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3页)

耳,因为你过去有诽谤别人的业。

    所以到了大乘佛法认为没有外境可得,你只是活在你的心中而已。这个影像是你自己变现出来,外境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借这个外境来变现你的业力。所以“许义非真实”,外境是不存在的,法空;这第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很重要。你自己的快乐痛苦,不是因为别人刺激你,是因为你有业力,这第一个。

    第二个,“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当我们出现第一个感受,第一个影像的时候,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我们一般人一定会采取行动,会去攀缘这个感受,攀缘这个影像,然后会加上自己的思考、想象,唯识学叫安立名言。安立名言以后这个相状就开始变了,失去原来面目了。

    比方说有些人喜欢吃榴莲,对不对?那榴莲这个水果是很极端,喜欢的人特喜欢,不喜欢的人特别不喜欢。其实榴莲身为榴莲它很委屈,我就是我。你看喜欢的人把它安立名言,哇,这个榴莲啊特别的甜美,颜色也特别好看,像黄金一样,他安立非常好的名言,在榴莲这个相状里面,他施设美好的言辞来赞美它。不喜欢榴莲的人,他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啊味道很臭,怎么怎么的。

    所以当我们去攀缘这个影像的时候,安立很多的想法名言放在这个影像上,然后这个影像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如果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就一辈子跟你结恶缘;你安立一个好的名言,这个榴莲就跟你结善缘。安立名言在唯识学很重要,一个人的福报快乐与否,除了过去的业力以外,你心灵的思考,你是经常做正面思考,还是经常做负面思考也扮演重要角色,就是第二念的想象。

    第一念完全是业力不能怪你,但是第一念的影像你开始思考以后,开始安立名言以后,它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相貌了,因为你开始给它加油添醋了。第一念在唯识学上叫唯识所现。它如实把你的善恶业现出来,但是经过你的思考想象,安立名言以后叫做唯识所变,因为你的思考不同它产生变化,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不好。“名事互为客”,这个事就是外境,就是第一个影像;由业力所现的影像,透过你的名言以后,名言影响到你的外境,外境也刺激到你的名言。这两个互为因缘叫做互为客。那么这个性质你应该好好的思考,在名言跟外境当中,它们是有种种的量,量就是认知跟假象。

    我们只有第一念是承受过去的业力,大部分的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你吃榴莲会很快乐,除了你过去有善业以外,其实是你的妄想给你快乐,你自己认为很快乐,所以你变得很快乐。我们一般人在追求五欲,其实我们不在乎外境的,我们要的是满足心中的妄想,大部分都是满足心中的妄想。人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追求?因为除了过去的业显现以外,有不同的想象,你认为这个东西好,你把它想得非常美好,它果然在你的生命当中,扮演美好的角色;你认为这个东西不好,它果然变成伤害你。

    这个名言的分别,在唯识学里面是人生的变化,从业力而提升为想象叫唯识所变。那么这一块是要破除的。你只能够保持第一念,你要修这个大乘止观,不应该把人生的影像加油添醋,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在大乘止观里面,只能够有第一念。你不要去多事,去解读很多的东西,因为你解读的通通是错的,也加上你的情绪啦。所以这个唯识所变要破除,破除你心中的妄想施加在这个因缘上的影像。

    再看第三个,“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你心中所显现的第一念的影像,这个业力所变现的影像,虽然它像过去的事情,它过去就发生过了,你去回忆过去的事,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又好像你做梦的时候的影像,如梦幻泡影;你说它没有,你做梦的时候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苦乐的感受。虽然所缘境它不是如此的真实,但是它的如梦如幻的影像,是成就的。

    这个地方要说什么事呢?唯识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住。我们对于第一念的影像保留,这个相状可以借来用。但是加上你的名言分别的影像,唯识所变,消除,乃至于最后你心住在这个相状,也要消除。唯识所变,唯识所住,这两块要消除。消除执著,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相状恢复它原来的味道,不要再加油添醋了。

    有一对母女,她们两个感情很好住在一起,母亲很疼爱女儿,女儿也很孝顺母亲。有一天这个女儿领了工资很高兴,想犒赏一下自己,就到百货店里面买了一个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越看越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就希望她母亲赞美她几句,认同她一下,她就在她母亲的面前晃来晃去。他母亲是忙得很准备晚餐,在餐厅里面跑过来,又跑到厨房去。所以都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这个女儿可紧张了,赶紧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希望她看到,结果她妈妈也没看到。这个女儿几次失望以后,在吃饭的时候心情不好就不讲话。她妈妈当然也看出来了,就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什么事?他女儿说,我买了一个帽子本来给你看的,你也没看。她妈妈听了以后也很委屈说,我今天做了头发,你也没赞美我几句。所以跟人之间的问题在哪里呢?除了业力碰撞以外,各打各的妄想,这个问题严重。

    人生无解,外有业力内有妄想,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但是业力这一块不能避免,佛法不能够违背因果,佛陀都不能去改造因果。我们只能改变我们的妄想,恢复因缘的本来面目就够了。你想,人跟人相处本来就很难,因为过去生的善业恶业错综复杂,没有人跟人之间完全善业,没有。你会喜欢他,他会喜欢你,这是业力;这个业力里面往往都是善恶业交杂,爱恨交杂。业力本身已经很复杂,再加你打的妄想,人生就变得更复杂了;各有各的本位,各打各的妄想。那么在佛法角度里面,业力这一块认命,妄想这一块要消除。破妄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心中不能讲话,不能讲话。一讲话你就会被你的过去的习气,你心中的好坏的习气牵动,会落入一种执著,就带动了你来生的业力。

    《楞严经》的修学就是——不迷、不取、不动。你要训练你自己,看到一件事情,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尽量保持每一件事情的原来风貌,不要加上你的名言分别。因为你加上去以后,就会喜欢一个东西或者厌恶一个东西;这个时候的攀缘就带动了一种生死业力了,因为会带动你去追求爱取。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少一点业力牵动你,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离开娑婆世界能够很轻松的出去,你最少妄想少打一点。轮回的力量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本来没有轮回,是你自己打了很多妄想,你给你自己创造很多轮回的绳子,把自己绑住了。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事情呢?赶快把生死业力的绳子,慢慢地解开来。就是你不要再打妄想了,不要把人生的因缘加上你个人的解读。在《楞严经》讲,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你开始解读人生的时候,你打妄想的时候,念头一动生死业力就开始动了。所以一个人上了五十岁,少打妄想,心要开始收摄了;因为你妄想打得越多,表示你的生死业力越重。

    我再讲一次,人生本来没有生死业力这件事情,生死业力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自己去创造一个生死业力,自己投进去,你自己创造一个蜘蛛网,把你自己网住了。《楞严经》讲,一念的妄动,生死浩然;一念的回光返照,轮回顿息。解铃还须系铃人,这谁也帮不了你,你自己想要打妄想,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跳火坑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阿弥陀佛在外面非常紧张,要赶快叫你出来。但是你自己在那边打妄想,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遍计本空,不是扫除心中的影像,而是你不要对这个影像再去加以安立名言,再去分别了。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了。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没有多久会消失掉,它自己会消失掉的,因为业力也是生灭法。但是你一攀缘它,这件事情就跟你没完没了,在你的心中就挥之不去,心有千千结,很多的挂碍是你自找的。

    好,我们先上到这里,下堂课再继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