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516章 张瑛劝进

第516章 张瑛劝进

    第516章 张瑛劝进 (第3/3页)

,甚至如今依旧处于旱情之中,但他们却仍旧顽强的活了下来,并且活得比曾经未遭灾时还要好。

    这一切得益于刘继隆以工代赈的政令,以及罢黜苛捐杂税的行为。

    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官员下县,吏员下乡,且官吏尽皆多为流官和每岁一考的考功制度。

    在这些制度下,朝廷与地方尚且保持着廉政和高效的处置方式,但其中还是有不少害群之马。

    洛阳北市街道上的百姓多为富户,穿着以锦缎为主,自然不能以他们的情况来衡量洛阳百姓的情况。

    最能反应情况的,还是那些从南城往北城而来的百姓,而刘继隆挑选的这座鼓楼,正好能看到南城的情况。

    但见许多百姓朝着南城往北城而来,他们身上大多穿着绢、布,脚上则是草鞋与布鞋为主,体型虽然瘦弱,面貌却十分健康。

    比起当初刘继隆来到洛阳,所见到百姓衣衫褴褛,赤足行走且骨瘦如柴的情况,如今的情况不知好了多少。

    这只是三年时间的变化,还是大旱情况下的三年变化。

    如果大旱消退,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天下的百姓还将生活的更好。

    若是有足够的钱粮,朝廷的许多事情也能提早提上日程,而这便是刘继隆要扩散牵连,波及整个天下的原因之一。

    不把这群世家豪强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就永远缓和不了。

    刘继隆虽然已经分配过一次土地,但那点土地相比较世家豪强掌握的土地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土地兼并四个字,若是放在不谙世事的人眼里,恐怕只是大地主买卖小地主土地,小地主买卖富户土地,富户买卖贫农土地。

    可放在现实中,土地兼并则是世家豪强依仗自家为官,以权力压服所有人,将他们的土地都强行低价买入。

    土地即生产资料,只要它有价值和投资属性,便会不断滋生出想要侵占它的人。

    刘继隆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也知道这种人不会被消灭,但可以被遏制。

    他将这些世家豪强解决后,起码未来七八十年的时间里,不会有土地矛盾的问题。

    只要后世之君能重振纲要,这个时间兴许还能延长。

    他是管不了后世了,他只能保障他活着的时候,百姓能太平生活下去,且拥有上升通道就足够。

    这般想着,刘继隆叹了口气后走下鼓楼,提前返回了汉王府。

    半个时辰后,当车驾进入汉王府,百官也纷纷前来拜见他。

    经过刘继隆准许,百官纷纷进入汉王府正堂,将正堂站得十分拥挤,足有二百余人。

    “参见殿下……”

    当刘继隆从屏风后走出,无数人的目光纷纷落在了他的身上,而刘继隆也装作舟车劳顿的样子坐下。

    “吾出东都近两载,如今终于讨平天下而归,全赖诸位在东都操持朝廷,辅政陛下。”

    “某等不敢……”

    刘继隆有开府之权,但还不足以让众人尽皆称臣。

    他们之中派系复杂,有旧臣、有降将、也有陇右出身的老臣和关西臣子。

    面对他们,刘继隆还是以安抚为主,但这时却见有人突然上前作揖:“殿下,侍中马成有事启奏。”

    熟悉的声音和身影出现,刘继隆侧目看去,但见六十多岁的马成正穿着紫袍向他作揖行礼。

    马成自岁初感到身体不适后,便由职官转为了散官,如今挂从二品侍中及柱国、县公身份在朝中行走。

    他突然开口,让刘继隆差点以为自己回到了在山丹时候,但很快他又反应过来,如今的众人各有利益,感情已经不如曾经那般纯粹了。

    马成突然开口,显然是准备说些什么利益相关的事情。

    “准”刘继隆平静回应,马成见状便继续道:

    “明威将军李骥患病,臣奏请殿下准许李骥入洛治病。”

