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496章 一统北方(万字大章)

第496章 一统北方(万字大章)

    第496章 一统北方(万字大章) (第3/3页)

则最好。”

    “拿下婺衢二州,我军治下最少增加百万人口,区区两浙便不难拿下了。”

    “是!”高钦连忙应下,随后领了军令,便带着渤海军那为数不多的三千骑兵向着婺衢二州追杀而去。

    得知须江被攻破,常山的守将立马撤兵,并在信安遭遇高钦所率骑兵,被击败于信安。

    短短十日,衢州、婺州尽皆丢失,钱镠率军退守台州、处州,董昌实力大损,只能依托剡县、诸暨的地势来坚守。

    作为同盟的宋威得知消息,也只能连忙增兵歙州,令杨行愍便宜行事。

    高骈继续指挥王重任、高钦等人猛攻浙东,准备先拿下两浙的董昌,再多面包围拿下江东的宋威。

    只是在北方遭遇大旱的同时,南方也遭遇了大雨与洪涝,道路被冲垮,粮草难以为继。

    面对如此局面,高骈与宋威、董昌的争斗只能暂时告歇。

    “河南、河北大部自春至夏不雨,粟苗难以为继,诸州尽皆告缺粮食,以关中、河北、淮南为最。”

    七月中旬,在高骈攻破钱镠、杨行愍防线的同时,此刻的刘继隆却面对着战后大旱的无数苦难,暗自发愁。

    从春至到如今,河北、河南、关中地区整整四个半月没有下雨,除了早前积雪融化补充了些水源外,地方上的百姓都在遭受旱情折磨,尤其是以六七月为最。

    战事虽然结束了,但战事和大旱带来的后果便是秦岭淮河以北,近四十个州的常平仓宣告缺粮,地方粮价从去年的每石五百钱,直接涨到了八百钱。

    诸如长安、洛阳等地,更是涨到了每石一千二百钱的价格。

    “夏收情况如何?”

    刘继隆看着洛阳送来的奏表,眉头紧皱的询问面前的曹茂。

    曹茂闻言也是摇了摇头,趁势从身后吏员手中接过了厚厚的九本文册。

    “十道合计夏粮征收为四百七十六万石麦及三百四十六万匹丝绢棉布,北方量产降低许多,连平常年月的七成都没有。”

    大旱之下,连粮食的产量都降低了三成,若是算上衙门的赋税,那可以说百姓只有往年五成多的收获。

    “三十八个乏粮之州,需要调拨多少粮食才能平抑粮价?”

    刘继隆质问曹茂,好在曹茂自小跟随刘继隆理政,思绪清晰。

    “各州各有不同,合计缺粮五百七十余万石,若是算上沿途损耗,便是七百万石也只是堪堪足够罢了。”

    “朝廷的丝绢棉布若是贩卖,顶多也能就得到一百八十余万贯钱,以如今粮价从剑南、陇右、河东买粮去平抑河南、河北、关中的粮价,顶多只能买到三百万石。”

    “平抑地方粮仓过后,朝廷便只能结余七十六万石粮食,亦或者三十余万贯。”

    曹茂说罢,刘继隆质问道:“从河北诸镇抄没的钱粮有多少?”

    “粮食约一百四十二万石,钱帛宅邸及古董字画等物折色不超过四百万贯。”

    曹茂回应刘继隆的问题,刘继隆听后皱眉,因为折色是折色,如今闹着粮荒,又有几人会买这些宅邸和古董字画?

    “先保障河北大军的军粮,其次运往各州县的常平仓,将各类缴获的古董字画运往洛阳贩卖。”

    面对自然灾害,人力显得那么弱小。

    这还是刘继隆已经统一北方,能节省大量用于养军的钱粮来投入赈灾之中。

    如果没有他,这几年的大旱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尤其是今年。

    “殿下,赵都尉求见。”

    衙门外传来声响,刘继隆不假思索道:“准!”

    他声音落下不久,赵英的身影便出现在了衙门的戒石坊内,并朝着正堂走来。

    他见到曹茂后颔首表示招呼,随后看向刘继隆,眼神请示起来。

    “有什么事情就说吧,曹茂不是外人。”

    刘继隆开口示意,赵英见状便主动说道:“高骈亲征击败了董昌,如今占据了婺衢沃野,但江南大雨洪涝不断,三方只能止战。”

    “此外,徐泗、淮南地区大旱,百姓只能食树皮为生,康承训奏表朝廷调拨粮草赈灾。”

    “曾元裕与时溥交战,败于下邳,奏表愿意归附朝廷。”

    北方的大旱,影响的不只有刘继隆一个人,徐泗淮南等地都受到了影响。

    相比较刚刚太平,还能吃粮食的北方百姓,徐泗淮南的百姓就比较惨了,只能吃野草树皮来维持生计。

    “这老天昏了眼,该下雨的地方不下雨。”

    饶是刘继隆好脾气,此刻也不免谩骂起了老天。

    江南不缺水而大雨,北方缺水而大旱。

    眼下若是能来场覆盖北方的大雨,哪怕只下三两天,北方的这些饥荒问题都能得到缓解。

    只是他的谩骂却起不到作用,他现在除了能调拨粮食来填补地方州县粮食缺口外,便什么都做不了了。

    地下虽然有水,但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根本无法大规模挖掘四丈以上的水井。

    略微平复心情,刘继隆这才将话题转移到了徐泗淮南地区。

    “以曾元裕还东都,领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进信阳县开国侯。”

