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得很快乐。但是你的果报在佛法上说不尊贵。虽修善法,感果卑劣,因为你没有一个美好的思想,你只是有一个美好的善业。有一些人到打一个佛三以后,他这个佛号的功德,变成人天的尊贵果报;哎,这个人的思想好一点。他的思想水平比这个畜生道的水平更高了。最好的人是他打了佛三以后,这个佛号的力量到净土去,享受种种的依正功德庄严。
所以业力主导你的快乐跟痛苦,你如果造了罪业也是一样,它一定是痛苦。但是这个痛苦到底是在畜生道受,还是在人道受,还是更严重到地狱道去受;就是你造业的时候用什么心态去造作。业力决定你的苦乐,思想决定你的层次,你跑到哪一道去。这个就是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我们生命是两种因缘在主导:第一个是你的业力;第二个是你的思想。这两块都要处理。
好,这个观念,看这个讲表更清楚了,我们可以好好地了解回顾过去的生命。
第八识: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呢,先看左上角第八识,叫异熟识。我们稍微研究佛法都会知道,生命是一种无止境的轮回。稍微明白佛法道理的人都知道,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曾经有过很多很多次无穷尽的生命。佛陀说,生命是一个水流,我们在每一个生命,或多或少都造很多的业力跟思想。有些已经得果报了,这能量释放完就不谈了。但是有些力量是还没得果报,这些所有的业力跟思想,都保存在第八识叫阿赖耶识。第八识它两个工作:第一个,保存业力。当这个业力的能量还没有储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会先把它保存下来,这第一个。第二个,释放业力。当这个业力的能量,已经足够来创造一个生命体的时候,它就会毫不客气地把这个善恶业力丢出去,释放业力。
所以你今生所造的业,它不是马上得果报,它要先经过一个保存一种储存的阶段,要等到能量够了它才会释放出去。所以你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可能来生得果报,也可能第三生,也可能第四生,也可能第五生,答案是不一定。总之,它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存。
第七识:第八识的保存我们先从上往下看。由上往下看的时候,就是它开始释放业力了。当它变现一个生命体的时候,它首先一定要一个第七意识的自我概念——恒审思量。我们在三界投胎,不管你是一只蚂蚁或者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你先出现的是一个自我的概念。这个自我的概念,它是你过去生所累积的思想的总和。有些人的自我概念是善良的,他的本质是善良的。有些人的自我概念,是跟人家对立的,是邪恶的。这种自我概念是过去生一种思想的总和,我们叫做执取。
第六识:这个第七意识呢再往下跑,就跑到前六意识了,开始去受用你种种的因缘果报。前六识包括前五识跟第六意识,前五识管的是感受,第六意识管的是一种想象。当然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先用感受去接触外境,某一个人、某一个事,你先感受它是给你快乐的感受或痛苦的感受;感受下一个再产生想象,你开始再去打种种的妄想,开始出现相状;最后再产生一种执著。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是感受、想象、执取,这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当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你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诸位你们知道吗?只要跟结果有关系的,都是一种业力的释放。你不要以为你今生的成功,是你的努力得来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世界上努力的人多的去了,你的努力只是一个助缘,因为你有善业力,所以今生成功了,不是你的努力。阿赖耶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你完全没有主导能力,你只有认命。
比方说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根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你根本没有;比方说你今生的事业有成,有多大的成败;比方说谁会做你的子女。你只有一个观念而已: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业力已经成熟了,它在释放业力了,你只有接受。人生面对业力,不要说是凡夫,佛陀在面对业力这一块,他也没办法。释迦牟尼佛贵为佛陀,他的家族整个释迦族被灭的时候,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释迦族被杀的七天七夜杀得血流成河,杀得一个都不剩。除了早期佛陀回到他的家族,度了八王子出家,度了一些人出家。这些出了家的以外,只要是在家的人全部杀得一个都不剩,一个家族被灭,佛陀的家族被灭,佛陀知道他们死亡的业力成熟了。
所以,当阿赖耶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我们只有忏悔,我们只有认命。人生有一半是要认命的,是无奈的。因为它是你过去的业力成熟了,这第一个。但是人生有一半是开创的,就是你面对这个生命的结果的时候,你是用什么思想、什么行为来面对;人生的过程这个很重要。人生的结果你不能作主,但是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这很关键哦,你开始又在储存一个新的业力了,这个业力会影响到你的来生。
人生的水流是过去、现在、未来。你面对过去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你不可能回到过去,去改变你的过去,它已经是既成事实。人生是改变什么?你在死亡的到来之前,你有很多机会去改造你的来生。就像画图一样,虽然你到了五十岁,你来生的图已经画得差不多了;但是你随时可以把它擦掉,你随时可以把不好的擦掉重新画,只要你生命还在你都有机会。但是等到你死亡到来的时候,对不起,你又得认命了。所以改造来生,你要趁现在身体健康,精神体力还在的时候,你还有主导权。
人生面对过去是无奈的,人生面对未来是充满希望。我们要的是改造未来,把生命的水流往净土的方向引导;你要做的是这件事情,在你死亡到来之前,这是你最重要的关键。你必须引导两个东西:引导你的业力往净土方向跑;第二个,引导你的思想往净土方向跑,至少它是顺从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业力跟思想这两块。在《净土三要述义》这本书里面,这本书是净土宗的书,它专门讲因果报应的故事。它说清朝有一个姓王的居士叫王鼎实,这个居士从小就非常聪明。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把四书五经看一遍以后,可以说是过目不忘,而且悟性极高。他十六岁的时候,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他从乡镇跑到都市去,考一个重要的考试。考完的时候考得非常好,但是他考完还来不及回家的时候,生一场重病。重病的时候,他在临终之前就回忆他的过去。
他过去身是个大修行者,一个大和尚,他在死亡之前,拿笔就写了一封家信回去给他的父母亲。他说,父母亲,孩儿不孝,让你们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说我过去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我年轻出家修了几十年的功力,我过去生,虽然很努力的念佛,很努力的拜忏。但是我的思想出了两个大的差错,没有调整。第一个,我做老和尚拿念珠在山上里面到处走的时候,我看到那个少年登科的人,年轻就考上功名,古时候考上功名敲锣打鼓,跑到寺庙去还愿。我对少年登科这件事情,心生好乐羡慕,这第一个。第二个,我对于那种大福报的人,那种做生意赚很多钱这种人,到寺庙去还愿很多的侍从陪伴,我对这种世间的荣华富贵也心生好乐。
因为我这两个念头没有适当的调整,所以我过去生所修的修行,就往这个方向跑了。他说我这个少年登科功名的福报受用完了以后,还要去一个富贵人家投胎,还要去偿还一次的果报。所以你们不要为我担忧,其实我只是来暂住,你们真正的儿子,你们未来还会再生一个儿子,我只是一个一时的失念而来投胎。果然他往生以后,他们两个老人家又生了一个儿子。
《净土三要》这本书的主人就说,一句万德洪名,因为一念思想的差错,竟然换取两生的富贵跟功名。因为他没有把思想作一个顺从,那个佛号呢人天的方向跑。我们可以不断烦恼,但是你不能够,让业力的力量跟思想的力量,变得非常炽盛。
所以在整个修行净土宗当中,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带业往生,你必须把业力的这个相续的力量断掉,断相续性。你不能让这个业力形成强大的势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