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3页)

离开它,生命临终的时候是往事不堪回首,相状越少越好。你把娑婆世界的相状都当真,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是你要知道,相状就是一种回忆,就是业力的牵动,你更不可能离开了,临终的时候百感交集。

    所以,你用强烈的相状来给娑婆世界定义是痛苦的,你用强烈的相状来定义极乐世界功德的;表面上生起强烈的皈依心,对你有加分效果,对不对?但是你也付出了代价,临终的时候你走不开了,因为你一定会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人生。临终的时候,对你有感情的人在你心中都会现前,向你招手,你走不掉了,因为你平常养成 习惯了,你对所有相状都执著。

    你用强烈的相状,表面上你占了便宜,虽然我承认成就空性的人,他对娑婆世界的厌离相对会薄弱一点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对净土的好乐,相对执著的人他也会薄弱一点。整体来说还是划得来,因为他人世间也会淡薄,离开娑婆世界也会自在一点。

    离开娑婆世界不简单,你在人世间打滚太久,不要说前生,你今生在娑婆世界混了七八十年,你说走就走?石头都碰出感情了。你整天去那个石头那边去打坐,对石头都有感情了,是不是?这是事实了。你有所得心太重,表面上说,我有所得心重会激发我的精进,我知道生死苦;但是你的业力也重,也不容易离开,你感情也重,这道理就是这样子。

    如果你今生了生脱死,娑婆世界临终的时候,你要能够很洒脱的双手一放,对不起,诸位,我先走一步了。你要有如此潇洒的话,那离相就很重要了。因为这个相状全部进入阿赖耶识了,你跑不掉。所以,我们对相状的态度,适可而止。反正你用什么态度来修行,一定会用这个态度来日常生活。你没有那个本事说:我修行的时候是一个心态,离开佛堂是另一种心态。你只有一种心,用什么心态去修行,你日常生活,待人处事,就这种心态。你想想看,要怎么样比较好?

    理想化就是说,我理观的时候离相清净;我从空出假的时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很强烈,这种人初学者很不容易,至少我是没那种功力。但是我觉得离相清净以后会淡薄,对娑婆世界的确不会那么厌离,对极乐世界的欣求,也没有像那种执著心很重的人,用感情来念佛的人那么重。但是整体来说值得,因为生死业力对你的干扰降到最低。

    其实我不是很反对用感情来念佛,我更觉得要用理智来念佛。你用感情来念佛,表面上你看这个人皈依心很强,每一次念佛都哭,对不对?当然你说这样好不好?诸位,他对阿弥陀佛有感情,对人有没有感情?当然有,这道理是一致的,就是这种心态。这种人我也见很多了,感情很重,念佛的时候不得了,哭的很厉害,但这种人生死业障也重,说实在,双方面。但你要知道,用这种心态你念佛两个小时,其它二十二个小时都在打妄想,你怎么拉的过它?你两个都用强烈的心、执著的心去修行,这种人不容易往生,我讲实在话。你今生这样子过来,人生不管好坏,谁没有一个感情,是不是?你做梦的时候都会出现影像,临终的时候不会出现影像吗?是不是?你只要心有所住,就完了。

    所以离相就是说,你会把娑婆世界这几生几世给你的干扰降到最低,不管你做的对也好,做的错也好,先跟它划分界限,你必须要这样子。蕅益大师讲先求淡薄,其实淡薄就是离相的意思。当然,他也会有困扰,我承认这个东西,就是说你到最后厌离娑婆的心好像也没那么强,欣求极乐的心也没那么强。可能我的功力还不够了,还要加强从空出假,假观的力量还要再增长。

    但是整体来说值得,因为你起码摆脱了阿赖耶识。

    要不然阿赖耶识怎么会放过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想阿赖耶识会放过你嘛?它向外释放生死业力,向内给你各种感觉来刺激你,你过得了生死关吗?是不是?现在就是说,阿赖耶识我惹不起你,我先跟你保持距离。等到我到了净土,再来处理你。阿赖耶识是怎么形成的?多生多劫啊!诸位,我们经历过无量无边的生命经验,才有阿赖耶识。你用八十年的时间要处理阿赖耶识这个大水沟、仓库,你有本事八十年去处理阿赖耶识,不可能,是吧?所以你只好跟它保持距离,离一切相。

