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3页)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我们讲到乙三、菩提道。
佛法把我们众生的轮回,归纳成三大元素,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说一个人好端端的,他为什么会堕入生死轮回呢?因为他生命当中有三个元素在支配着他:第一个业力。我们过去生所累积有漏的善恶业力。第二个执取。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种种颠倒的爱取;第三个就是我们一些错误的思想。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轮回,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执取跟思想在主导着我们。
那么从一种修行的解脱道来说,业力跟执取它们两个没有自我改变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两个不能经过学习的。你把它造了以后,它自己不会改变。所以我们所有的希望,就放在思想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世以后,必须要宣扬佛法的道理,因为改造我们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接受教育?因为我们要改变思想。
那从思想的教育当中,我们会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我们心中出现了光明以后,看到生命的真相,进而发起广大的愿力。所以,当我们开始走上修行,有观照跟誓愿以后,我们的生命从此以后,就有两种力量出现了;一种是来自于轮回的生死业力,一种是趋向涅槃的菩提的愿力,在那个地方拉扯。当然你要不修行,你的生命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轮回的力量,你就随顺准备轮回。但是修行人他的生命开始产生两种力量了:生死业力、菩提愿力。
站在净土宗的角度,也是这个道理。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也是两种力量:一个是生死业力,会把你往轮回带;一种是往生的愿力,让你趋向净土。所以,往生的人必须要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往生愿力要强过生死业力,你必须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关键在哪里呢?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所念的每一句佛号,它是愿力强过业力,这个是你往生的保证。
首先要怎么样?先忏悔,我们必须把业力降到最低,当然我们还要持戒。如果你把这个生死业造的很炽盛,临终的时候你根本不可能往生,你的身心世界是直接堕入到轮回。印光大师说往生净土的人,不但是不能造恶业,你福报也不能修太大。因为你修福报的时候都是有所得心,那个善业力也是一种轮回的力量。福报大的人有时候不容易往生也在这里。因为在造善的时候,他心中对来生的快乐是有所期待,他种了太多生死业力。印光大师常常说晚年的时候,好事不如无事。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什么善法统统是成佛的资粮;但是你的菩提愿没有坚固之前修善,那是生死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执取,这个是很重要的开关。我们对三界的爱取,虽然它不能增长业力,但是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让你的业力变成很坚固、不可动摇。如果你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身心世界所出现的一些状况看的很严重,其实你是不容易出离轮回。你们两个同参道友,你每天念三千佛号,他也念三千佛号。但是这个人的执取比较低,你的执取比较重,他往生,你不会往生。就是说你们两个用同样的往生愿力,但是因为你的执著比他重,你会留下来。
诸位,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本身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去激发、去刺激、去加强业力的势力。第七识为什么我们经常忽略?因为它是潜意识。你造了罪业会发觉有不安的感觉,罪业让你躁动不安。但是你执著,执著在《唯识学》不是恶法,它是非善非恶,是有覆无记业。你执著发现不出来,这个问题在这里,它是一个隐形的敌人。
就是说你这个人执著心很重,你没有惭愧心,有什么好惭愧的,执著就执著呗;但是问题在哪里?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惨了。这是个隐形的敌人,你造了罪业会有躁动不安的感觉,你马上会觉得:哦,我造了罪业,赶紧忏悔。但是执著重的人,你不会去改变,你的盲点自己不知道;除非你有同参道友,而且你还得听得进别人的劝。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只有一个情况,就是自己内观,你去找自己的问题;身、受、心、法,透过这个四念处,慢慢的把自己对身心世界的爱取慢慢的调伏。当然这两个都必须靠思想,靠第六意识;业力的改变靠第六意识的增上惭愧,第七意识的执著改变,也是靠第六意识修止观。当这两个都做好以后,往生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忏悔业障、对治爱取,这两个只是一种局部的对治。今天跟大家谈一谈佛法里面也有更好的方法,就是全盘的改变,从根本上去改变轮回的力量。生死业力跟执著,它们都有一个依止点,我们如何把这两个根给拔掉!前面忏悔业障也好、对治爱取也好,都是从它们两个的枝末去对治。就是说它们两个出现问题了,然后我再来吃药。大乘佛法开一道法门,就是不管你有没有问题,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业力、执取跟思想的问题,一次性解决。它能够有效的把我们的错误思想、颠倒执取跟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个方法你会操作的话,它是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
