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3页)

    净界法师主讲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讲到禅观跟净土的观照。净土宗在大乘的修学当中,它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法门,因为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修行者所面对的功德,它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一个功德;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它本来就已经存在法界当中。净土宗的修学,他只是作了一件事情,就是转他成自,谁能够成功地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自身的功德,你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修行,不是我们去创造功德,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化成自己的功德。

    蕅益大师说,净土宗是一个转他成自的法门,不是要你去创造功德,而是你怎么去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够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成我自己的功德,让我来受用呢?

    重点在于感应道交。

    就是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是不是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感应道交它的重点在于,善导大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做顺从本愿。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必须是一种顺从的,你不能抗拒。虽然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心有距离,但起码它是走在同一个道上的。它们两个方向是一致的,叫顺从。

    顺从本愿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了,怎么样顺从?我们不是到临终才来顺从本愿,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平常就要努力地,把自己的生命跟阿弥陀佛的生命,调整成同一个道路上,叫顺从。你平常就要做这个工作了。顺从本愿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业力的顺从。你的身口意所创造的业力,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不是顺从的。第二个,思想上的顺从。虽然我们的思想,跟阿弥陀佛的思想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起码你必须要跟他同一个方向,你必须顺从。

    所以在净土宗念佛的成败,除了你念佛的功力以外,“愿我临终无障碍”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在你的生命当中,去创造一个跟往生净土相抗拒、相违背的力量来障碍你自己,不可以。临终的时候,你只能够有一个方向才可能成功。就是你所有的方向是往西方倾倒,这个人才可能成功。如果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力量是分散的,有很多方向,你一方面顺从娑婆世界的业力,一方面顺从极乐世界的功德,你是不可能往生,因为你力量分散了。

    我们在往生之前,必须要处理我们生命当中两个重点:

    第一个、生死业力;第二个、颠倒妄想。

    临命终的人,你能够把自己外在的生死业力,跟内在的颠倒妄想,把它调伏下来,你就可以临终无障碍,你就把你生命的念佛的力量,完全表现出来。很多人平常很用功,花了很多时间去忆佛念佛,在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确创造一个很强大的往生的力量;但是他临终的时候,可惜的是,这个力量并没有表现出来。

    因为他被外在的生死业力所障碍,被内在的颠倒妄想所误导。

    他没有把生命当中的障碍先消除掉,所以他往生的力量表现不出来了。“愿我临终无障碍”是何等重要。诸位,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很多次的生命,但是你过去生不表示你有往生的愿望,往生的愿望可能你今生才开始生起。你曾经活过很多次的生命,都没想要往生,你到了今生才想往生,所以你过去生留下很多很多的力量——业力跟妄想。虽然我们不可能断除业力,也不可能断除妄想。但是在经典上说,你必须让它沉淀下来;带业往生,有些业力可以带,有些业力不能带。

    比方说,一个桶装了清净的水跟污泥。如果你现在还不断地去搅动它,这个污泥的活动是非常的炽盛。对不起,这个业力是一个炽盛的强大的业力,这个业力你不能带,你带不了它,它把你带走了。带业往生只有一种情况,这个业力你曾经做过,但是你已经正确的把它处理成沉淀式的业力,这个业力已经沉淀下来。你曾经生起过很重大的颠倒妄想,但是现在也沉淀下来了。它已经沉到桶的底部了,虽然它存在,但是它的活动没有这么的炽盛了,这种业可以带着往生。

    这堂课跟大家谈一谈,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很多的,重大的杀盗婬妄的罪业,也生起很多很多的,贪爱瞋恚的颠倒妄想,怎么样让它沉淀下来?让你的佛号在临终的时候主导你的生命,而不是你的妄想、业力来引导你,是佛号引导你。这三天的课程主要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处理过去所留下的问题。净土宗的往生你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怎么处理你的过去,第二个、你怎么规划你的未来!

    我们不能忽略过去,因为我们过去的任何的行为、任何的思想,都被保存下来了,这个是我们要面对的,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以往生的人,必须把过去的不好的力量先沉淀下来。第二个,你能够对未来的往生,生起忆佛念佛的力量,你就成功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处理过去,把过去不好的东西让它沉淀;另一方面要好好地规划未来,让我们忆佛念佛的力量不断地加强。所谓的灭恶生善,这是整个往生的成败关键。

    当然怎么样能够建立往生的力量,我们等到第三篇念佛篇跟净土的往生篇,后面再来谈,怎么样能够引导未来,我们今天这几堂课先不谈。这个主题先谈一谈怎么样处理我们的过去,先把过去的问题处理了,再来谈未来,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方法。

    甲二、观照篇

    好,我们看讲义。当然我们必须要好好地了解过去,因为你不了解你的过去,就不可能去处理过去,所以我们透过智慧的观照来谈一谈,过去到底做了什么,必须要去处理的,免得它产生障碍。入文分三:一安乐道;二解脱道;三菩提道。

    乙一、安乐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我们先谈谈这个“安乐”这一块,安乐道总共分成三个重点: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别明,第三个结示。总标有三小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一、总标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因,心中的思想;缘,善恶业力。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好,首先我们先讨论人生的安乐,就是痛苦跟安乐这一块。人生的苦乐,种种痛苦的法、快乐的法是因缘而生。它什么时候消失呢?当因缘的势力释放完以后,它就消失了,这个是佛陀在经典上经常如是的说。

    我们的快乐跟痛苦,它是有一定道理,有一定条件。你今生活得很快乐,那是因为你过去生有好的因缘;你今生很痛苦,你过去生创造一个痛苦的因缘、不好的因缘。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呢?从我们过去所累积的因缘而来。当然,这种因缘它不是一个永恒的力量,它是一个生灭的力量,它也会用完的一天,就像电瓶一样,它会用完的一天。当它的能量释放完的时候,你今生就结束了,你又会由今生的因缘,又去创造一个生命。所以人生是由因缘创造的,这个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你的生命不是你父母给你的,是你的因缘创造出来的。

    那什么是因缘呢?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因就是你的思想;第二个是你所做的行为。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生善恶的思想,跟善恶的行为两个结合在一起。这两个的关系,“福德”管的是安乐,“智慧”管的是解脱,所以“业力”管的你的快乐痛苦。但是你是不是解脱,是由你智慧的层次决定的。

    比方说,我们有十个人来念佛。这个佛号是一个善业,是一个万德庄严,是一个功德法聚。但是佛号进入十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情,只要你参加过佛三,你的身口意会有很多佛号不断地运转,会熏习很多的善业。但是这个佛号到底会带你去哪里?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你的思想是很卑劣的,虽然您参加了佛三,这个快乐可能会跑到畜生道去;你受生在畜生道,享受美好的衣食,享受到美好的照顾,你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