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2/3页)
想生。
前面是指自己心灵的力量。什么叫临终的正念?两种力量都要现前,我们的心力要现前,你要正念。第一个,怎么处理你过去留下的妄想;第二个,怎么样创造新的往生念想;透过往生的念想,然后感应佛力。为什么要成立往生的念想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陀自受用的功德是自在圆满的。但佛陀要加持众生,中间必须要有桥梁,“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的功德不能直接送给你,中间要有转换器,“你怎么想的?”。
众生有念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叫做万德庄严,他什么都会给你。但是透过你的念想可能变成糖果、变成七宝,也可能变成摩尼宝珠。所以,你自身的准备就很重要。我们看怎么准备?当我们临命终时忆念佛的功德,包括名号功德、净土功德的摄受两种忆念,这时我们就能够契入弥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套句蕅益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因地上当我们忆念佛的功德,果地上就容易契入佛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众生的念想创造出来的。
如果净土宗,你一辈子都没有看经典,我跟你保证,你没办法生起往生的念想。因为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你怎么会有净土的念想呢?这不是打妄想打出来的,那是要有圣言量的指导。你也可能就是离苦得乐的念想,那表示说你不想转凡成圣,你不想了生死。佛号可能就到诸天去了,离苦得乐诸天刚刚好,你的所求刚好如愿,诸天就是离苦得乐。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进入到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功德?“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如果我们要把佛号转换成往生,就必须有往生的念想。那怎么样创造往生的念想?
甲三、往生的力量(分二:乙一、总标具足皈敬。乙二、别示三种念想。)
我们看第三段,甲三、往生的力量,就是往生的念想。有两段,第一个、总标,具足皈敬。在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要有皈依、恭敬的心。我们把它念一遍。
乙一、总标具足皈敬
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 《往生论》 —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他详细地说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状,整个三十个偈颂,极乐世界的相状就占了二十四个。他在讲偈颂之前,第一句话说以下的相状,在忆念的时候心态很重要,要有两种心态:第一个,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作证明,我是站在什么心态,来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站在一心一意皈命十方阿弥陀佛的心,带有信仰皈依的心,这第一个。第二个,带有往生愿力的心。
我们在作极乐世界的宝树观,这个地方就是借相修心。不是观宝树,你把宝树观得很庄严又怎么样呢?你也不能往生。你在观宝树的时候,第一个,你有皈依的心、有往生的愿力。相信你一定要往生,也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你宝树观就变成往生的念想了。如果你没有皈敬的心,只是把宝树观得庄严、清楚,那就是宝树而已。对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以下会广泛地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要记住四个字:
“借相”目的是“修心”。修两种心:皈依的心、往生的心,你要把相状往这两个地方去会。
所以,天亲菩萨先做一个总标,“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所有的相状都是跟皈依、往生有关系。你有这个基本概念“借相修心”后,我们就有资格来谈谈怎么修观!
乙二、别示三种念想(分三:丙一、庄严想。丙二、功德想。丙三、成就想。)
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除了走出过去以外,要开创未来极乐世界的功德。怎么开创呢?对极乐世界生三种念想:一、庄严想。偏重极乐世界的依报,国土的受用。二、功德想。偏重正报身心的受用。三、成就想;怎么回事?前面的庄严想跟功德想是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往生的愿力。成就想是告诉你,我一定可以往生,建立“自他不二”的信心。我们待会儿说明,先把它总标。
丙一、庄严想(分三:丁一、大地庄严。丁二 、宝树庄严。丁三、池水庄严。)
先看第一个庄严想,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想有三个:大地庄严、宝树庄严跟池水庄严。我们先看大地庄严,第一个,总标。请合掌。
丁一、大地庄严(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戊一、总标
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 《往生论》 —
极乐世界往生的念想,它不是临命终的时候才出现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累积而成的。我们从人生的经验当中,没有人会生起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不可能。它必须怎么办呢?要透过修观。观是两个:于境取相,施设名言。你先把这个相状,本来是文字相,“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这是文字。要想办法转成你心中的影像。然后呢?用美好的言辞去赞美它,施设名言,这个东西是功德的,我一定可以成就。它有种种的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叫做观,这个是能观的心。观察什么呢?这以下所观境,先观极乐世界依报相。
