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性已定,你的跑道已定。你只有到结果以后,再开始回小向大。
所以说你念佛,带业往生。我们很努力去忏悔业障,把业障降到最低;我们很努力去调伏爱取,当然不可能把它弄干净,剩下的就靠离相的力量来吸收。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即便有少少的业障现前、有些少少的烦恼现前,但是因为你安住现前一念心性的力量很强,你能够不随妄转,照样可以走过去。你平常就养成一种心中的相状出现,就不随它转。你不跟它感应道交,它有跟没有一样嘛!所以,这个根本法门很重要,当你对治法门做的不到位的时候,剩下的东西由一念心性来吸收。
当然,理观不碍事修,该忏悔还得忏悔、该对治还是对治,站在没有业障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调伏烦恼,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去了生脱死。我们理不能碍事,根本法门不能碍对治法门。这个就是称性起修,它的一个思想模式。
丁三、功德超胜
迷故成障: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凡夫为什么会在轮回当中跑不出来呢?其实我们在轮回当中,也没有少修布施,我们也没有少持戒,也没有少修忍辱、禅定,其实我们很多善法都做了。但是为什么不断轮回?因为我们根本错了。一念的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们离开了觉性,站在五蕴的角度来修行,我们认为五蕴是真的,我的感受、想象、执取、受想行识全部是真的。
你站在一种真实的感受、妄想里面,站在对立面去跟它对治,我跟你拼了。结果就是继续轮回,你站在五蕴的角度来对治五蕴,根本成妄,你站在虚妄的角度来对治虚妄,没有好结果,根本就错了。你要跳脱五蕴再来对治,先离相再借相。你开始就陷入五蕴里面,就跟五蕴纠缠不清了,这就是为什么持戒、布施经过我们内心以后变现人天果报。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持戒,结果变成功德庄严。因为你根本成妄,根本就站错了。你住在五蕴去对治五蕴,所以故发尘劳,创造了生死业力的尘劳,出现三界轮回的果报相。因地错了,一步错,就整个步步错了。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成佛的,佛陀因地的时候也布施、持戒,但是他为什么成佛呢?我们看原因,看第二段:
悟则功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走对了非常关键的一步,他以不生不灭心去随顺如来藏性,依止不生灭心。所以,他能够在因地圆照法界,离一切相。不管过去生命当中留下什么影像,他统统不承认。他安住生命的原点,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够在果地上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清净法身,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这个都不是业报身,都是法身。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在微尘里转大**,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因为他因地走对了,所以有这不可思议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结果。
我们看总结。
结示劝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椤严经》—
我们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有忏悔业障、对治爱取,但你因地的安住是很关键的。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跟诸比丘去托钵。提婆达多要害佛,他把这个象灌醉,然后鞭打醉象,就往佛陀的僧团冲过去了,象都喝醉了当然失去理智。阿罗汉们看到醉象第一个反应,以神通力飞到虚空去,先把自己保护起来。佛陀的真如本性现出慈悲,怜悯这些象,他的手伸起来,就现出五个狮子;这个象喝醉是喝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马上跪在地上调伏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三乘共坐解脱床,阿罗汉他成就了空性,佛陀也成就了空性。为什么阿罗汉的功德只能够自受用,不能调伏醉象,他只能够保护自己,把自己飞起来?佛陀能够有无量的功德去调伏别人,功德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因地不同。
诸位,佛陀的功德叫做“赞佛甚深功德海”,但是你看过人家赞叹阿罗汉有功德海没有?这个大海深广无涯?不可能。难道阿罗汉他所做的事情太少吗?也未必。你看《天台教观纲宗》,声闻人也有菩萨道,藏教也有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也是有大乘,他也有六波罗蜜。但为什么他修了六度,结果入偏空涅槃呢?就是因地有问题,他没有找到真实的如来密因,开关没找到。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这有两段:
丙三、结示
一、依事修净罪集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二、依理观破妄显真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释乙三[菩提道]竟—
—释《禅观与净土—观照篇》竟—
在整个大乘当中,我们作一个总结:理观带动事修,站在自性的角度发起四弘誓愿。从事修的角度,我们回到五蕴的众生世界,来对治感受、想象、爱取,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如果缺乏了理观,你永远活在“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站在五蕴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你的生命只有对治法门、枝末法门,看不到根本法门,那你速度就慢了。所以,你必须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回过头来面对五蕴。
我们现在的因缘果报、业力,创造一个色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有四个:感受、想象、执取,还有阿赖耶识的库存,一念心背了五个东西在里面。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直接跳到五蕴里面去,跟五蕴打成一片,然后去对治它,你就完了。第二个从五蕴里面跳出来,五蕴不是我的,先离相清净。然后再回去借相修心,借你的感受去观受是苦,借你的想象去观心无常,借你的执著去观法无我。借相,这样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要怎么样呢?先离开相状,再回过来借它,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先离开它,然后再回去借它。
当然你念佛也是这样,我们无量劫来到现在,每一个人都背负了很多的生死业力,我们都累积很多的烦恼,必须要让烦恼跟业力,对我们的干扰降到最低,我们不能断它,但起码它不要干扰我的正念。我们必须要怎么样呢?先告诉自己,它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必须跟它先脱离——离相。先跟它划分界限:你是有相的,这个是生灭的因缘;我生命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咱们俩是各走各的,相状是生灭变化,我的本性是不生不灭,我怎么会跟你混在一起呢?你只是我生命的其中一个过程,一个水泡而已,你必须跟它先划分界限。
然后,你又要面对现实。先从假入空,离开你现在生命个体,回到本体生命;当然你也可以在那个地方安住个三、五年,然后你再从本体回到个体生命,面对现实的因缘,该对治对治、该忏悔忏悔。你不可以面对现在一头栽进去对治,你就惨了,你就手忙脚乱、事倍功半。先离开它,再去面对它,这是两个次第。
我们今天就是说,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是先离开业障,再处理业障;先离开烦恼,再对治烦恼。所以,从次第来说,忏悔、调伏、安住,第一个是先求安住,才去忏悔业障,调伏爱取。
我们先回答几个问题,昨天提出来的:
【学员提问】:法师,所谓求生净土,需对业力做整合;如果以前所造的业,不知善用其心,现在因果上如何挽救?
