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第三个功德超胜。先看第一个、破妄。

    丁一、破除虚妄

    无分别智,遍计本空——破除;依他如幻——保留。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摄大乘论》—

    首先我们要研究这个相状是怎么回事?相状,当我们破坏这个相状——离相,抓到平等法性的过程当中,你要离相、要破相也可以。首先你要知道这个相是怎么来的?从《唯识学》它的相状是两个:一个是遍计所执所创造的相状,一个是依他起所创造的相状,我们解释一下。

    《唯识学》认为圆成实性是没有相状的,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离一切相。但依他起的相状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它变现男人的相状、女人的相状;完全是第八识识种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比方说你第一念看到讲堂的时候,这个相状叫依他起;那遍计执是加上你的名言分别安立在这个相状,你把这个相状,加油添醋。你可能会把这个讲堂想象的更美好,悲观的人,这讲堂有什么好的,你就开始打妄想,就把它想的不好。

    总而言之,这个相状本来是业力显现。但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名言安立以后,它的相状在你心中不断的变。如果乐观的人会把相状变的美好,悲观的人把它变的不好,这个是遍计执。这一块相状先破,这个是最粗的。先破名言所安立的相状,我们叫遍计本空。依他起的相状先保留下来,因为它没有错。好!这个概念,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有三个偈颂,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业力所变现的相状:鬼、傍生、人、天。这个地方提出四个众生。各随其所应,就是各随他的善恶业力,等是心异故。就是同样一个事情,比方说水,但是这四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心当中生出阿赖耶识的善恶业不同;他们四个人的眼睛,透过第八识的加持,看到水以后,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相状。许义非就是人看到的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鬼看到的是火、畜生看到的是它的房子。许义非真实,这个相状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水是真实的,那四个人应该看都一样吗?如果说这个相状是真实的,它就不能够随因缘变化。所以它是怎么样?业力所现,不真实。你业力变,因缘就变。这第一个,依他起性是不真实的。但是依他起性不真实,在《唯识学》它是保留下来,因为它不能构成修行的障碍,从唯识的角度,它不构成障碍。

    我们再看第二个。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人生本来就是很单纯的业力,要么快乐、要么痛苦;人生只有两件事情:你活的很快乐、活着很痛苦。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喜不喜欢,沮丧,没有那么多情绪。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名事互为客。就是事相的业力加上你第六意识的想象以后,名言影响到业力——你的思想影响业力。业力也影响到思想,名言跟事相纠缠不清以后,体性就产生变化了。所以,我们对于名言跟业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唯量及唯假,就是会产生互相的影响。

    比方说有一个人,你很不喜欢他,这个人是依他起性,他也没好坏,不喜欢他就是你过去结恶缘。那么结恶缘,他出现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不可能把他请走,你这个业力不能改变,是吧?业力叫认命;但是你能够改变名言,就是说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他想成是你的恶知识,是来障你的道的,欸,他果然障你道了。

    第二个,你把他想成是你的善知识,哎呀,他是我非常难得的提婆达多,他果然扮演提婆达多,因为提婆达多帮助佛陀成长。你想想看没有他,你怎么修忍辱波罗蜜,所有的波罗蜜都可以在顺境修,只有忍辱不能在顺境修。忍辱波罗蜜这个莲花只能够在污泥中成长,就是忍辱波罗蜜只能够在逆境成长。所以说,哎呀,这是对我生命太珍贵了,稀有动物;我好不容易遇到提婆达多了,得好好保护他;因为我的忍辱波罗蜜要靠他来帮助我、刺激我。名言就是说,你认为他是你的善知识,他果然扮演善知识。而这个名言是怎么样?操之在我。而业力我们不能决定,不能改变业力,因为已经成熟了。

    所以《唯识学》很强调名言,一个修行人必须破除错误的名言,安立好的名言,它完全从名言如理思惟下手。就是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可以去解释这个世界,我说了算;在生命里面我认为你是我的善知识,你就是我的善知识。所以,他是用第六意识来主导阿赖耶识;就是我拼不过你生死业力,但是我可以重新诠释你;我改变不了你,但我可以解释你。这个人生是我自己说了算,因为第六意识有主导性。

