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3页)
。诸位你们学过唯识知道,阿罗汉第八识有没有转?当然没有转。阿罗汉没有生死业力吗?当然有;但为什么他能够不得果报呢?因为他转变了第七意识了,成就我空的真如;从这可以看得出来。
有智慧的人,从第六意识的止观去调伏第七意识,进而去调伏第八识;没有智慧的人性格不改,思考模式也不改,直接跳过来去处理第八识,你就很难修行了。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丙三、结示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释乙一[安乐道]竟—
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活在业力;一种是活在愿力,全世界只有两种人而已。第一个这个人学佛法不从理观下手,他只是从事相上去对治。平常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他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第八识不现前,他就是用善念去造善业。等到死亡到来、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他知道糟了。第八识向外变现生死业力,向内产生自我意识的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他才知道今生造的修行根本用不上力,今生所造的善业跟过去无始劫的罪业比起来,微不足道。因为你没有对治到根本,没有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所以,这个人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叫做随业流转。
第二种人,他能够从第六意识修止观,从自我性格去调伏,找到自己生命的盲点,断相续心、破和合识。所以,他能够活在愿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是新的开始,他能够成功地走出过去、开创未来,带业往生。
诸位,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带业而来,但是你必须要做一件事:让业沉淀下来。我们不可能消业往生,只能带业往生。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带业,有些人业带不了,他被业带走了。因为他掌握了第七意识,知道从自我思想、自我性格上去改变,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他发起广大的誓愿,透过忏悔、皈依、发愿,他的思想改变了。过去那些盲点的恶念,透过他的忏悔调伏,慢慢慢慢脱胎换骨了。他过去业力有没有?有。但是不能够成障碍,他只有业力,没有障碍,不会让业变成业障。
所以我们说忏悔很重要,理观的誓愿更重要。每一个忏悔一定要事修跟理观,除了一切业障皆忏悔,还有一个很重要:一切罪根皆忏悔,从自我性格里面去找我为什么会造这个罪业?
这个罪根内心的调伏,到明天再来谈谈,我们怎么透过这个四念处观去调伏内心的罪根。但是至少,我们现在必须要做一件事情,临终的往生,你必须要从业力的人生提升到愿力的人生。不管你过去造了什么业,这都没关系,你必须要用愿力来取代业力,就是你现在生命是愿力而不是业力来主导,你就可以往生了。虽然你烦恼也没有断,业障也没有消,起码业障、烦恼执著在调伏的状态,你是用愿力而不是用业力来引导人生,就是差在这里而已。
好,还有十分钟,对今天的主题有没有问题?就是安乐道,创造一种临终安稳的环境,让所有的罪障处于沉淀调伏的状态。
【学员提问】:法师,不好意思!弟子不晓得现在内心的问题,跟今天的主题有没有关系?因为法师今天一直讲到忏悔的内容,弟子是因为一直有一个问题疑惑了好几年,然后想要请教法师。
就是说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讲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那还有一个偈子是“假设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弟子不知道这两句话要怎么汇通?“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它灭的是罪,灭的是种子还是现行?弟子就是理路不是很清楚,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我问一个问题:你们学过《天台教观》吗?学过啊,智者大师的成就,就是他能够把佛陀的经典做一个有系统的整理。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祖师,他有资格称为东土小释迦?就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讲那么多法,但他把佛陀的法整理的非常好。尤其是他提出了“权实不二”的概念,我稍微讲一下。
就是说我们看佛法有时候有点矛盾,有时候佛陀强调佛力不可思议、有时候佛陀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就是到底佛陀哪一个是了义说?哪一个是方便说?简单讲就是这样。
我们现在研究经典,首先要把佛陀的法分成权法跟实法。你看佛陀有时候说:欸,布施能够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对不对?但是佛陀有时候呵责人天的果报,说人天的果报、天上的快乐犹如刀上的蜂蜜,是吧!那你到底要我怎么做?你要我布施、持戒生天,生天以后又把生天骂的一文不值,是吧!佛陀没有错,因为佛陀是怎么样?“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就是说佛陀的经典,的确有时候是一时的方便,因为你的根机不够,跟你讲那么多没有用,干脆让你先走一步算一步了。等到你因缘成熟的时候,佛陀就“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那些方便门统统开权显实,干脆佛陀跟你讲真实道理。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那些过程都不讲了。一个法师起码你要判断:这个是佛陀一时的方便还是佛陀的真实义。你得判断出来,关键在这儿。
要不然你会觉得佛陀很多地方矛盾。佛陀一下子说“礼佛一拜,灭罪河沙”;佛陀又说如果你心力不到位念佛“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这两句话不是矛盾嘛,是不是?到底念佛是心力比较重要?还是佛力比较重要,你们说呢?心力比较重要,你这个人是学过大乘经典。
你想想看,我们念佛是两种力量对不对?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法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同样一句佛号,我们现在两百个人在念,效果会一样吗?为什么?名号功德当然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这个名号功德创造出来。但是这个名号功德进入到你的心中的时候,欸,变成人天福报了。这个名号的功德进入到某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哦,变成往生的资粮了。甚至于这个阿弥陀佛声音进入到这个人心中的时候,除了往生,它变成一种成佛的资粮。为什么一句佛号,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因为心态不同,你就知道谁是关键了?
