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面,我们讲到生命中构成轮回的十二种因缘。

    早期的净土宗,当然都是所谓的正念分明往生;到了末法时代的净土宗,强调的就是带业往生。就是说凡夫众生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我们一定要把业带走。那么带业往生的关键就在这里,就是你想要往生必须要有一个方法,想办法能够把你的业打包好带走。

    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强大的业力,谁能够把业带走谁就可以往生,简单讲就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是两种力量的结合:一个叫做生死业力,它是往下坠的;第二个叫做往生的愿力,它是往上走的。净土宗的人,你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叫做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你必须创造一句佛号的时候,平常用功就是慢慢把往下坠的业力降到最低,慢慢让往上超生的愿力不断的增长;

    就是你要考虑佛号的品质,它必须是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

    多一分的愿力这一块,我们等到后面两个主题念佛篇,往生篇——对名号功德的信心,对净土功德的好乐。往生的愿力这一块,我们后面再来谈。我们先谈一谈少一分的业力。

    首先,我们对业力要有所了解,业力是怎么来的?它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我们过去生跟今生,所造的杀盗婬妄的罪业。可能你今生没造但是前生有造,这个业力也是存在的。业力的存在有明显的跟潜伏的,明显的业力这一块,昨天讲过了,透过增上惭愧,发愿忏悔,把业力这一块给调伏下来了。除了忏悔以外,你还要多一个止观。因为你虽然把明显的业力给忏悔了,但是业力还有一种隐藏式的,就是你的颠倒执著。它虽然不是业力,但是会滋润、激发业力,就是你的爱取。

    你说欸,我也没造什么业,为什么轮回?是的,你今生没造什么业,乖乖的布施、好好的持戒,你今生可没造什么业。但你不应该生起执著,因为你的执著,激发了过去的业力,使令业力从一种潜伏,变成有支的业力,你不应该去刺激它的。所以今天对业力有两块,第一个,透过如法的忏悔;第二个,调伏你的爱取。

    爱取不是业力,但它会激发业力,这个地方你要注意。

    那么这个观念,我们把前面的思想再回顾一下。我们看讲义第二面就可以知道,在《唯识学》上说,轮回是八识的交互作用。天亲菩萨把八识分成三块:第一个业力、第二个妄想、第三个执著。

    业力,就是异熟这一块,说实在,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去处理第八识。你到初地之前,它是不会转的。第八识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你别去刺激它了。它很多地雷,但是你可以悄悄地走过去。我们过去生很多的业力,你不要去惹它。我惹不起,闪的起。所以,第八识我们的确一点办法都没有,但能让它处在睡眠状态。你要做的是不要去刺激它,这第一个。第八识就是你要注意的,它临终一定会起来的,不要去惹它。

    第二个第六意识的妄想。每一个人都要打妄想,你没有成就三昧之前,肯定打妄想,除非你成就禅定。妄想,当然你能够念佛去对治,妄想它一定会打,但是它问题不大。

    现在最关键在第七意识的思量,恒审思量。这个取着是最可怕的,你有志于往生,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对地方,你要对准第七意识下手。

    很多人念佛在对治妄想,你根本方法就错了,妄想根本就不会滋润生死。你一天打那么多妄想,每一个妄想用佛号去压它,那你不是很辛苦效果也不好,而且你根本没有把修行放在问题上,你要找到你的盲点,真正的盲点来自于一种对三界的取着。

    你临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没事;打妄想,也没事,你好好地念你的佛就好,妄想你连理都别理它;但你不能让第七意识生起活动,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看好第七意识。你对娑婆世界不能执著,问题就在这里,修行的关键、关卡就在这里。把妄想放掉,业力也别管它,你只要看好第七意识,临终你就没有障碍了。你只要内心不起执著,阿赖耶识根本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它就是一种沉淀式的业力。

    从《唯识学》的概念,我们回归到十二因缘再来看:过去无明缘行,过去就过去了,你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做改变;未来还没有出生。我们能够掌握的是从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今生能够改变的就这几支。识到受这是果报,果报你也不要费心;该快乐快乐,该痛苦痛苦,反正你认命就好了;只是短暂的生命把它熬过去就好了。