这个地方有一个原则,就是胜过三界道。我们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界, “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佛陀法界是很难观,那怎么办呢?佛陀有方便力,假借娑婆世界的相状。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的七宝是很大的不同。极乐世界的七宝功德是互含互摄,光明里面带有香气,它五尘是互含互摄,香气里面又代表了柔软,又可以触。七宝叫做胜妙五尘,而且自动放光,娑婆世界的宝石只能够反射光明,自己不能放光,极乐世界的相状跟娑婆世界是完全不同。
佛陀必须要假借娑婆世界的相状,来比况极乐世界,因为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子。所以,在利用相状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相状只是假借,它不是真的这样子。它会比这个更殊胜,“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如果我们不利用娑婆世界的相状,没有人可以踏出第一步。你也没去过,我也没去过,没有办法现量,只能比量。我们比量、赞美的时候,你要事先知道佛陀假借相状,只是借你用的。
为什么呢?极乐世界的相状从果地上“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本质是清净的、数量是广大的。娑婆世界也有七宝,但在因地,我们凡夫修善有个问题,他有私心、有所得心。你持戒的时候,真的是为成佛之道而持戒吗?我看未必,你更多的是因为我持戒,来生可以得到快乐。当然这种想法也不错了,但你有私心,不是以大悲心真正为了广大众生而持戒,你也不可能为无上菩提而持戒。一般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有私心,所以,得果报的时候是有漏,它会让你放逸。
诸位,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在马路上走,下面有一个黄金,你是不是很想把它拿回家里面?当然你可能想,不对,我持戒,后来还是把它送到警察局,但至少你动过这个念头,对不对?正常、非常正常,因为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的确会牵动你的欲望,这是事实。我们娑婆世界是有漏的,美好的东西会牵动烦恼。
在极乐世界在地上有黄金,你不会想要拿回家里面去,不会这种想法。为什么?“究竟如虚空”,它本质就不一样。极乐世界可不是你的业力所招感。你以为娑婆世界布施、持戒几十年,就能换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感应出来的,可不是你修来的。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是弥陀创造出来,我们是仰仗佛力跟弥陀感应道交,然后再过去的,那可不是我们修来的。所以,它不是有漏的业力,本质上是不一样。第一个,它不是有漏的国土。
第二个,它是无边际。娑婆世界因为你心中有所得,所以,我们的福报力可能也就几十年、几劫。极乐世界是广大无尽的寿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还有广大的依报国土。它的时空、正报、依报都是无边际的。
为什么它有清净无漏、广大的功德呢?看因地,“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来自于清净的愿力,跟无漏的波罗蜜善根所成就,不是业感缘起。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他解释这一段说,当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七宝的宝树、楼阁,借这个相状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是清净的功德相。有别于娑婆世界有漏的福报相,这个地方的相状不一样。
我们的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寂静、不动,没有起作用;一种是开始分别想象,生起作用。诸位,除非是圣人,如果你没有成就初地以上,凡夫的心要起作用,心中一定要有相状。不然你没法起作用,你只能够进入空亡。伟大的佛陀深深地知道凡夫的心,他一定要有相状才能分别。我们以前所累积的相状是怎么回事呢?都是娑婆世界的相状,我们打的都是娑婆世界的念想。为什么呢?我们在娑婆世界混得太久,累积的都是娑婆世界人事相状。伟大的佛陀想出一招,你反正就要相状,佛陀用清净的相状输到我们心中,来取代娑婆世界的相状。以前叫“取相分别”,现在叫“借相修心”,都是相,但此相非彼相。
人生经验的相状在心中活动,那叫惑业苦。这个相状可不是好事,起烦恼,到最后就失控、造业;开始只是心动、然后变成行动、最后是痛苦的果报,就是惑业苦。极乐世界的相状进来有两种功能,后面会说到,“今生消除罪障,临终蒙佛接引” 。后面经文的相状,只要你肯把它放进去,每天在心中运转一遍,如理思惟。慢慢地这个相状在你心中生根以后,“现世消除生死罪障,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相状是佛陀所开显的,“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状,那叫净法熏习,这是总标。
用极乐世界的相状来取代娑婆世界的相状,这个就是往生的概念。
你不能说,“我都没有相状”。你都没有相状,也不会往生了。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力量。净土宗可是有相行,空性的智慧是无相,离一切相;我们要借相。净土宗感应道交,《华严经》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佛陀的心“常游毕竟空”,心中没有相状,他没有锁定目标。没有说临终要接谁,不接谁,佛陀没有这种想法,心是平等的。那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没往生呢?
下面两句话就讲清楚了,“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当你准备好了,佛陀才会现前。净土宗有一个很大的盲点,就是纯他力的思想,尤其在大陆现在什么助念团。你知道他们怎么说?临命终的时候我不管你打什么妄想,只要我到现场,我就让你往生;你要没有往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