    “敕令王式,节制大军南下徐泗,招募徐泗饥民为民夫,讨平时溥。”

    “敕令淮南节度使康承训,着其还东都,检校司空、平章事、上柱国、梁国公、食邑三千户。”

    “以兵部尚书王式领扬州大都督,淮南节度使,携粮南下赈灾。”

    大旱之下,本不该动兵,但刘继隆若是不动兵,徐泗和淮南的百姓指不定会被祸害成什么样子。

    招抚饥民为民夫,趁机讨平本就有投降意思的徐泗、淮南地区,再发粮赈济当地百姓,如此便能保全当地百姓性命。

    不然真的等高骈占据江南,他肯定会立马北上攻打淮南。

    江南的政权没有了淮南和徐州,那就基本只剩下等死这一条路了,高骈不可能不知道。

    趁徐泗淮南同样大旱,也趁高骈现在分身乏术,刘继隆必须更进一步。

    “末将领命!”

    曹茂与赵英纷纷作揖应下,随后刘继隆看向曹茂:“汝先派人快马送信去吧。”

    “是!”曹茂知道刘继隆有事情与赵英商量,于是便退出了衙门。

    在他走后,刘继隆起身带着赵英前往了河间衙门的中堂,遣散了堂内的仆人后,他才看向赵英说道:“洛阳有没有动静?”

    赵英点头,随后从怀中取出厚厚的书信递给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书信走到主位坐下,将这些书信纷纷拆开查阅,但见其中多为豆卢瑑、裴澈及其麾下许多世家豪强子弟与其家族联络的书信。

    由于内容太多,刘继隆整整耗费了半个时辰的时间才将这些书信看完,并捏了捏鼻梁,以此来消耗刚刚涌入脑中的这些消息。

    “豆卢瑑、裴澈、张直方、崔铉……”

    “吾不杀他们,他们还真以为是吾不敢杀他们?”

    赵英带来的这些书信中,囊括了一百五十七位官员,而他们所谋划的事情便是在刘继隆准备称帝前刺杀刘继隆。

    刘继隆看到信中内容的时候,他自己都气笑了。

    他正愁不知道用什么借口来清理天下世家豪强,结果这群人就开始给自己送借口了。

    “盯紧他们,暂时不要动手,等平定了南方再动手也不迟。”

    “是!”

    南边还有许多世家豪强,刘继隆自然是想着利用这个借口,来场席卷天下的清扫。

    那些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东西,也是时候提前几百年退场了。

    “河北诸镇,眼下还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刘继隆继续询问赵英,赵英则是摇摇头:“些许三五成群作乱的倒是不少,但镇压起来十分容易。”

    河北诸镇那些跋扈的武夫,大多都被留在了邺城之战和潞县之战中。

    虽说活下来的跋扈武夫也不少,但有刘继隆坐镇河北,他们确实不敢太过折腾。

    他们不折腾,刘继隆便没有理由来清理他们。

    “看来吾必须得返回洛阳了。”

    刘继隆起身看向赵英:“这些日子钱粮紧缺,只需要盯紧他们就足够,不用扩大规模。”

    “等把今年的旱情熬过去,到时候再带着你麾下的人扩张,需要多少钱粮都从汉王府调拨。”

    “是!”赵英颔首应下,接着刘继隆继续询问道:“关中大旱,棉花可曾受到影响?”

    “未曾。”赵英解释道:“当初种植儋州棉花时,便按照殿下的吩咐,选择了日照较长,位置较高,不易遭受洪涝的咸阳原。”

    “棉花耐旱,故此并未遭受损失,反而在定期浇水的照顾下长势喜人。”

    “六亩棉花,明年应该可扩至四十亩,按照儋州棉花在儋州的产量,每亩起码能出四十斤纯棉。”

    “棉衣用絮,厚者二斤,薄者斤许,便是制成大袄,也顶多用棉三斤。”

    “一亩棉花,能制十几件大袄了。”

    赵英将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刘继隆听后不断点头,这比他预估的情况高了不少。

    以他预估北边陈兵二十五万的情况,每年花在棉袄上的钱粮起码数十万贯,而今有了棉花,这个成本便能降低不少。

    有了更好的御寒物品,日后的汉人也就可以向东北探索,百姓的负担也会因此而降低。

    “先种植三年,等到第三年便分出种子前往河西的瓜沙及河东河北尝试播种。”

    “有了这棉衣,冬季打仗便能舒服不少了。”

    “是!”赵英点头附和,而这时中堂外响起了脚步声,随后便有传唱声响起。

    “殿下,曹都督求见。”

    “准!”

    得知刚刚离去不久的曹茂突然折返,刘继隆便心里有些几分准备,只是尚不知道哪里出了事情。

    当曹茂走入中堂,不等刘继隆开口询问,曹茂便作揖道:

    “殿下,祐世隆率军渡过牦牛水,大举进犯会川城,张都督已经率军从成都南下驰援会川了。”

    “祐世隆?”

    得知祐世隆还不死心的来攻打会川,刘继隆轻嗤:

    “这厮定然是才知道我军与河北诸镇开战,故此前来偷袭。”

    “不过我军已经击败河北诸镇,且张武足够挡住他,不用担心。”

    “待日后天下安泰,定要报昔年天宝之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