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3页)

妄想的推动,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他应该做的事,他带有情绪、执著去求善法。这种攀缘心所带动的善法叫迷闷,背觉合尘,你违背了清净的觉性,而相信你心中的灰尘,心中的妄想。结果你在造善的过程当中,也带动了贪嗔痴的烦恼,而创造了生死业力。最后在轮回里面得果报。

    所以,轮回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是因为我们用攀缘心的妄想去造善恶业,才有轮回。你今天要断轮回,就不能攀缘你心中的妄想,你要用愿力——发愿,由清净心发起“誓断一切恶,誓断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力。愿力是向内安住的、是无所求。向内无所求,向外看需求。他完全随顺众生的因缘,去做该做的事情,攀缘是你自己为了满足你的妄想去修善法。这个因地就不同,一个是真实的因地,一个是虚妄的因地。我们违背了真如本性,相信自己的妄想,后果就是轮回。我们看第二个,佛陀是怎么做的:

    悟则功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也是跟我们一样,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佛陀的心态是正确的,他安住在真实的不生灭心,以无所得的觉性,来当做他菩萨道的一种动力,他安住真如而发起菩提心;用愿力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妙明就是智慧跟菩提心。以不生不灭的心,来随顺于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当然是觉明圆照的法界,是广大的。

    他把所有的善法,能够转成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一念的清净心的不动道场当中,他能够遍十方法界,能够身体含摄无尽虚空;在一个小毛端当中,现出广大的宝王刹,在微小的微尘当中转大**。世间的相状对他完全没有障碍。不管数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不管它的本质: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所以佛陀的自在,不一定他比我们更努力的修很多善法,关键是他的心态正确;他有一个非常清净圆满的因地,种下一个非常圆满的菩提的种子。因为他以清净无所得的心,发起菩提的愿力去修善法。如果我们不再重视我们的因地,我们种下很多的水果,通通是有漏的业力。所以改变心态,你才可以改变你来世的人生。说得近一点,你改变了心态,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才会给你不同的东西,你这个佛号才不带业。

    诸位,佛号是谁在推动,它是你的心力在推动,佛号它只是个法,它是个功德法。没有你的心力加持,它能够表现出来吗?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没有心力加持,通通只是一个寂静不动的东西,一定要仁者心动。你用什么心态来推动这个佛号,它创造不同的方向。阿弥陀佛已经把该准备的净土的功德,都准备在这个佛号,但是你要找到这个佛号的开关,才能够把功德的庄严启动起来。

    如果你用攀缘心,启动的是佛号的带有业力的功德,简单讲就是福报。所以阿弥陀佛到底给我们什么,你的心态扮演重要角色。前生难道我们没有念佛吗?我们过去生肯定念过佛,你今生看到阿弥陀佛如此的高兴,肯定跟阿弥陀佛结了很多生的缘。那你为什么,没有把佛号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启动起来呢?因为你方法操作错误,心态有问题。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正确的因缘,当然会有正确的结果。所以结论,我们看最后的结示劝修:

    结示劝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楞严经》—

    整个改变心态的方法只有这四个字——灭尘合觉。不要再管你的攀缘心的妄想,不要在乎今生的感受了,今生感受它只是个业力的释放,你不要跟着它走,把今生的感受、心中的妄想放下;用你的菩提愿力去做事情,用你的清净无所得的心去做事情,你就能够启动佛号所有的功德。

    你平常念一千声佛号,回去还是念一千声,你平常念一万声佛号,还是念一万声,但是请你改变你的心态。不要用有所得心去念佛。顺从本愿,你必须让你的心态,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你做不到断烦恼,起码你要随顺,你的心态跟阿弥陀佛要随顺嘛,同一个道上。要么怎么心心相印呢?你走的是生死的业力的道,阿弥陀佛走的是功德的道,这两个不同的道,怎么有交集呢?

    好,我们看总结。总结当中有两段,就是我们发起菩提心,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去修善去念佛。这当中有两个,一个事修、一个理观。我们先把事修念一遍:

    丙三、结示。 一、依事修净罪集资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当我们在事修的时候要借相,安住真如的空性,不能偏空。我们不能执著相状,但是可以把它借来用。借两种相状,称性起修,安住空性,借两个:第一个借众生的相来修慈悲;第二个借佛道的相来积集善根。所以你还是要拜佛,你不执著那个相,但是你把它暂时借来用,叫借假修真。