    你真正的关键在于爱跟取。

    但是你说一个人直接从爱下手,强人所难;一个人没有一点贪爱的东西不太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所以你的重心、你的思想就是:你可以爱,但不能取。这种妄想已经形成盲点,盲目的追求,这个就要注意了,抓住你生命的盲点。为什么要抓住重点?诸位我说个道理:

    因为时间有限,你不能够对所有的妄想宣战,说实在你也做不到,也没有那个必要。修行人你要掌握你的问题点,要集中所有的精神体力,去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从哪边下手?你就很快能够改变。

    所以,真正的重点在“取”。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三要述义》这本书里面讲到一个公案说,清朝的一个居士叫做王鼎实。这个小孩出生很聪明,他十二岁的时候在乡试,地方上的考试都是考第一名;后来他长大到十六岁的时候,要去中央考举人,就是中央的考试。结果考试考完没有多久就生病了,生病以后他修了一封书给他爸爸。

    他说我这次的生病,已经不可能用药来治了,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在经行的时候,在一个凉亭遇到了你。你来寺庙拜拜,我们两个相谈甚欢,结下一面之缘,我来投胎。他说我来投胎还有两个因素。这一封信写了很多,但是两个重点,《净土三要》的作者说他以前“修学数十载,几成大定”,差一点成就禅定。那么他为什么会来轮回呢?他说在经行念佛的时候,看到两件事情,深生爱着。

    第一个,看到荣华富贵、那种大福报的人。那些官府人来寺庙上香的时候,他觉得这种穿的这么庄严,旁边很多的侍从,他心生羡慕好乐。第二个,少年登科。年纪轻轻考上举人、状元,敲锣打鼓,这个人不错啊,光宗耀祖。他过去生在念佛、经行的时候,看到两个景象产生爱取了。第一个富贵,第二个功名。他没有产生警觉性,不知道那个妄想已经落入执著了。我们很多的妄想不是一定想要追求,可能有些妄想打打就算了。但是他那个妄想是有一种要追求的冲动,这个就是业力。

    所以他因为这两个妄想,这一次的生命来酬偿功名的那个妄想。他说来生还要生长在另外一个家庭,去酬偿富贵的妄想。这个作者写出来以后就作一个评论说:这个人一生修学数十载,几成大定,换取两生的快乐果报,意思就是说太可惜了。

    我们从这个公案里面,当然他没有说他念佛或者持咒,总之,他轮回了。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这个人只重事修,不重理观。一个人能够修到几成大定,差一点成就禅定,这个人也是下了死功夫了。但是他在修行的时候如石压草,妄想来都是用佛号去压它,他没有从一种智慧的观照去扭转盲点。当然,你平常也看不出来,但是临命终算总账、阿赖耶识一现前的时候,你的内心世界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出来了,但是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内观?你为什么不能够只是持戒?为什么你不能够只是念佛?因为这个是如石压草。事相的修学当然很重要,但是你不从理观下手,那个颠倒想临终现前的时候,你就来不及了。

    我再讲一次,我们今生会来轮回,你一定有盲点;你可能没有发觉而已,没有盲点,你今生不会坐在这里。这个盲点会怎么样?它会有等流性;你前生爱取什么,今生还会爱取什么,只要你稍微内观一下,你就会发觉出来。趁你死亡到来之前,你必须找到对治的方法,因为临命终的时候,它跟生死业力会同时起来。业力这一块透过忏悔,它势力薄弱了。如果你把颠倒妄想再调伏一下,那你就是万修万人去了,因为后面拉扯你的力量没了,那你只有往生的愿力了。

    我们净土宗要处理两个问题:你首先要把娑婆世界问题先处理好,阿赖耶识要处理好,阿赖耶识处理不好你是走不了的。第一个把业力降到最低,忏悔;第二个你别去刺激它,不要用爱取去刺激它,让阿赖耶识处于睡眠状态;然后你才能够走过阿赖耶识,面对弥陀的光明,带业往生就是这样带的。你不能让业力在一种活动状态,那你怎么带呢?哪是它对手呢?带业往生,不是说你的能力比业力强,而是说它在睡觉,你是偷偷跑出去的;你不是说,欸,起来,我现在跟你拼了。你怎么拼的过它呢?刺激它你就走不了。

