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像我们平常一样,第一念堕入妄想;但是,他能够产生第二念的调伏,第二念启动正念,来调伏前面的妄想。
我们先不要求你第一念是正念,不可能;只能够要求第二念的正念,就是断相续心。你修行就是说,第一念执著活动的时候,你马上觉察然后断它的相续。我们昨天讲的,破和合识、断相续心,这个是修行的第一个功夫。你不能要求自己:哦,我修了不净观、无常观,从今以后我就不打妄想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打妄想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我警觉功能,去启动你在佛堂产生的正念。然后把妄想的相续力破坏,让它不得相续就好,你只要断相续就够了。
那么为什么断相续就够呢?蕅益大师讲一个观念说:真能破妄,他讲《唯识》说烦恼心所有二十四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那怎么修行呢?烦恼势力强大,善心所势力羸弱;他说你不要怕,正念是合乎真实相的。就是色身本来就不清净的,感受本来就是痛苦的,它是真实相。我们是自己起颠倒了,捏造一个想象力,把这个不清净的想成清净的。所以,烦恼执著是虚妄的,它建立在一种虚妄的想象因缘上,它是假的,一个真实的正念一定可以破坏无始的妄念。
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你打妄想,就怕没有对治妄想的法宝。就像你不怕黑暗,只怕没有光明;你没有光明,就一辈子被黑暗欺负。你说我为什么被妄想牵着走呢?因为你没有对治它的方法。不是妄想势力很大,其实它是虚妄,关键是你没有方法对治它。
所以,临终的正念从断相续下手,不要求你有第一念的正念,凡夫做不到。但你要有本事在起妄想的时候,马上觉察、断除相续。这样临终的时候,你就可以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合理的推论,我们不一定临命终的时候马上进入正念。但你只要有本事从妄想跳出来就够了,就是所谓的第二念的正念,断相续心;这是我们的努力的目标。
好!我们看第二个,观受是苦。
(二)观受是苦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我们的贪爱有两个因缘: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精神的领域。你看有些人喝咖啡,一定要有音乐,还有灯光的配合;其实他不是真正在喝咖啡,他要的是那个感觉。当然有些可能就是档次比较低的人,他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年纪大一点、稍微有点生活品味的人,他会从物质的贪爱提升到对精神的贪爱,就是那个受。这个地方要对治,虽然比较微细,它也是一种爱取。我们从对物质贪爱的对治,慢慢提升到对精神贪爱的对治。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精神的感受是怎么来的?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这个感受也不真实,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它就是一念的妄想向外攀缘,然后去结合六尘的境界,妄想跟六尘的结合,就创造了六根。蕅益大师这个思想是从《楞严经》来的,为什么有六根呢?就是妄想跟六尘的结合,就变成六根。所以站在没有感受的角度——你本来就没有感受,站在无生的角度来对治感受。这是第一个概念,安住现前一念心性。
开始对治的时候,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其实因缘果报是不能主宰的,痛苦跟快乐是善恶业决定的,所以你不能主宰,不能作任何的规划。感受不听你规划的,它需要很多因缘具足。痛苦出现的时候当然是辛酸难比。世乐虽荣,快乐出现的时候,它后面会产生忧愁的过失,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
佛法对于感受的对治,它设定的目标是在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没有人会去执著,它不是你的所观境,把它放掉就好。你要集中心力去对治快乐的感受,感受问题在哪里呢?它会带动想象;感受它不是执取,但是佛陀为什么先从感受下手?因为感受你贪爱以后,它会带动想象,想象最后变成执著。这种感受跟执著,观受是苦。佛陀在观的时候是分两块:第一个,今生的爱取;第二个,来生的爱取。
