是我们从很多次的生命轮转到现在,你会来投胎,一定有很强大的生死业力,这个是可以推论出来、比量得知。如果你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取相忏,临终真的是难说。

    我的建议就是你趁现在还年轻,还拜的动,最好规划一年专心来拜忏,拜《八十八佛》也好,就是这一年以拜忏为主。如果你真实的发大愿,然后一方面配合研究经典、生起理观,从拜忏里面不断的理观,你很容易见好相。见到好相以后,你的业就沉淀下来了。

    第一个你今生修行也比较容易。因为你背负的业太重,身心世界会很躁动粗重;一方面,你修行也比较容易上路。第二个临终的时候,这个业力你经过这一次的折损以后,它势力羸弱了。我的提倡就是说,一个人一生当中至少要修忏修一年,拜满一年。然后下定誓愿,向佛前重新发愿,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过去的让它过去,让它沉淀;新的开始,重新规划。发自内心的誓愿,再加上一年的事修,我跟你保证很快会得到好相,梦中得到好相。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对阿赖耶识,透过第六意识的事修跟理观,去改造第七意识的自我恒审思量,进而去调伏第八识。

    你不能够说直接用第六意识去调伏第八识。你不去改变第七意识,你试试用第六意识去直接调伏第八识,那就够你忙的了。如果你不改变第七意识、不从自我性格上去改变自己、就从第六意识去直接改变第八识,你这辈子花的精神体力比别人多,效果比别人差。你一定要透过第七意识去改变第八识,从自我性格上去改变,进而去改造第八识。

    一个有智慧人是这样做的,抓到佛法里面的开关。第八识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但是我从第七意识下手。第八识本来就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业力,它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没有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加持,它能够形成那么大的势力吗?根本在第七意识。所以你不从自我性格上改变,业怎么会转呢?你拜一辈子有什么用呢?

    按蕅益大师的意思,你拜忏也好、持戒也好、所有修行也好,不修理观、不从观照、誓愿力下手,就是专程事修,他说你消的业障如爪中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今生你修了三十年又怎么样?你无量劫来经历了多少次生命,所以,你不能完全事修,那今生就毫无意义了,那么短的时间。

    但是你要掌握理观就不一样,掌握第七意识去调伏第八识,这个是大智慧。因为第八识之所以会形成强大的势力,是因为有自我意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