    因为阿赖耶识要干扰你,它必须要透过相状。阿赖耶识所有烦恼、业力的势力,它必须要先透过心中给你出一个相状,去刺激你的感情。如果你对相状不受,它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你们之间没有桥梁。就是我没办法处理阿赖耶识,我把我们之间的桥梁断了,我离相。阿赖耶识业力要输送到你的生命,它一定有一个相状让你住,才有办法把它的业力输送到你的身心世界来。

    所以离相法门,是让业力对你的干扰,你过去恩怨感情的干扰,降到最低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在那个地方住下来,你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你说我以佛号为住。你以佛号为住阿赖耶识照样可以伤害你,它给你一种感受,给你一个情绪,临终给你一个感动的感情,你的佛号就完了。多少人在助念的时候佛号念得好好的,后来还是失掉了,就触动他的感情了。他可能听到一个哭声,临命终看到一个影像,百感交集他就走不掉了。

    以佛号为住,不能当第一因,要站在无相的角度提起佛号,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提起佛号,这个佛号才坚固,叫首楞严王三昧。首楞严王就是究竟坚固,这个佛号不可破坏,魔王不能动你,生死业力不能干扰你,今生所有留下的感情统统不能伤害你。因为你安住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没有感受的地方,这个家保护着你,你只有这个方法。

    当然,在正念真如的理观,我们也不妨碍事修,我强调过,该忏悔忏悔,该对治该对治,该持戒持戒,理观不要碍事修。

    【学员提问】:弟子还是帮人家问的,就是有人在问说,因为法师花了这三天的时间在教我们说,我们平常要怎么样?就是观照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然后就是忏悔业障,还有对治爱取、安住真如,就是包括今天的理观。比如说我们出家就是要做这样的修行的工作。可是像现在很多佛教界,尤其大陆的、他们DVD流传,就是有的人根本就是一生根本没有听闻到佛法,什么第六识、第七识也不知道,没听过,然后也没有什么对治爱取,就是说有很多人是临终的时候才听闻佛法,他们经过人家助念,善知识的开示,甚至有人可以坐着走,或者说他临终也是真的往生极乐世界。

    【师父答疑】:这种特殊的个案我们不谈。我们今天讲的道理是一个正常的修行轨则,有些人天生烦恼轻薄、善根深厚,就像你说的,他一生只有事修就往生了,就是他没有这个病。但是这种人你觉得很多吗?我想,你不能用事来碍理,这个道理是佛陀跟祖师抉择的一个道路,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因为我们没有他心通。本来我们应该是要把它讲成个人化的佛法,就是契机。但是我们现在的法师没有办法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没有那个本事。所以,我就把所有的药都放在这里,你要怎么吃你看着办?

    我没办法开出一个契机的佛法,我只能够契理。就是说,原则是这样。但是你们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去调配这个比例?你们自己看着办。但是我要强调一点,不要用单一的公案,来问难道理。比方说,断恶修善,这是生天的因,但是有些人一生造恶,临终忏悔的时候,后来生天了也是有啊。那你这样讲的话,这个特殊的个案,那因果就不准了,不能这样讲;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起善念,善业起现行。这个事相的东西是说不准的,知道吗?这种个人化的情况是说不准的。

    但是我们讲原则性是这样,断恶修善可以生天、造恶会堕落。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造恶,临终的时候起善念生天,也是有啊。他前生有善业,触动前生的善业,是吧?但是你不能够说,那这样因果不准了,这个人一辈子造了杀盗婬妄,临终的时候正念到天上去了。那看今生不准,你要看无量劫,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子就往生了?你哪知道他前生是哪一个大师投胎的呢?