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来谈一谈,怎么样能够去掌握佛陀传承的教法,去彻底的改变我们身心世界轮回的三大元素,让它降到最低。
乙三、菩提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丙一、总标
好,我们看第一个、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中道实相。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
如果要从根去改变生命,我们就开始要学中道实相。大乘的中道实相分成两块:第一个,它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我们先看中道实相以何为体?所谓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的本体是平等的。
我们刚开始修行是不平等的,怎么说呢?比方说忏悔,你是依止善法来对治恶法,用善法来呵责恶法。惭愧心就是这个意思,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在忏悔的过程当中是不平等的,我们站在善法的这一块,来呵责恶法的过失,应该是这样子,没有错;我们在调伏爱取的时候也不平等,我们站在清净相去呵责杂染相,我们对身心世界的爱取,透过四念处,不断的呵责它。
但是诸位,带相对治,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什么问题?因为你带相。凡是有相的东西,它是生灭变化的;凡是有相的东西是狭隘的,它不可能遍虚空尽法界。因地就有限量,你跟佛道就不随顺了。所谓的成佛正因,你必须跟佛要随顺,顺从佛性。我们必须要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法性,站在平等的法性来忏悔业障,站在平等的法性来对治爱取。
现在就谈到安住力的问题,这个是大乘佛法不共于声闻法,不共于人天法的地方。在声闻法里面,没有“安住”这两个字,声闻法只有对治法,哪有安住法?它是不安住的,是一种对立的思考。大乘佛法第一个思考——平等。你必须要站在平等的角度来对治,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爱取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该呵责呵责、该对治对治;但是你的立足点,是站在平等法性的角度,这个很重要,会影响到你未来,最后的结果是圆不圆满?好,这个是一个观念,平等的概念。
第二个,它的作用,实相的作用是无相无不相;它能够从无相的平等空性里面,开展出无量的相状出来,这个是指它的妙用。为什么要平等?因为你最后的结果要成佛,成佛必须是无量的功德庄严,不能有限的功德。它必须是所谓的《法华经》说的普门示现,它有无量相。人天法门只有一个相状,你到人天得果报只有一个相状,做国王一个相状,做转轮圣王也一个相状;你要下一个相状等下一个轮回,每一个轮回只能够有一个相状;阿罗汉也只有一个相状——涅槃的相状。
世间上只有一个人是有很多相状,那个人叫做佛陀。他有无量的相状,应以何身得度,他现无量的相状出来,他同时能够一为无量。那么现在我们在想:为什么佛陀跟阿罗汉相状不同。”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都修四念处;大乘菩萨也修四念处,声闻人也修四念处;为什么结果的时候,阿罗汉只有有一个偏空涅槃的相状。佛陀修四念处,结果四念处的法到他的心中变成无量相。因为阿罗汉因地修行的时候不平等,他没有安住法性。
所以诸位,你不断在精进地对治,最好想想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对治烦恼?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忏悔业障?就是你安住了没有?因为因地心影响到你的果地觉。如果你安住错了,等到结果出现的时候,你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就法华会上来不及了,生命不可能重新开始了,你只好事后调整,那就很辛苦。因为你养成了一种习惯性,这个路走错了以后,你后面要再回小向大,那就非常麻烦。最好从法华的思想:一佛乘,你生命的成佛之道一开始就走对、走上成佛之道,这个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中道实相从体性是平等的,从妙用来说是无量相,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是中道实相所显的体用,这是总标。
丙二、别明(分三:丁一、破除虚妄。丁二、开显真实。丁三、功德超胜。)
那怎么做到呢?我们如何找到中道实相的概念,然后加以安住呢?我们根据《楞严经》的思想分成三块:第一个破除虚妄;第二个开显真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