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东西对峙 (第1/3页)
“张阿田、张黑奴、吴丑婢、张有田……”
“你们四户十八口为一组,每口分田七亩,组长张阿田。”
寒冬间,本该是百姓忍受饥寒的时候,但此时的关陇大地却无比热闹,百姓的热情,几乎能够融化所有寒冬。
京畿府咸阳县大沥乡清溪里治下的张吴村晒场上,整个里的上百口人都聚集于此,目光看向了被包围的八人。
这八人,分别有张吴村百姓选出的村长,以及两名丈田造册的县衙白直,还有五名披甲的汉军。
面对数百口人的围观,五十多岁的张村长看向了身后的白直,恭敬道:“李白直,村里的百姓都分好组了。”
“嗯……”
面对张村长的回答,长相普通的李白直主动开口道:“各户能做主的人留下,其余人都回家去吧!”
“都听见没!”张村长闻言附和开口,村民见状纷纷散去。
此时的他们已经结束了秋收,每个人都得到了粮食,故此倒也没有几个月前那般惨淡了。
唐代的乡村基层管理,主要采用“乡—里—村—坊”多级体系,以“乡里制”为核心,辅以“村坊制”,形成严密的户籍和赋役控制网络。
乡是这个制度中最高单位,京畿之地数量较多,每县辖五到十个乡不等,每个乡约有五百到一千户不等。
在过去,乡里设乡长,但并非正式官职,多由地方豪族担任,负责统计户籍、监督里正执行赋税、徭役。
汉军到来后,乡设乡长、巡检两个流外官员,每年领俸禄十五贯、布二匹,或折色为二十石粮食。
乡长负责治理,巡检负责治安。
由于刘继隆废除徭役、奴隶等制度,因此百姓干活都需要发放工钱或粮食,尽管数量不多,但总比自带粮食做徭役要好。
正因如此,乡长治下有两个白直协助统计户籍、田亩,赋税,以及动员百姓修葺官道和发放工粮。
巡检麾下只有每年征募的二十个民夫,这二十个民夫需要参与训练,每月由社仓发二斗月粮。
乡的下辖单位是里,每个乡辖五里,每个里约有一百户。
由于基本盘变大了,类似陇右时期那种每个乡村都有白直的局面便难以维持了。
正因如此,汉军治下“里”的里长,由乡长、巡检监督,由各村百姓从里内选拔。
这种选拔制度,从先秦时期便已经开始,到唐代已经十分成熟了。
里长得到百姓选拔后,当即前往乡里接受扫盲。
之所以需要他们接受扫盲,是因为在汉军治下,里长需要负责“手实制度”和征收赋税等事务。
手实是唐代基层户籍管理的核心文书,由民户自行申报家庭人口、土地、财产状况,经里长核实后作为赋役征发、土地分配的依据。
汉军没有徭役征发,所以手实制度主要就是统计里内人口、土地和牲畜屋舍等财产状况,方便征收赋税,动员百姓。
里长每年可以从社仓领取五贯钱的俸禄,并不多,但也是个有收入的差事。
里下设村,村子数量不等、户口不等,小村几十户、大村上百户。
正因如此,村长基本是由里长兼任管理,若是管理不过来就设村长,帮忙管理。
城池内的“坊间”,便与里、村级别相当,同设里长。
此外,唐代对普通百姓的监察,主要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20户),五保为“里”(100户)。
这么做,不仅方便百姓之间互相监督,举报邻里逃亡、隐匿户口等事宜,也方便官府徭役百姓,协作完成官府差科(如运输、修路)。
汉军到来后,为了方便恢复农业生产和平常开垦荒地,所以刘继隆将陇右的生产制度搬到了汉军治下诸道。
刘继隆将邻里制度保存了下来,但更邻换组,设组长。
每组百姓为一生产小组,每村小组数量不等,除了在分田后恢复生产,也负责复垦抛荒田地和开垦荒地。
这些变化,下乡丈量田地,统计人口的白直们,已经和里长、村长说了个清楚。
张吴村的张村长眼见人留下的差不多了,他当即看向了李白直:“李白直,人就这些了。”
“嗯”李白直颔首点头,随后他便看向众人道:“你们都是各家各户的顶梁柱。”
“如今时局变了,殿下将权贵的田亩尽数征收,发给了你们这些家无余财之人,为的就是让你们自力更生,不断过上好日子。”
“在耕种和开荒问题上,全由生产组的组长带队,这组长都是你们自己选出来的,如今已经定下,后悔也没用。”
“真若是后悔了,只能等到五年后重新选拔里长、村长和组长后,你们再重新选拔了。”
李白直说罢,随后对各组组长和张村长道:“社仓的事情,你们应该都知道。”
“衙门有令,若是你们能够将本村抛荒的土地复垦,每复垦一亩,亦或者重新开荒一亩,则每亩奖励二石粮食。”
“这粮食怎么分配,主要看你们村里自己商量。”
李白直说罢,他又看向张村长说道:“复垦和开荒的土地,都需要严格上报,你也在乡里扫盲两个月了,基础的算术和百以内的书写应该不成问题了吧?”
