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431章 东西对峙

第431章 东西对峙

    第431章 东西对峙 (第2/3页)

仅能将丰州、胜州的屯田恢复到开元年间的百万亩屯田,兴许还能不断扩张。”

    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十分重要,好的水利保障,可以让田亩产量增加一到两成。

    明代后期,土默特部由于水利工程修建太少,加上小冰河期降雨减少而干旱,数十万众的土默特部分崩离析。

    明明万历年间还能出动三万披甲骑兵入寇,结果等到明末清朝西进的时候,土默特部连三万男丁都凑不齐,被清朝顺手就当野怪收拾了。

    倘若土默特部能多修水渠,多掘水井,保持俺答时期三万披甲骑兵的数量,清朝也不可能轻轻松松将漠南打穿。

    虽说唐宋交际,不太可能有明末小冰期那般寒冷,但刘继隆还是觉得有备无患。

    不趁强盛的时候多多修建利民工程,等到朝廷露出颓势,百姓的日子只会更难熬,开疆拓土亦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开疆拓土,也得根据时代背景不同,选择好开疆拓土的方向。

    想到这里,刘继隆便想到了身处西域的张淮深,不免问道:“这次要送往西域的人口有多少?”

    见刘继隆询问,高进达也解释道:“暂且没有定下送往西域的人口。”

    “半月前,张节帅令酒居延转达,河西及安西、北庭等处,自接收了三川和诸道的七万多降兵后,粮草已然不足。”

    “故此,往河西和安西输送人口之事,暂且停罢。”

    高进达说罢,他脸上也不免浮现笑意:“昔年某在沙洲时,恨不得朝廷能从关中迁徙十数万汉人前往河西,充实河西人口。”

    “如今您才迁徙了七万汉口过去,张节帅便已经承受不住了。”

    “哈哈哈……”刘继隆闻言也爽朗笑道:

    “既然如此,那这次的俘兵与作乱的恶少、坊棍及权贵世家,尽皆发配丰州、胜州去吧。”

    “好!”高进达先应下,接着又说到:“这批人共有九万七千余人,若是直接押送而去,当地官仓粮食定然不够吃。”

    “不如派遣兵马,以这批人为民夫,从关中押送五十万石粮食北上丰州、胜州?”

    “起运五十万石,能运抵多少?”刘继隆询问起来。

    高进达不假思索道:“若是运抵胜州,差不多需要走三个月,路上人吃马嚼,应该还能运抵三十万石。”

    “若是运抵丰州,差不多能运抵二十五万石。”

    “某以为,胜州靠近河东,日后我军必然要走胜州进击代北,故此可迁徙五万口至胜州,留粮二十万石。”

    “剩余迁徙丰州,另外再从灵州、盐州、兰州、会州、凉州等处调二十万石粮食前往丰州。”

    “这些粮食,足够他们吃到来年三月。”

    “当地抛荒田地很多,极易恢复生产,来年他们差不多就能复垦土地,解决三成口粮的问题。”

    “明年入冬前,再起运七十万石粮食北上,后年他们也差不多能恢复生产了。”

    高进达说罢,刘继隆也颔首表示认可,随即吩咐道:“这件事交给你操办。”

    “西域那边,差不多也有近四十万人口了,我汉家口数占据六成,加上淮深正值鼎盛年华,往后三十年都不用担心。”

    历史上张淮深只活到了五十九岁,但那是因为被索勋和他侄子、儿子背刺而死。

    如果无灾无病,张淮深估计能像张议潮、张议潭那样活到七十几。

    “殿下,某以为,您与河西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处理……”

    高进达眼见刘继隆高兴,当即便小心翼翼的准备提出建议。

    刘继隆见他小心翼翼,不免生起好奇心:“何事?”

    “您是否考虑过,如何处理河西与安西北庭的问题?”

    高进达提出这个问题,刘继隆闻言松了口气的同时,也不免头疼起来。

    他扶持张淮深,最开始为的是保障自己后方安全,同时能在危难时得到助力。

    如今张淮深将河西归义军的势力扩张变大,并且也改旗易帜,表达了他愿意归属刘继隆麾下。

    只是张淮深毕竟性子骄傲,他同意河西归义军隶属汉军,但在奏表中,却仍旧与刘继隆平等交谈。

    以刘继隆和张淮深的关系,这样自然没有什么,但二人终究会尘归尘,土归土。

    他们可以这么做,但子孙却不能这样。

    想到这里,刘继隆看向高进达:“你怎么想的?”

    高进达闻言,当即说道:“某听闻张节帅有子延晖、延绶、延恩,又有女妙音、夏华。”

    “长子张延晖文武双美,年十四。”

    “某以为,殿下可手书送往安西,请张节帅调少量精骑与张郎君前来,并与您缔结姻亲。”

    “缔结姻亲?”刘继隆眉头微皱,倒不是他不愿意,只是他虽有四子三女,可长女刘雉不过四岁,比张延晖小了十岁。

    更何况他也不太愿意将刘雉太早嫁作他人妇,最少也得十六七才行。

    这般说来,张延晖起码得再等十二三年。

    让张延晖等这么久,他不免觉得有些对不住张淮深。

    只是思索片刻,他又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让张延晖纳妾就是。

    时代背景在此,他不可能什么都照搬而来,适当融入时代是必须的,正如他自己也有七个侍妾。

    想到这里,刘继隆颔首道:“既然如此,那便由某手书,再派快马送往安西吧。”

    刘继隆担心由旁人操刀,不免会写出歧义,所以他还是自己亲笔比较放心。

    高进达闻言松了口气,同时补充道:“若是可以,不如以大郎君和张氏妙音缔结姻亲?”