    在这个地方,人生就化被动为主动,本来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欸,结果你把每一件人事,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位以后,你变成一个菩萨道了。这个人生本来对你来说充满逆境,结果变成是个光明的道路。你就化被动为主动了,人生是我说了算。所以,它这个名言是很厉害的,《唯识学》它善用名言是很厉害的。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做一个譬喻。“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就是说在过去的事实当中,这件事已经发生过去了,你去回想它,或者做梦,梦中的影像跟你过去的回想影像,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个镜像。这个意思就是,不管依他起也好,名言的相状也好,其实就是梦幻的影像。在《唯识学》来说,它是要你借相修心;它认为说第八识你别管它。你有本事释放业力,我就有本事安立名言;他用第六意识来主导第八识。

    我们看到《唯识学》告诉我们人生两个相状:第一个叫唯识所现,这个地方你别动它,你改变不了业力;第二个是唯识所变,这个是你可以努力的,因为思想是你说了算,你可以透过佛法的教理、前人的经验;释迦牟尼佛遇到这件事情,他是怎么处理的?他是怎么去想这件事情的?我们可以透过前人的经验,可以去安立很多对修行有利的名言。

    从唯识的角度,它是对治法;前面的四念处,它也是对治法。你看,观身不净。这个色身你如果认为它清净那就惨了,你就是生起贪爱心;你说它不清净,你就厌离了。这个色身是好是坏,你说了算。《唯识学》的意思就是对治,它是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来调伏生死业力的相状。但是在对治当中,它还不圆满;我们先讲对治,破妄法门,这个是一个前方便。

    举一个例子,《唯识学》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名言安立。说有一个母亲,她跟女儿共住。这个女儿工作了一个月以后很辛苦,她拿到薪水,去商店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人总是有荣耀的事情是希望跟亲人分享,回家以后,就把这帽子戴在头上,希望给她妈妈看,得到她妈妈的赞美。她妈妈在厨房炒菜,炒一炒又送到客厅,又跑去厨房炒一炒,非常忙碌都没看到。她想不行,我的荣耀要跟母亲分享,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妈妈去拿冰箱总会看到。结果她妈妈去拿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这个女儿就很沮丧了,吃饭的时候就不讲话了;她母亲就说,你今天好像不太快乐。她说是啊,我买一个帽子给你看,你也不看。她妈妈看她很委屈,她妈妈更委屈:我今天做了头发你也没看到。

    所以,众生各打各的妄想。我现在体会人际关系为什么复杂?它不只是业力。如果业力很简单,善恶;因为业力加妄想,这很复杂。人生为什么无解?就是业力跟妄想结合起来就无解了。偶尔有解,就是你们两个刚好打相同的妄想,那是偶尔重叠,大部分都是各打各的妄想。人生它不是只有业力而已,如果业力它很简单,所有的制度定下来就没事了。人生是业力、妄想跟执著,三个东西混在一起。人生怎么会有解呢?除非你自己去改变,否则人生无解。所以,改变只有靠第六意识,从你的思想名言,重新安立。这个是唯识的概念,它是对治的法门,这个法门也非常好,但它不是我们今天的根本。

    根本我们看第二个,就是什么叫平等法性?

    丁二、开显真实

    第二个,开显真实。这个观念很重要,你建立起来以后,它会让你所有的修行,所谓的“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等同别人修一劫,就是有一劫的这种功力。我们先看第一段: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首先我们在安住法性的时候,根据《楞严经》的思考,我们先把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没有相状;一个是有相状的。不管这个相状是业力变现的或者第六意识名言安立的,反正都是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有什么特性?它是浮尘,无常变化的,就像空中的灰尘,风吹来吹去,它就飘来飘去。第二个幻化,它是无我的,你不能主导。

    从浮尘诸幻化相,很明显佛陀要我们把这个相状放弃,因为你没办法掌控。所有的相状,不管依他起的、遍计执的,在《楞严经》这个相状全部要放下。为什么?因为它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一个生灭的因缘法,不能当你的安住处。你安住在生灭心,果报就是生灭的果报。

    那么怎么办呢?你能够找一个没有相状的妙觉明体,这是个总说。就是说相状的本质是妙觉明体,但妙觉明体又跟相状在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