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3页)

    我们前面讲到庄严想,就是约着依报的国土。这以下讲功德想,让我们去忆念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

    丙二、功德想(分六:丁一、身心安乐。丁二、衣食自然。丁三、闻法欢喜。丁四、具足五通。丁五、寿命久远。丁六、普贤之德。)

    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简单把它归纳成三类: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菩提的功德,从三种方向来忆念。首先看丁一,身心安乐,看安乐的功德,来自于乐如漏尽愿。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丁一、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39)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我想对凡夫来说,到一个国土去,我们很在乎快不快乐?你如果是初地菩萨,心是无所住,快不快乐是无所谓。对带业往生的凡夫来说,离苦得乐是关键。《阿弥陀经》在解释极乐世界前半段,“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佛陀解释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没有谈到解脱道、菩提道,完全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论述。到了经文的中段,才讲出“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乃至于供养十方诸佛,讲到菩提道。

    为什么?因为他是对凡夫讲,而凡夫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快乐的问题。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能够动我们心、最迫切的就是快乐,成佛之道对我们是蛮遥远的。所以,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快乐应该怎么理解呢?你看这段经文就知道大纲。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或者人,标准带业往生的凡夫。他身心世界会释放一种殊胜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怎么回事呢?会超越阿罗汉灭尽定的快乐。

    这段经文是很特别,佛陀在讲快乐,多分都是用诸天来比况,说快乐超过三禅,三禅是有为快乐最殊胜的。但是阿弥陀佛用漏尽比丘灭尽定的快乐,一种无漏的快乐。所以,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得到消息,极乐世界的身心会释放没有过失的快乐。

    我们凡夫造了布施、持戒的善业,有两种选择:你把布施持戒的善业回向到娑婆世界,会得到快乐,这是应得的。但是快乐有过失,你享受的时候会产生烦恼、烦恼会造罪、造罪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娑婆世界的快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你把今生所修的善业,投到娑婆世界要付出代价。我们把今生的善业,“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快乐是没有过失,不会带动烦恼跟业力。从这段愿文看得出来,极乐世界是寂静安稳、没有过失的快乐,如漏尽比丘。

    好,我们看第二个,衣食自然。看经文。

    丁二、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前面讲到身心世界本身所释放的快乐,这以下说明它的受用。凡夫肯定要有受用。极乐世界受用是什么情况呢?“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会有快乐衣食受用的肯定是凡夫,或天、或人。他心中想要得到一件衣服来穿戴,什么情况呢?“随念即至”。他心中想的是什么样的衣服?这个时候马上现前,而且是随顺诸佛所赞叹的如法清净的服饰, “自然在身”。如果需要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制决定布料的颜色或者需要洗涤,有这种情况“不取正觉”,没有复杂的过程。

    前面我们了解极乐世界是怎样受用快乐的,娑婆世界的快乐问题很多,总之,你吃刀上的蜂蜜,后面就付出代价。极乐世界快乐的结果没有过失,更重要是它的过程。诸位,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获得的?“随念即至,自然在身”。“自然”我们解释一下。

    你想追求娑婆世界的快乐,要有两个条件:你要有福报,没有福报不可能有快乐,怎么努力也没用,这是基础。第二个,你要追求。很少人快乐自然现前,一般人是做不到;因为这个机会只有一个,达到福报的有四五个,那就各凭本事还要各自最求。追求产生什么问题呢?就有得失的对立。智者大师写出一个偈颂来形容,说娑婆世界快乐是怎么享受?过程是怎么样: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机会只有一个,有福报的有四五个,那各凭本事吧,大家压力都很大。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有些人得到,有些人失掉,就永远活在怖畏跟忧恼。你得到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高枕无忧。因为变成众人的目标,你的心是怖愄的;失去以后你是忧恼。娑婆世界的快乐,要么怖畏、要么忧恼,就活在得失的概念。

    举一个例子,印祖很喜欢举文昌帝君,来说明娑婆世界快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