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515章 衷肠依旧

第515章 衷肠依旧

    第515章 衷肠依旧 (第2/3页)

更别提远离京畿的各道州县了。

    在李商隐的示意下,南衙开始彻彻底底的忙碌了起来,无数快马疾驰各道州县,原本鲜少有人行走的官道,很快便恢复了往年的繁荣。

    行商们的胆子开始变大,而各地的州屯民兵也开始对境内的盗寇水贼开始围剿。

    如果遇上处理不了的事情,便前去城外军营请援。

    在募兵的帮助下,那些盘踞各地的山贼水匪纷纷遭受打击。

    天下承平不过一个半月的时间,靠近洛阳与长安的治安开始越来越好,百姓也敢走上官道,挑卖货物前往城内。

    五月初,随着高骈投降,天下太平的消息彻底传遍整个天下,消息灵通的商贾们便带着各地出名的商品前往洛阳、长安等处贩卖。

    在洛阳城的北市里,甚至出现了昆仑奴、新罗婢等稀罕物。

    “掌事的,先上一盆山煮羊,再来莲花鸭签和酒泼青虾,胡饼来十张,上两壶甘草汤加冰雪!”

    “来嘞,承惠三百五十钱……”

    “不少你钱,用料得足!”

    “掌事的……”

    北市的某座酒肆,坐在二楼雅间的刘继隆听着一楼的热闹,不免将目光看向窗外。

    但见窗外一整条街的铺子都大门打开,挂上了各类写有店铺经营内容的帆布。

    在这其中,有买卖青铜器的,也有卖纸笔砚墨和书画的,还有卖成衣帽靴鞋,以及各类瓷器和柜坊。

    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主要还是铺子占地广大,门口有十余名壮丁看护的柜坊。

    开元初年,由于民间商业繁荣,而钱帛作为主要交易货币过于沉重,因此便出现了柜坊这种行业。

    柜坊主要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并收取一定的租金。

    在商人需用时,凭帖(类似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

    不过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柜坊常常成为乱兵抢掠的第一目标,故此柜坊的范围开始越来越小。

    如今天下太平后,不少嗅到商机的人,纷纷凭借自家势力,在本地开设一家又一家的柜坊,甚至将手伸到了洛阳、长安等处。

    柜坊的存在,令刘继隆不由想到了后世的银行。

    单从银行业务来说,如存款、贷款、汇兑等业务在此时的唐代早已变得十分普及。

    不过想要把这些业务汇总起来,由朝廷经营,恐怕会遭遇不小的问题。

    对于这件事,刘继隆只能在日后尝试看看,不行的话也能迅速结束,不至于损失太多。

    “这些商贾倒是消息灵通,恐怕南边刚刚讨平,他们就带着昆仑奴北上了。”

    刘继隆观察柜坊的时候,却见街上有番商带着数十名昆仑奴走入,吸引了沿街不少人的目光。

    不得不说,这些番商还是有头脑的。

    为了防止大唐的奴商采买昆仑奴来繁衍贩卖,他们在出航前就把这些昆仑奴阉割,以此垄断昆仑奴贸易。

    刘继隆虽然废除了奴隶贸易,但市场上也根据他的政令做出调整,将奴隶贸易改为家仆。

    若是大唐百姓去做家仆,犯事不得私下处置,若主家私下处置殴打,则家仆可前往衙门告官。

    哪怕主家在地方有关系,但这些关系都需要钱粮维系,所以地方世家豪强对于家仆都不敢太过苛责。

    不过如果家仆不是国人,而是从外国采买而来,这些人便是报官也无人理会。

    正因如此,诸如昆仑奴和新罗婢及菩萨蛮、胡仆等家仆便变得更受欢迎了。

    “现在洛阳北市中,新罗婢和昆仑奴、菩萨蛮的价格是多少?”

    刘继隆不免询问起来,赵英则是对这些事情都似乎十分清楚,恭敬回答道:

    “昆仑奴分为两种,一种个头矮小,擅长下海采珠,每个人五十贯。”

    “另一种身材高瘦纤细,每个人四十贯。”

    “新罗婢分懂官话和不懂官话,其中不少精通刺绣,价格在四十贯到八十贯不等。”

    “菩萨蛮六七十贯,胡姬一百贯左右,妙容较好的在二百贯。”

    “其它的突厥、回鹘、鞑靼等胡奴在二十贯左右……”

    赵英如数家珍的将这些说了出来,随后并对刘继隆解释道:

    “不少官员家中都养有这些奴婢,故此臣对这些奴婢价格十分清楚。”

    “此外,交河郡王(张淮深)麾下牙商常贩卖胡仆与胡姬,臣自然了解一些。”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张淮深麾下还有贩卖胡仆与胡姬的生意。

    不过即便他就知道了,他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喜的态度。

    说到底时代背景在这里,他能废除奴隶制,改为家仆制度,就已经是历史的进步了。

    他只需要在意国人即可,至于那些尚未纳入疆域的外人,便不是他要管的了。

    更何况但凡权贵都需要家仆,他不能把口子彻底堵死。

    哪怕他堵死了这条路,但等他死后,该恢复的还是会恢复。

    朱元璋也曾禁止官员私下招募太多奴仆,结果他死后没几年,江南便奴仆遍地,到了明末更是爆发了江南奴变这种鲜为人知的起义。

    吸取教训是刘继隆常做的事情,哪怕他知道每个教训都会以不同方式反馈回来,但他只能在时代背景下添补,做不到彻底杜绝。

    “走吧,该回王府了。”

