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而来,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就是你本来是没有的,后来因为你有业力,业绩成熟了,突然间冒出来了,就像魔术师一样变现出来。业力释放完了以后又恢复到空性,又恢复到没有。
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是没头没尾,只有过程,你最好早点知道这个道理。
没有一个人是有结果的,没有一个人。就像你做梦,不管你做梦让你感到很快乐、让你很痛苦,最后做梦醒过来的时候是没有结果,它只有过程。我们的心思通通用错地方了,去创造一个没有结果的东西,我们太注重心中的影像,结果弄到最后,临终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浪费你的精神体力。
这样讲好了,凡是有相状的东西,你通通带不走。我们只能够带走法,在《楞严经》说,你心中的功德法带得走,它能够穿越生死,让你来生受用。比方说布施的法,比方说持戒的法,比方说忍辱的法,这种功德法你来生可以受用。只要跟相状有关的,成败得失、荣耀名利、恩爱的眷属,只要跟相状有关的,通通被死亡破坏不能带走。
这个地方要说什么事呢?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你本来什么都没有,结果也什么都没有,这才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相状只是你暂时借用的,不是你本来面目。所以你就不要把这个心思,放在缘生缘灭的假象,这个房子是你是租来的,不是你买的。那是业力借你的,当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业力可是要讨回去的。因缘借你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因缘借来的,所有的东西。《楞严经》说,你借来的东西你一定要还的。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从因缘而来回到因缘而去,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那这样我们的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呢?因缘是生灭的,你安住在上面你就失望了,临终就痛苦了。安住在了无所得,这很重要哦!为什么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因为他安住在一个正确的位子,他一开始就告诉自己,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是很重要的概念!不管你过去多执著,只要你现在的方法正确,你可以把过去的执著降到最低。
你必须怎么想呢?从今天开始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先告诉自己,你本来什么都没有。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那为什么有这个儿子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本来没有这个房子,那为什么有这个房子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所有的人生,你一定要站对位子。修行只有一个原则,站对位子,你就很好修行了,站错位子你就很被动了。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对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生就很辛苦了,效果也不好。要站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楞严经》里面的安住很重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在修行,都很努力。你看你拜八十八佛,他也拜八十八佛,事修都没有少,成败不在事修在理观。你是怎么面对人生,这个理观很重要。他活几岁你也活几岁啊?不能以事修论成败,因为这个功课是一个枝末。你怎么面对人生,这个是智慧的观照,理观,成败。如果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就惨了,你惨了。你今生就很难成就,因为这因缘变来变去,弄得你弟子心不安。从现在开始,站在真实的心来面对人生。
你要永远告诉自己,你本来什么都没有,最后也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人生只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借假修真,如此而已,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临终的时候,当因缘要把你所有东西要回去的时候,你的心是如如不动,因为你早就想好了。这本来跟因缘借来的,该还就还呗。我当初就是跟你借来的嘛,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临终的时候,当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要失去你所有的东西的时候,你会认为是正常的,本来就应该如此。
但如果你不这样想,你站在因缘的角度来面对因缘,今生花了这么多心血,创造了今生的水泡,当要破裂的时候,你就很痛苦了。你佛号就带不起来!因为你站错位子,面对人生站错位子了。你站在妄想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惨了。临终的时候,当所有因缘要破坏的时候,就够你受了,你不可能保持正念。