如果你福报很大、身体也健康,一生也没有太大病痛、修行也很顺利、出家很顺利;那要注意今生的爱取,你可能把贪爱感受都放在今生。这个时候就是观察无常败坏,死亡到来。这种快乐不能当依靠,因为它随时会破坏,你不能把心住在这里,这不是你的皈依处。这是你暂时跟善业借的,你还以为永远这样子?你善业结束的时候,那些快乐的感受,啪!整个就破坏掉了。到时候怎么办?你受不了。所以,福报大的人他的问题对今生的受用产生执取,这个修无常观。
福报比较差、灾难比较多的,有些人他一生可以说是辛酸难比。身体也很多病痛,子女也不孝顺,很多都不如意,今生吃了很多苦头。但是,他把希望寄托到来生。他看到别人有很多美好的感受,他先放在心里面,开始规划;我要努力的修义工、做义工,好好的持戒、布施,我把所有的资粮、希望寄托到来生。
这种对来生的爱取要注意,今生受尽折磨的人,往往会把希望寄托到来生去。那么来生一旦快乐出现的时候,他一定会产生放逸;因为前生在勾画这个影像的时候,就不是依止菩提心,他是有所得心要贪爱。他为什么持戒?为什么做义工?为什么别人在休息,他偷偷去扫厕所?就是要为了要积集资粮,赶快让来生的理想实现。来生的快乐现前的时候,他一放逸就糟了,第三生就惨了,带了满身的罪业到第三生去,这叫做三世怨。
所以,“观受是苦”要破的执取,如果是福报大的人,你把今生的执取破了就好,因为你不可能想到来生的事,福报大的人他不会想明天的事情。如果是灾难多的人,你说,欸,我今生本来就没什么执著;但你要注意对来生的执取,对未来的希望。虽然还没有出现,它一定在你的心中开始酝酿,你要注意那个影像,它会去刺激生死业力。
观受是苦破两个:第一个今生的感受;第二个来生、未来的感受。
好,前面是对一种贪爱,包括物质、精神的贪爱,现在我们来看主宰。第一个对内心的主宰;第二个对外在的人事因缘法的主宰。我们先来破对内心的主宰,我们把它念一遍。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这个心不是真实的心,是我们的妄想想象出来的影像,叫做心。这个第六意识心是怎么来的: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那是真如不守自性,产生一念的攀缘心,然后慢慢地形成一种气势,就有第六意识了。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它就不是你本来有的。还是这个概念,站在无生的角度来调伏烦恼。
那么第六意识,这以下是引用《楞严经》三个观察。
第一个、离尘无体。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识的分别,它必须要根尘的和合,叫和合识。它是根尘的碰撞才把识创造出来,它本身就是虚妄的东西。离开了前尘,这个前尘相就是离开了六尘的相状,离开了六根领纳的功能,你哪有什么想象力呢?它本来就是自性空的。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你整天事情在那个地方挂碍,在那个地方想象。但是生命的结果,它该是成功它就会成功,该是失败它就会失败。这个子女该成才他就会成才,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有任何的改变。你这打妄想是白打了,你倒不如打妄想的时间去念往生咒。
过去无踪,现在原长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所以,切莫把流注——就是这个念头,一个接一个念头的妄想。虽然它相续,但是妄想没有真实性,切莫把这种刹那刹那生灭的妄想当作真。
这个对妄想的执取主宰,有两种人要注意:第一个福报特别大的人。因为他往往心想事成。他打一个妄想,我要买一栋房子,这房子就可以买下来了;他希望把花园规划成什么样?他打一个妄想,这个东西就会出现。他就会以为有主宰性,他忽略了这个心想事成不是他有主宰性,那是因为善业的资助。他不会认为是善业,他认为是我说了算。但是等到他福报享尽的时候,你不要说主宰性了,一杯水都喝不下去。其实,你之所以心想事成,是因为你有善业力在支持你,不是你有主宰性。所以,福报大的人要注意,福报大的人要加强观心无常这一科。
第二个年纪大的人。我都有感觉,年纪大的人会比年轻人打更多的妄想;真的是这样,你会回想过去的事情。年轻人他一股脑的往前冲,他的行动力会比较多。年纪大的人瞻前顾后,他想的太多,做的比较少。所以年纪大的人观心无常很重要,你要知道事情各有因缘,其实你回顾一下了,它该成功就成功了,该失败就失败了,跟你打妄想没有关系。没有一件事情因为打妄想而改变的,如果回顾你的生命经验,你会得到真的是这样。妄想是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好了。年纪大的人要注意,很多事情打妄想是没有用的。所以,观心无常是调伏我们对内心的主宰。