    所以,往生的人,一定是外无生死业力,内无颠倒妄想。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为什么有些人能够逃出生死业力的魔掌?因为他成功让业力睡着了,他才走得出来。不是说他有本事去处理生死业力,凡夫没有这个本事。所以我们的原则——不要刺激阿赖耶识,就是作忏悔、调伏这两个工作。

    好!你道理懂了,我们就可以讲方法了。

    丁二、对治方法

    对治方法,我们看第十二页。刺激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的盲点有四种情况:第一个对色身的贪爱;第二个对感受的贪爱。第三个对内心的主宰;第四个对法的主宰。你把这四个功课做好,就会让阿赖耶识进入睡眠状态了。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对治贪爱烦恼的一种执取。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一种生命主宰的执取,我要怎么样?这个就是一种主宰。这四个法门,一个调伏爱取,一个调伏我见颠倒。不一定要你断,但是你必须要把它的势力降到最低,处于调伏状态。

    四念处颂

    (一)观身不净

    好!我们先看看第一个调伏,观身不净,我们把它念一遍: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 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观身不净,这个身狭义来说指男女的色身。年轻人贪爱的是对方的色身,产生婬欲;如果是年纪大的人,贪爱的是自己的色身,产生身见。当然我们身体要保养,但是适可而止,差不多就好了;你过度的保养就产生身见,临命终就是一种爱取的障碍。色身的贪爱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对别人的贪爱;第二个对自己的贪爱。广义来说,色身就指的一切的物质世界,包括饮食、衣服,你受用的资具都叫做身。

    我们对于这个物质世界的贪爱,蕅益大师他提出了一个偈颂。先看第一个总标。他说,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蕅益大师说你在观察色身的时候,先观察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为什么有色身呢?一念的颠倒妄想,因为我们对色身一念爱取,然后再假借业力的牵动,去靠近父精母血。所以,由心法的爱取,去触动过去的善恶业力,就把这个色身创造出来了。

    这一点是不共于小乘的四念处,小乘没有这句话。那么,在大乘的四念处里面,它调伏烦恼很关键。小乘的调伏它没有安住,直接调伏,所以事倍功半;大乘佛法是先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它是先把生命归零,后面都是一样。就是说你在调伏对色身的爱取之前要先知道,你本来没有色身。那是色心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如梦如幻。站在本来没有色身的角度,去调伏对色身的爱取,这样子效果就是事半功倍。这是第一个概念,建立一个无生的思想,我们站在无生的角度,来面对色身的爱取。

    我们再往下看: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这个是内相。我们观察色身的不净,佛陀方法是先把皮剥开来,你贪爱色身,其实是爱那层皮而已;你把皮、肉也剥开以后,看到色身里面是脓血屎尿,没有一样干净的东西,内相是不清净的。第二个外相不净,在外相,虽然你可以做种种的装饰保养。但是你的九孔画囊盛粪,九孔流出不净,所以,外相也是不净的。死后不净。一旦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色身是青黑、膨胀,啪!破裂、流出脓血、长虫,最后就是不复堪亲近。

    总结,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它只是一个将烂未烂的骷髅。

    我们会对色身贪爱,除了业力以外,当然就是执著——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临终的正念我们讲一下,在《唯识学》讲到一个胜解行地,叫调伏位。就是说这个人没断烦恼,他该有的烦恼跟凡夫都一样;但是他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他烦恼活动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对治力叫胜解行地。他会产生一种自觉自调,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能力,这个阶位是对我们净土宗很重要。

    就是说什么叫临终的正念?有两种人:一种是祖师的正念。他在临终的时候,第一念就是正念,因为根本没有贼,他就不需要去调伏,临终的时候一开始就正念分明。凡夫的正念,我们很可能第一念堕入妄想。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