    “大郎君今年已然十岁,而张氏妙音年七岁,倒也般配。”

    “可!”听到高进达这么说,刘继隆这次倒没有太多犹豫。

    虽说刘必烈这厮贪玩,但秉性还是不错的,且学习名列前茅,长相随刘继隆与封徽,更是不差,配张妙音也足够了。

    答应过后,刘继隆奋笔疾书,很快便将手书写好,令高进达派快马送往安西而去。

    待此事安排结束,刘继隆继续与高进达讨论起眼下的时局。

    “半个月前,听闻黄巢流窜到了袁州后停下,浙西叛军也被康承训讨平。”

    “眼下看来,康承训应该会率军前往袁州围剿黄巢所部,黄巢若是能击败康承训,兴许能团结湖南诸盗,占据湖南全境而南下岭南、东去江西、北进江陵。”

    “即便战败不敌,黄巢也能退入湖南,利用诸盗寇来围攻康承训,亦或者转进他处,潜心发展。”

    刘继隆说着关东的局面,高进达也凝重颔首道:“不过黄巢妻妾子女尽在我军手中,他闹得越凶,我军则愈发得利。”

    “康承训若是战败,那湖南、岭南及福建等处起运的钱粮恐怕更少,朝廷恐难更加难以为继。”

    此时二人还不知道,由于汉军高歌猛进,灭亡京西北诸镇,重创神策军,致使唐廷在庙堂上的权力重新分配,唐廷的财政也由积欠转为结余。

    不过即便知道,刘继隆恐怕也就笑两声,他可不认为李漼有了钱,就能夺回关中失地。

    南衙北司的那群虫豸,在战场上可没少坑害友军。

    别的不提,若是杨玄冀当初坚持坚守,刘继隆也无法获得陇东梁峁的那么多人口,从而获得数万民夫。

    哪怕他坚持几天,也能极大拖延汉军南下的脚步,结果他选择把干儿子和邠宁军丢下逃跑,后续还丢下了新平。

    因为他,王式与郑畋惨败陇东,结果他回去后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李漼的犒赏。

    除此之外,本该加固的灵台县,竟然被大火烧得开裂。

    灵台县可是南衙派人监修的,一把大火就把城墙烧开裂了。

    刘继隆得知此事时,脑中都顿时空白了好几秒。

    有这群人在,王式和郑畋便是有三十万大军,也不够他们坑害的。

    “都督、殿下……”

    在二人想着黄巢的事情时,堂外响起唱礼声。

    二人询问看去,但见门口站着七品浅绿色官袍的官员正带着几名白直站在门口,手中捧着许多文册。

    “进来吧。”

    刘继隆见到三人,虽然相隔二十余步,却仍旧能看清这七品官员长相。

    在以貌取人的时代,此人身长不过五尺二三(1.6米),鼻孔粗大,皮肤坑洼,身材消瘦,下巴如凿子般尖锐。

    对于常与兵卒打交道的刘继隆看来,此人相貌都略微丑陋,更不用说这个时代的许多官员了。

    不过刘继隆没有那么颜控,对于此人到来,他仍旧保持平常心。

    倒是高进达似乎知道此人丑陋,连忙为刘继隆解释道:“殿下,此人姓名罗隐,表字昭谏。”

    “虽是浙东罗氏,但出身单寒之家,半月前通过都护府科考,为甲榜第七名。”

    “科考后,以其文章,授从七品金部司员外郎之职。”

    “罗隐?”刘继隆闻言,目光看向罗隐,罗隐见状也连忙躬身作揖:“下官罗隐,参见殿下殿下……”

    他心情忐忑,也自知貌丑,但又见刚才刘继隆波澜不惊,心里不免泛起期许。

    “有空取他文章与某看看。”刘继隆轻笑,他没想到自己还能遇到晚唐除李商隐外,其他比较出名的诗人。

    “还不谢过殿下?”高进达提醒罗隐,罗隐闻言连忙作揖:“谢殿下指点。”

    “嗯,这些是什么?”刘继隆没有太过上心,注意力都在罗隐送来的文册上。

    罗隐见状,继续作揖道:“此外户曹所计秋收钱粮及仓库积存钱粮数量,另有剑南道、山南西道等处送抵的图籍。”

    “不必如此谦卑,把文册放下,好生去处理政务吧。”

    刘继隆宽慰罗隐几句,这让罗隐心里滋味难以言明。

    他自认为自己有才学、有见识,结果屡次不第。

    在刘继隆打入长安前,他才刚刚科举不第,遭受嘲讽。

    由于没有权势,百官逃离长安他都不知道,等他反应过来时,汉军已经占领了长安。

    原本他对叛军十分恐惧,不曾经汉军进入长安后,与百姓秋毫无犯,且开仓收买市面粮食,调粮食赈济关中饥民。

    这些遭遇,加上唐廷封绝关中,士子官员不得出,他只能在长安继续等待时机。

    前些日子,汉军宣布要对留下的官员及全关中士子进行科考,随意报名。

    凡有才学之人,尽皆授予官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