我们看最后,观法无我。法,就是心以外的都是法,就是人、事、地、物。这个东西都不能主宰的,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偈颂:
(四)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蕅益大师—
首先我们看这个法是怎么来的?藏性周圆,藏性指的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简单地说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周遍法界的,是圆满的。本来它是十法界圆满的,但是会出现在你生命当中的法有两个因素:第一个跟业力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的妄想执著有关系。就是业力跟妄想执著的结合,就形成了你今生的小水泡。也就是说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都是由你过去的业力跟妄想的结合。
比方说:诸位今生你们为什么会在义德寺相遇?有两种情况,从这句话“循业随心法法全”。你们这一百多人过去生有造过共业,当然是好的业、三宝的业;第二个,曾经打过相同的妄想。真的,因为你们一定接受这个道风嘛。就是说你们的妄想有交集,才会在一起,真的是这样。你们没有共同的业力、没有共同的妄想,你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世界上那么多道场。
所以,因缘生就是一个业力、一个妄想。就像佛陀说的忆念,两个人为什么会在生命中交集?互相忆念嘛,两个妄想有交集。如果没有交集,你来义德寺转一圈就走了,根本没有力量会留住你。为什么你来到义德寺会有一种力量粘住你,业力、妄想这两个,共同的业力、共同的妄想。当然这个都是好的业力、好的妄想。总而言之,这一切法是无自性的,它只是一个暂时因缘的和合,所以你不能当真。
第二个,和合因缘舛。这个地方和合指的是什么呢?它这个地方引用《楞严经》的思想,就是外道——自然外道。自然外道说一切法是和合的,落入常见。人死了以后还是做人;动物死了以后继续做动物,这个是和合的思想;这个因缘是小乘的断灭见的因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落入断灭。这两种断常二见应该排遣。所以,我们对人事地物的因缘是非常非断,外道跟小乘的因缘,都是纠缠不清的,盲无慧眼。只有: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我们在缘起当中看到性空,看到无我的思想,这个才是合乎第一义谛的。所以,不要把整个十法界,这些人事地物的因缘,当作你的本来面目。
这个诸法无我,我们解释一下。小乘的诸法无我,观一切人事地物是无我的时候,它是带有断灭的思想,大乘佛法的无我是带有菩提心的空性。小乘的空正见是带有出离心。大乘的诸法无我是带有菩提心的空正见,它是双向的思考。就是说虽然人事地物都是虚妄的,但是你可以借假修真。小乘佛法观诸法无我的时候,它是一味的排斥;大乘佛法是不执著,但是你也不需要排斥。你今天会生长在什么环境,那是过去的业力跟妄想。你不必说要去厌离它,只要不执著;然后,你可以怎么样?借假修真。
我觉得忏公师父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平衡中道。他说随缘尽份,尽份随缘。随缘,就是你不要执著,但是你要尽份,在过程当中你要借假修真;但是尽份当中又能够随缘。大乘佛法在观察“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它放弃主宰,是放弃了对结果的主宰;但是在因地当中,他是利用这个心,利用这个法去积集资粮。这个地方还有所不同,大乘佛法在修四念处,它除了有否定的一面,还有这种积极的一面,这是双向的。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丙三、结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释乙二[解脱道]竟—
从四念处的角度来说,它对我们的整个身心世界只有一句话,就是无常败坏。它只是暂时借你用的,身受心法、五蕴身心,它是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