    刘继隆此次提前返回洛阳,为的就是不给豆卢瑑那群人机会。

    在该给机会的时候,他会给出机会,但其他时候他将自身安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还不是给豆卢瑑他们机会的时候,因为南方还没有彻底安定下来,朝廷派往江南的官吏也远远不足。

    等到南方安定好,那时就是对这群人动手的时候了。

    朝廷臃肿的官员体系,也会在此次谋划结束后变得健康。

    思绪间,刘继隆便在赵英护送下离开北市,往汉王府的方向返回。

    他走后门进入王府,提前知道消息的封徽及张嫂等人早已带着府中三十余名家仆在此等待。

    “参见殿下……”

    “都起来吧。”

    走入内院,刘继隆便见众人对他行礼,他抬手示意众人起身,随后便上前看向了封徽及其他几位女子。

    她们大多接近四十,最小的便是封邦彦与昔年封敖送来的四名侍妾。

    三十多岁的年纪在刘继隆看来,正是风韵犹存时,只是他刚刚返回洛阳,并没有太多心思去享受她们。

    “都先退下吧,细君与吾前来。”

    “是……”

    刘继隆想和封徽好好说说话,故此便遣散了众人。

    他的那些子嗣基本都在长安,只因长安的官学较为健全,且刘继隆没有太多时间监督。

    与其由他监督,倒不如放在长安,派值得信任的人去监督他们。

    思绪间,刘继隆已经带着封徽走入了内院的正屋,与她并肩坐在主位后,他才伸出手去握住封徽的手。

    感受着那依旧柔软的手,刘继隆安慰道:“离家近两年,如今终于得以回来,便迫不及待来见细君了。”

    “殿下如此关心,是妾身之幸。”封徽含笑颔首,可刘继隆却感受到了一种疏远。

    毕竟离家两年,虽说是多年夫妻,可重新见面时,不免有些生分。

    刘继隆只能继续紧握她手,与她说起了这两年的经过。

    封徽也从一开始的生分,再到后来的渐渐熟悉,时不时都敢插话刘继隆,宛若数年之前那般。

    实际上随着刘继隆位置越来越高,封徽对他便越来越守规矩了。

    只是刘继隆似乎从未改变,他的性格和脾气还是与以前一样,这令她稍微安心了几分。

    二人就这样聊了许久,直到张嫂前来询问是否用膳,刘继隆才颔首示意传膳。

    一场晚膳,二人吃的十分开心,直到晚膳结束,刘继隆用茶水漱了漱口后,封徽才踌躇道:“耶耶走了……”

    “……”刘继隆愣了下,随后反应过来封徽所说的是封敖后,他才叹了口气。

    “何时走的?”

    “去岁九月,妾身怕打扰您,便将此事压了下来。”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封徽如实交代。

    封敖对他的帮助还是很大的,陇右前期能引进那么多人口,主要便是得益于封敖。

    封敖几乎是把全部身家都押宝到了他身上,他自然也该投桃报李。

    若非如此,封邦彦是肯定坐不上户部左侍郎之职的,而这还只是权,还不是富贵。

    真正的富贵,自然是开国之功、封爵授勋……

    封邦彦的功劳不算大,但是凭此他与刘继隆的关系,便是得到个郡王的爵位,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事以密成,刘继隆并未承诺封徽什么,只是微微颔首:“稚儿与虎头什么时候回来?”

    “恐怕要到入冬。”封徽回答着,而这时张嫂却走入堂内对刘继隆行礼道:

    “殿下,李相公与高相公在外院求见。”

    “吾去去就来。”听到李商隐与高进达到来,刘继隆并没有露出任何意外之色,因为这是他让赵英通知的。

    与封徽寒暄几句后,刘继隆便前往了外院,不多时便来到了正堂之中。

    “殿下……”

    正堂内,李商隐与高进达起身对刘继隆行礼,二人虽然都是六十多岁,但李商隐身子健朗,反倒是高进达不仅瘦了一大圈,就连面色也不太健康。

    “吾此次南征,北边事宜尽皆依靠二位,如今归来,还望二位照顾好身体,等待往后开创太平盛世。”

    刘继隆上前扶起二人,言辞真切,但高进达却咳嗽道:“臣自上次大病过后,身体已然不行,恐无法继续为殿下处置南衙之事。”

    “李相近日处理政务得当,还望殿下多多依靠李相……”

    高进达的身体确实不太行了,哪怕是刘继隆都能感受到对方的虚弱。

    原本以为养一养就好,可就高进达开口就咳嗽来看,恐怕短期内是养不好了。

    他这些病,基本都是为了刘继隆而积攒下来的,如今他想享受太平,刘继隆又怎么可能拒绝?

    “进达先好好休息,政事堂永远有汝一席之地。”

    刘继隆牵着二人,示意二人落座后,这才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