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一个佛号通通夹带生死业力,带有生死业力的佛号。阿弥陀佛是公平的,他很公平,他平等地把每一个无量光、无量寿赐给每一个人。但是关键是这个佛号进入你的心中,它会转换成功德庄严,还是转换成人天福报,这个就是要提升我们的心灵。所以这堂课我们来谈谈大乘的空观。我们怎么样提升我们的心,从攀缘心而达到一个安住的心,让我们的每一句佛号都是愿力而不是业力。今天我们谈谈这个,怎么样提升我们心灵的力量。
乙三、菩提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丙一、总标
好,我们看讲义。菩提道这个“道”,当然佛法讲这个道就是道路通达,其实佛教的道主要是智慧,是一种大乘菩提的智慧。分成三段:一总标;二别名;三结示。我们先看菩提道的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中道实相,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
大乘佛法的观照的所缘境是中道实相。什么叫中道实相呢?有两个解释:第一个,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这个是中道实相。一切的法,不管是有为法,缘起的有为法,不管是不生灭的清净心的无为法,这两个法是平等没有对立差别的,这个是大乘的思想。大乘佛法,你要提升到大乘的菩提道,它必须要没有对立的概念。
我们昨天讲到四念处,四念处是对立的。比方说观身不净,它用不净相来破你清净相的执著。因为我们把色身想得很美好,我们把心中打妄想的时候,哇,是这么的清净美妙,这个人长得特别庄严。因为你执著一种清净相,佛陀用不净相破你。观受是苦,我们认为感受会给我们很多无穷的妙乐,人就是要享受,你才会有快乐,这是错误。你就是因为你享受,所以招染了满身的痛苦跟业力。佛陀要我们用苦来破你的快乐的想象;四念处完全是对立的。以不净破净相,以苦相破乐相,以无常相破常相,以无我相破我相。它是创造一个相状来破除你心中的相状。
但是大乘佛法不是,大乘佛法认为相状通通没有好坏。境无好丑,损益在人,你操作得当,坏的相状也会帮助你;你操作失当,好的相状也能伤到你。就像一把刀,它可能帮助你割除毒瘤,也可能会把你割伤。所以大乘佛法是讲 法空,一切法无自性。你的冤家,整天跟你对立、障碍你的,也可能帮助你,当然他也可能伤害你。所以大乘佛法的这种因缘观,它认为事情没有好坏。损益在人,看你怎么操作,人生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
有些人,人生走一趟来,带了满身的罪业离开了;有些人,人生走一趟来,带了功德庄严满载而归。你说人生是好是坏?答案是不一定,叫诸法无自性,看你用什么心态来操作。所以到大乘的实相观的时候,它是观一切法空,法没有好坏,它是法法消归一念心性,它从心性的角度来看一切法,不是站在法的角度来看法。小乘它是站在法执,大乘是离诸对待,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显现一切万法,一切法就没好坏,没有差别了。
再往下看,“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无相指心性的本体,它是即空,本来无一物,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不相是指你跟外面接触的时候,随顺你的业力,显现的这种快乐的相状、痛苦的相状,这个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本体是即空。但是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即假;然后空有无碍即中。先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后面会详细说明什么是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到了大乘的实相观的时候,它已经没有对错好坏的概念,就是你要操作得对,所有的因缘通通帮助你往生。人生没有苦不苦这种概念了。痛苦的事情,你要好好利用这种痛苦的力量,它会激发你往生的力量。但是这个痛苦的力量弄得不好,它会让你产生挫折,产生失望,产生悲伤。痛苦到底这个东西是好是坏,答案是不一定。它只是你心中的一个影像而已,没有好坏,你只要善加利用,顺逆皆方便。所以到了实相的概念的时候,他已经是安住一念心性来面对人生,叫顺逆皆方便。
丙二、别明(分三:丁一、破除虚妄。丁二、开显真实。丁三、功德超胜。)
好,那么他怎么做到的呢?这个地方看别明,他怎么样能够安住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历事练心?有三段:第一个破除虚妄;第二个开显真实;第三个功德超胜。
丁一、破除虚妄
首先要先破妄,在开显一念心性的真实的功德之前,要破除我们虚妄的想象。破妄先看第一块,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遍计本空——破除;依他如幻——保留。
好,注意,破除的是遍计执,你的执著,攀缘;保留是你的相状。诸位,你想修大乘佛法,要把相状保留下来。小乘佛法是对相状是一昧的否定,认为这个相状完全没有价值,所有的相状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所以他到最后落入偏空。他认为人生的相状,不管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它不净,不清净。苦给你很多的痛苦,无常它变来变去,无我你没办法掌控。
但是大乘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他也可能借相修心嘛,相状也帮助你。所以大乘佛法是保持相状。那么它空是空掉什么呢?空掉你的攀缘跟执著就好了,你把相状保留下来。你不要去攀缘这个相状就没事了,问题不在相状,问题是你多事,本来无一物,你自己去惹尘埃的。它对治的是你的攀缘执著,你攀缘感受,你攀缘心中的影像,问题在这里。好,我们知道我们的空,空掉什么,空掉你心中的攀缘跟执著,保存人生的影像,这个以后很好用,我们待会再说明,这个相状以后得保留下来。
好,什么东西该空掉、什么是执著、什么是因缘的影像,下面有三个偈颂来说明,什么该保留、什么该空掉,从三个偈颂的学习就知道了。摄论里面有三个偈颂,我们把它念一遍:
鬼旁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摄大乘论》—
我们先看第一个。“鬼旁生人天”,讲到四种的众生,第一个鬼道;第二个旁生(旁生就是畜生);第三个是人;第四个是天人,这四种众生。这四种众生随顺他过去的善恶的业力“等事心异故”,同一个所缘境,等事就是同一个境缘。比方说水,那么这个水同一件事情,因为他内心的业力不同,心异故,“许义非真实”,他看到的不同,心中出现不同的影像。
在唯识学上说,你现在前面放一盆水,有四个众生来看,人道的看当然我们看到是水,湿润的水;鬼道众生,他心中有罪业,他看到这盆水看到一团火;畜生道看到水呢,它看到这是我的房子,我安住的地方;天人看到水,是看到一个清净庄严的琉璃地。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各人循业发现。
比方说我们一家人,你看一家五六口人对不对?当然我们生长在一家,就是有共业吧。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嘛。但是共业中有别业,你看你们家开饭的时候,六个人在吃饭对不对?六个人看到一道菜不太一样。福报大的人,看到这盘菜特别好吃,你看他吃的很香。因为这个饭菜进入他嘴巴的时候,他的福德力强,就变成特别美妙。但是福报差一点的人,这盘菜炒得真难吃,因为你的过去有悭贪的业力,循业发现呗。这个东西进入你的身心世界跟你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发现的因缘比较丑陋,比较卑劣的意思。所以法空,一切法无我,各人循业发现;你心中会出现感受、出现影像是你自己的事情。
大乘佛法的基本概念就是认命,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永远要知道一件事情,你心中出现痛苦、出现快乐跟别人一点都没有关系,是你自己的业力表现出来。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这是第一个基本概念,自作自受。没有真实的外境,一切唯心造。你心中有善业,你自己会看到美好的东西;你心中有罪业,别人跟你讲一句话,你就特别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