我们先相反假设,如果是佛力来主导心力,假设这个是究竟义了,就是不管你是起颠倒也好、不管你正念也好、不管你有没有发菩提心,反正你念这句佛号效果都一样。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应该每一个人都要往生了。你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念到最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心力不是重点的话,那为什么有些人往生,有些人不往生,问题出在哪里?既然佛力不可思议,这个地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违背佛法的因缘观,这是它生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当中,除了你一念心性以外,有一个力量可以主导你。
所以净土宗如果弄的不好,很可能变外道了,跟上帝思想完全一样,就是说反正我起颠倒你也要救我,管你那么多了,是不是?你都不需要准备,感应道交是佛陀说了算。那这样子的话,你早就应该走了,对不对?如果佛陀有办法,他是没有条件就可以救拔你,诸法不要因缘生,佛陀说了算,那你想想看,还需要念佛吗?你一句佛号就够了,为什么念那么多句?因为你要做好准备,就是说佛陀能够做的,他已经做到极限了。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所以心力不可思议是成败的关键。
我们也不能否定佛力不可思议,毕竟这个所缘境还是不一样,对不对?因为这是一个名号功德。关键是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心态准备到多少,佛陀就给你多少。你是幼稚园的水平,佛陀就给幼稚园的东西,因为你还没准备好。所以,心力不可思议,“一切唯心造”是佛法的究竟义。
我讲实在话,所有的修行在《法华经》之前,每一部经都讲 法力不可思议。都说你布施、持戒,修人天善法成就人天的果报;你修习四谛十二因缘,成就涅槃的功德;你修六波罗蜜,成就菩萨道,对不对?每一个人都说以法来决定你的生命。到了《法华经》,佛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些全是方便说,你用什么心态是关键,不是法力不可思议,是心力更不可思议。你成就菩提心,修人天法也可以成佛。
我们现在问大家:是法力引导心力,还是心力引导法力?了不起!和尚尼这个佛学院办的成功,你们了解佛陀的真实义。当然,这句话也不一定马上要跟信徒讲,你说心力不可思议,他说那我一天到晚打妄想怎么办,那不是没希望了吗?说没关系,你先拜一部《八十八佛》,该打妄想照打妄想。你一定要慢慢带他,对不对?
因为他烦恼粗重,个性刚强。你跟他说没关系,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放逸放逸,你先拜一部《八十八佛》好不好?可以。他一拜《八十八佛》很多功德,慢慢慢慢,《八十八佛》拜完以后,身心安稳,再跟他讲道理,他就听得进去了,所以,你面对众生要“为实施权”。但你自己要知道,什么是佛陀的真实义?你心理不到位,马车前面那匹马不好好跑,那个车子是没什么太大用途的。
我讲实在话,你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有很多种可能性,知道吧!我们只能讲一句话,会创造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也可能在人天得果报。但是你要注意,透过布施持戒,如果你的心没有真实发起愿力的话,这个果报要注意,你的第三生会很惨。你第二生享受快乐以后,第三生就直接到三恶道去了。
你怎么样透过第六意识,引导第七意识的自我性格,把你所有的善业往净土宗带,叫做顺从本愿。你要做这件事情,要整合你的善业。
现在很多人不是,他一直在造善业,但善业都没有透过心态去整合,结果善业多元化,他也贪恋娑婆,也求生净土。临终的时候,一方面顺从娑婆世界生死轮回,一方面顺从净土,就是多元化,你的心力分散了,结果什么都不是。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你平常拜一部《八十八佛》,照样拜《八十八佛》,你喜欢持戒、喜欢布施都没关系。
我只要你做一件事情,把你的善业整合一下,让你的方向是顺从本愿,就做这件事情就够了。为什么修行要智慧观照?因为你没有智慧,就发不起愿力,你就会得少为足,自悲败种,你就觉得人天也不错,就不会想要自求突破,想要去做一些生命的改造。因为你见地、思想水平到这样子,你的追求就这样。
所以,一个人的愿望跟你的智慧水平有关系;你的智慧到这种水平,你的追求就这种水平而已,誓愿力跟观照力是在一起的,蕅益大师讲没有高超的见地,你不可能发起高超的誓愿。你叫一个人放下,他咋放下呢?