“不成问题、不成问题……”张村长连忙点头陪笑。
见状,李白直满意颔首道:“除了土地数量需要随时登记造成,那些新出生的人口也需要登记上。”
“如今不收丁税,人口登籍造册,是汉王为了知晓你们村子的情况。”
“衙门近来都在传,日后乡上和县里会设置官学,每个村每年可举荐三至五个有天赋的子弟去官学学习。”
“学习的五年时间里,由衙门负责学子所需的纸笔砚墨和口粮。”
“你等若是疏忽,少登籍造册了人口,日后村中子弟上不了学,那可与某等无关。”
李白直的话,顿时让下面的那数十户村民骚动了起来。
读书识字,这放在以前,可是白衣或庶族才能供养的,而今衙门替他们供养,这如何让他们不骚动。
眼见他们骚动,李白直也宣布差不多了,故此看向张村长:
“若是衙门官学开学,乡里会告知你们。”
“你们村子人口田亩的登籍造册已经结束,某等现在变返回乡里了。”
“冬季农闲,可以率领各生产组复垦荒地,腊月初一你记得前往乡里,这次扫盲为期一个月。”
“记得记得……”张村长连忙点头,同时劝说道:“不如吃了饭再走?”
“不必了,你好好治理你这村子吧。”
李白直说罢,当即起身,回头招呼众人离开。
一炷香后,他们踏上了返回大沥乡的道路,而张吴村的百姓,此刻都在为了分田而高兴。
得知县里每年会从各个村子选出三五个孩童前往县里参学五年后,他们心中更是激动不已,只觉得天气都没有这么寒冷了。
关中、关内各州县衙门派出的人都在清丈田亩、为人口登籍造册,而刘继隆也十分关心这些进度。
除了这些,他最为关注的,还是今年的寒冬。
“噼里啪啦……”
长安门下省衙门内,白直将煤炭添入火墙中,火墙内煤炭燃烧,将热气顺着炕道送往门下省衙门正堂,带来不少温暖。
堂内,刘继隆坐在主位,手里拿着文册,仔细观看。
韩正可与崔恕不在堂内,只有高进达在等待刘继隆吩咐。
刘继隆手中手册,乃是入冬以来,他吩咐各县乡里统计,因饥寒而死的百姓数量文册。
长久之后,他将文册放下,长叹道:“今岁各道虽然没有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但因寒冷而死的百姓却不少。”
“诸道三千余七十八人……”
他说着今年入冬,因为熬不过寒冬而去世的百姓数量,高进达听后也颔首道:
“渭北和邠宁等处,已经从陇右分调了五百多名熟练的矿工。”
“按照工曹衙门所说,渭北和邠宁的矿区,若是能用上火药和矿轨、马车等物,产量兴许能翻上十倍不止。”
唐代煤炭,主要用于冶铁,而到了宋代,由于人口变得稠密,树林变少,加上煤炭利用范围变大,故此煤炭产量翻了七八倍。
到了明代,产量更是在宋代基础上,翻了三倍不止。
陇右得益于刘继隆指点,加上利用黑火药修路,开采深山煤矿,故此产量向来不低。
刘继隆想要在北方推广煤炭,原因除了为百姓取暖外,还有就是将煤炭价格打压下来,以此保障砍伐木柴的百姓变少。
就他此前在关内道行军打仗所见来说,关内道百姓砍伐树木的问题十分严重。
除此之外,还有北方党项和当地百姓滥牧的情况也很严重。
继续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估计三百年后,河南地的沙漠,最少扩大好几倍面积。
更何况唐代的关内道起码还因为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战乱而减少了许多人口,而今关内道和关中太平,人口绝对比北宋初年的关内道和京畿道要多。
任由百姓砍伐树木,估计三百年都用不了,河南地的沙漠便能形成沙尘暴,吹向中原了。
实际上,刘继隆想要借助晚唐余晖的温暖期,往河套的前套和后套尽量迁徙人口。
丰州和胜州人口并不多,面对几字湾的黄河泛滥,当地的人口根本不足以修建水利工程来分流、抵挡黄河泛滥,继而也就无法开发当地的荒地。
如果现在不开发,等到后续全球气温下降,黄河将变得更加泛滥。
刘继隆没有记错的话,随着汉唐修建的河套旧渠因为得不到修葺而被黄河吞没,加上宋辽金时期河套不算太平,最后蒙古人屠刀南下等等事件发生。
前套与后套地区的农业,彻底退化到了先秦以前的程度,甚至由于全球气温下降,北方降雨减少的背景,哪怕到了清代中前期,河套地区的农业也没有恢复到汉唐景象。
如果自己能迁徙人口前往前套和后套,将河套的唐徕渠进行修葺和扩建,那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能得到稳定发展。
不仅如此,河套北部阴山与狼山的煤矿和铁矿也能得到利用。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高进达说道:“关内道那边,告诉曹茂可以将流离失所的百姓迁往丰州和胜州,重新修复并扩修唐徕渠。”
“依靠黄河,只要将唐徕渠扩修并完善,多束水闸,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