    所以我不回答个别的因缘,我只能恭喜他,他没有这个病,就不需要吃这个药。但是作为一个法师,我必须要假设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是一个正常的轨道。但是,佛法有很多的特例,就像智者大师讲,每一个善根不可思议,他前生这么回事?我真的不知道。我们今天开出的是一般性的法门,至于你们要怎么操作?那你们自己看着办,我也不知道了。你们自己消化以后,要转化成你个人的东西,就这样子。

    净土宗很喜欢讲特殊的个案,诸位,很多人都说他这个人教理也没有学,道理也不懂,就念佛念三年就往生了。你有本事念三年,你往生看看,他是他,你是你,你们两个的烦恼不一样、感情不一样、执著不一样,是不是?诸法因缘生,各有各的因缘。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过去,我们要面对自己的阿赖耶识不同。不能够说他一样,你就一样,所以,不能用感应的故事来带动别人。诸位,你们以后做法师要知道,

    感应故事只能够做辅助,借事显理可以,但是不能用事相来碍理,不可以这样,你误导众生。

    你说你什么都不要修了,念佛三年就往生,如果他没有往生你怎么办?你负责吗?中国佛教两千多年,没有修理观往生的人,也就是少数,大部分都是你要保持正念,要调伏烦恼。我们现在合理的来推论,看你这个人是不是要修理观?你平常有没有烦恼?我问你。你平常有烦恼,临命终刚好没有烦恼,是这样子吗?就是说你平常该烦恼起烦恼,到临命终突然间没有起烦恼,你认为是这样吗?这个等流性嘛。你有病不吃药,就侥幸说我临终不会发作,是这样子吗?

    反正结果是临终的时候要往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有本事不吃药、不对治,你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我恭喜你。结果就是你要达到:临终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对娑婆世界不能贪恋,不能去回想它、去攀缘它,结果是这样子。你要怎么达到这个目的?我没有意见,你要有本事达到这个,反正这是一个标准。

    我再讲一次,没有一个人是起颠倒的时候往生;带业往生,它必须在调伏位。如果你觉得说我不要忏悔、也不要调伏,我就念佛一路念到最后,临终正念,那我恭喜你,这个人善根深厚、烦恼轻薄,你不需要吃药。但是如果你可以,你说法的时候不能用你的标准去说法,因为你可以,别人不见得可以,是吧?作为法师,我们必须要假设每一个人是正常人。

    【学员提问】:法师,阿弥陀佛!弟子再提第二个问题,就是意识的这个部分。那昨天法师有讲到说临命终时,法师已经说了很多有关事先做好的一个动作——准备,就是说多拜忏。拜忏就能够把我们的这个心沉淀下来,就不再造新业,临命终时我们就可以抵消这个业。那现在弟子想问的就是说,假设说往生的人,已经往生了,他没有所谓信佛的这个种子,对佛法不是很深入的话。那我们是有学佛的,那我们给他拜忏,请问这个效果可以抵消这个亡者,可是这个亡者已经没有意识的存在,请问这样我们拜忏,亡者是否能够得到感应,然后能够抵消他的罪业呢?

    【师父答疑】:可以消业障,但是没办法往生,往生不能取代。你可以帮他消业障,往生你不能说我替你念佛,善根不能回向。你拜忏可以消他的业障,他得到七分之一,但是你不能帮他提起正念,提起正念不能取代,所以,他没办法往生。如果这个人进入到死亡的闷绝,你所做的一切不可能帮助他往生。往生一定要在临命终的时候,他没有进入闷绝之前,就要提起正念,他就该走了。他正念现前的时候没有往生,进入闷绝,他就不太可能往生。显教的祖师,尤其印光大师强调临终。

    当然藏传佛教有所谓中阴身超度法,这一块我就保留,我没有接触到这一块的传承。但是以印光大师的说法,中阴身超度不是那么简单。那这一块我就不回答,我本身不专业,可能你要问藏传的上师。汉传佛教强调临终,临终的开导。你死了以后住中阴身,就不是人道的果报了,你的学习能力有限。

    回向只能让他离苦得乐,不可能让他往生。往生不能取代,善根不能输送。你福报可以回向,善根不能输送,正念不能输送,你不能说我把正念回向我母亲,不可以。她有她的感情,她的世界是自己捏造出来的,她自己要去觉悟。

    《禅观与净土》总共有六个主题,我们谈到了,,到目前为止都在处理过去留下的问题。当然我们最好就是,站在没有问题的角度来面对问题。那么后面的两篇:、,我们来谈谈怎么规划未来;我们当然先走出过去,才有资格谈忆佛念佛,去规划未来。所以,也好、也好,都是在处理我们过去留下的业障、烦恼障这两块。

    好!我们这一堂课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