    佛像是一个一时的生灭的假相,但是你修完以后,你的信心的善根增长了,这个信心的善根生生世世跟着你,所以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永恒的力量。人生可以从过程当中呢去创造永恒,如果你借得好。它本来是一时的因缘,但是如果你借得好,它会把一时的因缘,转换成你一种永恒的力量来受用,生生世世可以带得走。理观不碍事修,事修得借相,你不借相就偏空了;借众生的相来生慈悲心,下化众生;借佛道的相来增长你的善根福德。

    好,我们看第二个理观:

    二、依理观破妄显真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

    —释乙三[菩提道]竟—

    —释《禅观与净土•观照篇》竟—

    我们开始事修以后,也要偶尔提起理观。虽然借相,但是你是怎么安住的?站在自性的角度来面对众生,站在本来没有众生的角度来面对众生,站在本来没有佛道的角度来面对佛道。所以要站在自性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众生、佛道的因缘,空性不碍菩提心。菩提心当然要借相,菩提心借两种相:借众生的相来下化众生;借佛道的相来上求佛道。菩提心它是讲缘起的,讲相状,但是菩提心依止空正见,空正见是无相的,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修菩提心,虽然修菩提心,但只是在开显你自性的功德。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的开示,他讲到一个公案。他说在云栖寺的山下有一位法师,这个法师很厉害,他持的咒语可以把很多人的病治好,咒语一持,那个水给他喝啊,就把病治好了。很多人跟莲池大师这么一讲,莲池大师就有点好奇,有一天就打扮成一般的人,去旁边看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有这么大的加持力。后来莲池大师在旁边看,看这个人他念咒语,念完以后把这个水给病人喝。第一个,他眼睛不看是谁,完全是平等心无所得。第二个,他旁边放个桶子,你有丢钱,没有丢钱,他完全不在乎,完全如如不动,该干啥干啥。

    莲池大师回来以后,他在《竹窗随笔》说,这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加持力,不是他持的咒语,他的咒语是一个佛教很平常的咒语。他说一念的平等心启动了自性的功德。一个人能够放下一切因缘,你想想看,他是用什么力量来念这个咒啊?它是用真如本性的力量,自性功德力,它不是用妄想力,那还得了!

    我们有很大的能量都没有去用到它,挺可惜的。我们太相信自己的妄想跟感觉。其实你的心里有更大的力量,但是你必须放下你的妄想,它才会出现。一念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佛陀说我们相信自己的妄想,就好像执著一个水泡,觉得很满足。但是却失去了大海,我们失去了更多。所以你必须把水泡放下,大海才会出现。

    一般人总是觉得这个人无所求,无所得,好像是吃亏了,是吧,吃亏了对不对?你要有所求呗是吧?有所求你才会主动积极去追求,但是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们用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在轮回里面住了这么多世,现在你得到什么?你得到什么了?满身的生死业力;佛陀是无所求,所以他成佛了,这个根本缘起,因地就在这个地方。

    你要到临终的时候,创造的佛号是一种纯粹的愿力,没有生死业力,你的攀缘心要慢慢开始降低了;否则你创造的佛号,通通是生死业力的佛号,这佛号上不去啊,关键在这。你用攀缘心来念佛,有所得心念佛。我们讲到这个大乘的正念真如,破妄显真,以真如的心当中来带动佛号。这样子你每一句佛号都是顺从本愿,都是往生的愿力。

    好,我们今天的观照篇就讲到这里。从这个业果,先观照业果、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让临终的时候少点罪业,让临终的时候安稳一点。因为如果临终很多障碍干扰你,对你的正念会有影响。所以我们第一个从安乐道的业果观察,少受一点罪业,让你临终的时候少一点痛苦的干扰,这是第一个事情。第二个,解脱道,无常无我的这个四念处观照,让我们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少一点。

    到了大乘的正念真如的观照,是熄灭一切的攀缘,好的也不攀缘,坏的也不攀缘,完全用愿力做你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心跟佛陀走在同一个道上,佛陀也是用这种心态,我们也是这个心态,就是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跟阿弥陀佛走在同一个道路上来念佛。

    我们这三天的课跟大家到这里。好,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很多人要改变心态了。今天上到这里,后面开始讲到念佛,我们现在先改变心态,把过去的妄想处理了一下。后面的两堂课我们开始修皈依,开始念佛篇、净土篇,忆念佛陀、忆念净土。前面只是在改变心态,后面我们开始建立一个弥陀的功德。开始重新塑造新的妄想,但这个妄想是真实的,我们现在只是处理过去的妄想,把过去的妄想先扫掉,把生命先归零。后面的念佛篇又开始创造一个新的假相。开始建设,现在只是先把旧的东西都先扫掉,把生命回归到真实。

    我们下一次再见,阿弥陀佛,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