保持正念,不是说你的念佛功力有多高,不是。而是你站对了位子,安住真如。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所有人生的成败得失,缘起缘灭。只要你站对位子,人生就有解了。观念就是这样,叫做放弃虚妄的假象,安住真实的觉性。简单的讲就是,我们往下看,“开显真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要站在相状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要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修法,相状是借你用的。你假借众生的相来修布施,你假借你的恶因缘来修忍辱。相状是借你来修行的,不是让你安住。人生不管你今生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在大乘的佛法的角度顺逆皆方便,都可以修行。但是你呢要站对位子,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面对缘起。
这个观念,我们来看看,怎么去站在真实的角度来面对虚妄,看附表第二。你能够站在真实的清净心,来面对所有的缘起,叫做称性起修,不是乘妄起修,这个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时候顺逆皆方便。他是你的冤家你也可以修行,他是你的亲爱的亲属也可以修行,只要你站对位子,什么方法都可以修行。
我们看略说方便有四种,先看第一种根本方便。先把它念一遍:
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那么你站在一个正确的真如本性,就可以修理观的根本。什么叫理观呢?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自性无生,本来就没有生起,一切法本来就没有。本来就没有离于凡夫执著的常见,而不住于生死的因缘假相。不管你今生是快乐的假相、是痛苦的假相,你都不能执著。因为你一执著,就带动了生死业力。你只能够安住在无相的空性,就是即空。
虽然安住空性不能产生断灭,观一切因缘果报,只要它因缘和合,善恶的业果不失。所以我们也应该借相修心,借着众生的相来修六波罗蜜,生起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于偏空涅槃,叫即假;即空是离相,即假是修法,借相修法。“以随顺法性无住故”,法性不住于有也不住于空,是站在清净的角度来观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理观,这是根本思想。那么从这个根本思想来历练,又生起了菩萨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下面的事修有三块,先看断恶,二、断恶这一块: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我们一般的修行是站在业果的角度,我要积集善业,但是这样子的修行就很慢了。站在随顺法性,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忏悔业障,来忏悔如梦如幻的罪业。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改过,止息一切的恶法。虽然本来无一物,但是有如梦如幻的因缘假相的罪业,所以我们称性起修,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但是勤修忏悔,这是即空、即假、即中。看第三: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誓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称性起修,除了断恶修善,我们对三宝勤修供养、礼拜、赞叹、随喜、劝请,因为对三宝的皈依,使令我们如梦如幻的信心的法增上,叫借相修心。借三宝的相来礼拜,虽然本来无一物,但是三宝的相状我们也不能够否定,借三宝的相状来礼拜、赞叹、随喜。增长我们信心的法。使令我们信根增长,乃至于种种的功德增长,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在整个称性起修当中,借罪业的相来忏悔,借三宝的相来修信心,这是借相修心。
我们再看第四个借众生的相,前面是借三宝的相来修善;这个讲度众生。第四个是借众生相。我们看第四个: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大乘起信论》—
前面的修善是假借三宝功德的相状,让我们礼拜、供养、赞叹。这下是以借众生可怜悲悯的相状,刺激我们发愿,发时空无尽的愿。比方说时间,尽未来际;在空间上,化度一切众生,使令他达到无余的涅槃,皆令究竟无余涅盘,了脱一切的生死。以随顺清净法性是相续没有断绝故,法性广大遍及一切有情,平等不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所以你依止称性起修,站在本来没有众生的角度来度众生,不会产生爱憎取舍,你的心是广大的愿力。
这个地方说明了一件事情,当你的心态正确的时候,你所创造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没有夹带生死业力;第二个你的功德更加的清净广大圆满,它能够不带生死业。诸位,你只要用攀缘心修的福报一定带业,以后得果报的时候,你只能够在三界里面得果报,在轮回里面得果报。虽然快乐,但是你要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因为你修的业都不干净。你只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断恶修善度众生,你的福报功德叫做不带业,叫做功德庄严,关键在这里。你平常该干什么你还干什么,改变一个心态就好了。
好,我们来看看《楞严经》安住真如来修行善法,佛陀对这个功德的赞叹。我们看看凡夫,他很努力地修行善法,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先看“迷故成障”。第十五面。我们把第十五面念一遍:
丁三、功德超胜。 迷故成障: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这个众生指的是一般的众生,正常情况是攀缘,攀缘什么呢?其实众生不在乎外境,他攀缘心中的妄想。由感受带动想象,带有感受的妄想,他攀缘自己的妄想,由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