【师父答疑】:当然就忏悔嘛,因为业力是不断的变化,业力本身是由意乐带动的,“罪从心起将心忏”,你造了罪以后,业力被保存了,心中一定有犯罪的意乐,你要去对治那个意乐。意乐一对治,你呵责自己犯罪的心,这个业就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学员提问】:从因地来说,造业后种子已藏在阿赖耶识,善恶了了分明。如果我们修忏法门,能够挽救到什么地步呢?
【师父答疑】:我们能够挽救到业变成不增长业。就是它在,但不障碍我们往生,让它沉淀,你可以挽救到这个程度。忏悔,不是把所有的业都忏干净,我们没这本事;我们只是让业力的势力羸弱,变成不增长业,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临终无障碍就可以了。
【学员提问】:就果地而论,以前所造的业心力散漫。如果我们现在再用回向可以补救吗?
【师父答疑】:修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补救,改变永远不会嫌太晚;阿赖耶识随时等你,什么东西都可以补救。当然你不能等到临命终,那就没有办法了。
【学员提问】:净土法门将业力集中在净土方向,请问法师,我们回向的时候除了求生净土,亦兼带有其他的菩提愿力,会不会影响往生?
【师父答疑】:当然有影响了,那是好的影响。《法华经》上说一佛乘,你为了成佛而往生,这是一种概念;第二个,你是为了往生而往生。为了成佛而往生,你会得到菩提的加持力,得到自性功德的加持力,那当然不一样。
我们看因地这个佛号,“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这缘起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念这句佛号,希望佛号是往生,你因地就把佛号的力量定义了。“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你认为佛号就带你到净土,把你带到净土以后,佛号的功能就消失了,因为是你刚开始给它的定义、安立的名言就是这个概念。你为了成佛而念佛,把往生当作一个生命的过度,你佛号念下去的时候,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你给这个佛号两种力量:往生的力量跟成佛的力量。你到了净土以后,佛号力量没有消失掉,它继续陪着你,直到成佛为止。
你念佛的时候,因地发心不同,佛号在你生命当中扮演的角色就不一样。这个就是缘起法,佛号到底对你扮演什么角色、什么功能?答案是不一定。它有无穷的功德,你给它什么样的定义,它就表现出什么功能。古人说“法性量等虚空”。其实,布施是可以成佛的,持戒也可以成佛,但你为了人天而持戒,就把布施跟持戒定义做人天。你得到人天果报以后,布施、持戒的业就消失掉了。佛陀给布施、持戒是成佛的定义,所以,他布施、持戒的业一直拉他到成佛为止。
你的发心跟智慧有关系,一个人要发广大、时空无尽的愿,一定要安住,你要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找到你离相的清净心。你的见地影响到愿力,影响你生命的格局,修行总的来说,就是你的智慧。蕅益大师讲:你没有高超的见地,就不可能有高超的愿力,更不可能有高超的品格。
你的智慧就这么小、格局就这么小,你念的佛号也就这么小。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先离相?先把自己的生命经验放下。因为我们生命的经验都是有限量的,你必须把它归零。生命经验给我们的相状,没有一个是成佛的因地;相状的东西都是有限的,都是时空有尽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讲正念真如,安住心性?就是先把生命归零,重新开始。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我们讲到了三种思想:人天、二乘、大乘。
【学员提问】:法师,阿弥陀佛!弟子想请问法师,就是关于相和离相。刚才法师一直讲到,把我们的相归零,归到最零、最低的这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如何进入?一般净土法门它是以修观,观相来起修。但是我们初学的人如何来归零?再来就是如来藏的思想,就是破妄显真。那我们如何来一心二用呢?对于我们这些钝根的初学者来说,如何来起修?请法师开示,谢谢,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你不要说你是钝根,很难讲,你要讲钝根,果然变钝根了,不要自己做这样定义;你不知道你过去发生过什么事,是吧?净土宗是要有相状,是有相行;但是你直接去修净土的相状,跟你归零以后再去借净土的相状是不一样。如果你不离相,你的心就像强力胶一样,你虽然用执著的心去修净土,表面上好像给我很强烈的感受,你会对比:娑婆世界这样苦,极乐世界这么快乐。你好像觉得占便宜,我执著娑婆世界是痛苦的,执著极乐世界是功德的,对不对?
但是要知道,你也付出代价了。你今天会用执著的心修行,日常生活也会执著。不可能说你修行的时候执著,平常的时候不执著,又不是你说了算,是吧?很多人修净土宗,我要用强烈的心来厌离娑婆,强烈的心来求净土。但是你这个心态离开了佛堂,也会用这个心态来待人处事,后患无穷,知道吗?你带了太多相状,临终要抛开,每一个相状临终都是一个绳子,知道吧。
娑婆世界,你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