他要先看破,才有办法放下。人生没有参透,你叫他放下,怎么放下?勉强也没有用,是吧?
他真正明白道理,知道这是一时的因缘,就像一个水泡,道理明白了,他自己会放下。现在就是说你平常做什么功课,平常怎么修行,你就做你平常的;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把你的业力整合。当然你要整合业力,先要整合你的思想,因为业力是跟思想跑的,你的第八识是受第七意识主导,你的自我性格。但自我性格的改变,透过第六意识的修观,智慧,就这样子。
【学员提问】:识是什么意思?
【师父答疑】:这个识就是和合,它是很多因素结合。它不像真如本性是本来就具足的,真如本性本来清净,这个不是和合。识是经过很多因缘的和合才构成的一个识,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性格跟你的过去生的成长过程有关系。那么,和合识广义来说八识,八识都是和合,但是重点在第七意识。破和合识就是破除你的那个自我的、恒审思量的自我性格,我认为怎么样?所以,修行先不要相信自己,修行先否定,否定门入,肯定门出,从空出假要肯定。
你看佛法你不要用错了,一开始说,哎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一开始就把自己肯定,那惨了,你把自己的颠倒执著也肯定了。初学者多用否定法门,告诉你自己这个想法是错的,那样想也是错的、这样想也是错的,先把自己逼到一种没有立锥之地。所以初学者出家前面几年,先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你在一个改造过程。等到你经过一段的否定调伏以后,你的心基本上路,方向对了,你再来肯定自己,这样会好一点。
所以,破和合识就是破第七意识执取,当然下手从第六意识修观照。其实第六意识本身问题不大。我们很多人都会注意自己的妄想,对不对?妄想有时候它打打就没有了。但是如果有一种妄想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你从这个妄想里面可以看到它有第七意识的影子,有自我性格的影子,这个妄想你要小心了,这个叫做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你要注意了,我一定要怎么样?非这样不可。这种妄想你要小心了,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如果有些妄想你打过一次就没了,这个妄想你根本就不用在乎。说我今天中午要吃什么?要煮什么菜?这个问题不大,是表层妄想,你佛号一提起来以后就消失了。
为什么有时候刚开始叫你只管念佛,因为面对是表层妄想。打佛七的时候,一个有经验的主七和尚,前面不会跟你谈止观的,先集中心力带动佛号。你表层妄想,“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打佛七前面三天,你如果做一个主七和尚,只要告诉他,专心注意你的佛号就好了。等到三天以后,表层妄想破坏了,这个时候你的心理素质要提高了。我们一般先带动佛力,三天以后就要考虑你的心力,开始用它修止观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开始调整心态。因为你心理不拉上来,你佛号的水平就永远在那边念而已。
你的心理提升到第二阶段,面对的是深层的颠倒妄想、自我性格。这一块不调伏,你就不能往生,念佛对你来说只是离苦得乐而已,转凡成圣跟你就没关系了。所以对一个初学者,我们应该强调佛力不可思议,“礼佛一拜,灭罪河沙”,这个是对的,开方便门。但是佛号念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就不能跟他讲这个法了,对他来说太浅了,要告诉他心力不可思议,现在是时候调整心态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是什么心态,佛号就往哪里跑。
所以,佛陀的法门说了很多,你要怎么把它做一个整合?简单讲:权法、实法。我们先上到这,今天谈谈业力的整合,明天来来谈谈思想的整合。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