    马成刻意挑选了一个内外大臣都在的场合,并且刻意强调了李骥的官职。

    至于所谓患病和入洛治病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

    马成所想的,无非就是想请刘继隆解除对李骥的禁足,并且让他来洛阳当差罢了。

    对于李骥,刘继隆自然不曾忘却,并且自己已经九年不曾重用他,昔年依附李骥的那些人,也基本都死的死、退的退。

    这种情况下,李骥已经不可能对刘继隆造成任何威胁,因此刘继隆在听后不免颔首:

    “既是如此,便准许其入洛治病,遣太医院御医为他诊治。”

    “此外,李骥虽无高功,却有不少苦功,以其拔擢为司农少卿,检校通议大夫、壮武将军。”

    司农少卿经过调整后,如今是从四品上的职官,主要负责协助司农卿掌管国家农业、仓储、物资调配等事务。

    以李骥的资历来说,这个官职自然不高,但他毕竟是戴罪复起之身,这个官职做为起点已经不低了。

    只要他老老实实的当差,不要再折腾,哪怕没有功绩,刘继隆还是会想办法赐予他勋爵和高官厚禄的。

    “臣代李骥谢恩……”

    马成听到李骥能够入洛,心里松了口气的同时难掩激动,不由得连连行礼。

    解决了他的事情后,刘继隆便询问道:“普庶人与高千里的宅邸,是否已经解决?”

    “回殿下,宅邸随时可进入居住,待普庶人与高千里回京,便能安置宅邸之中。”

    工部的窦斌连忙站出来解释,随后见刘继隆满意颔首又再度退下。

    在他退下后不久,堂内二百余名官员竟无人开口,直到刘继隆有些不耐烦时,才见李商隐持着奏表站出,躬身道:“同平章事李商隐,有事启奏。”

    “准”刘继隆颔首示意,李商隐随即便说道:“如今天下初定,各地河渠堰堤及田地尽数荒废,朝廷赋税难以度支。”

    “臣以为,可裁汰军中老弱,并改军制为五军都督府及兵部兵备,再于诸道置三司,以此明确职权。”

    “此为奏表,请殿下过目……”

    李商隐将南衙商议好的五军都督府及三省六部三司制度写在奏表上,随后呈给了刘继隆过目。

    刘继隆将其接过,打开仔细看了看,确认主体没有改变,只是在细枝末节稍微补充后,不由得颔首道:

    “此制不错,可暂且由东畿、京畿两道向外施展而去,并定下各道都督、按察使及布政使人选,等到中秋过后呈给陛下。”

    “至于裁汰老弱的事情,便等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权过后,再行裁定吧。”

    见刘继隆如此说,不少人纷纷看向李商隐,都想知道这五军都督府是个是什么意思,地方三司又是个什么意思。

    “下官遵令……”

    李商隐恭恭敬敬的作揖回礼,随后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眼见无人开口,站在队伍中的张瑛突然走了出来,朝着刘继隆恭敬作揖。

    “大唐自安史之乱,海内板荡,阉竖擅废立,吐蕃频犯边,足见国祚已衰。”

    “庞勋、黄巢、王仙芝辈,承天警示而倡乱,由是天下崩离。”

    “微殿下自河西举义兵,提三尺剑为天子扫除逆节,唐运其殆绝矣!”

    “今主上冲幼嬉戏,而天降连年大旱以儆殿下,若犹不顺天应人,恐苍生复罹涂炭。”

    张瑛的话,顿时点燃了堂内那群陇右籍官员不安分的心,更是引得隐藏在众人之中的豆卢瑑、裴澈等人的咬牙切齿。

    按照张瑛的话,如果不是刘继隆提兵讨平不臣,大唐早就该在庞勋、王仙芝、黄巢作乱下灭亡了。

    可是堂内之人十分清楚,若非唐懿宗李漼执意对付刘继隆而强征赋税,也不会引得烽烟四起,遍地起义。

    刘继隆为因,群盗四起而国祚衰为果,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如今张瑛颠倒是非,为的就是证明唐朝国运结束,刘继隆才是天眷之人。

    为此,他甚至将北方数年大旱的事情扯了出来,以此表明是上天不想看到大唐延续国祚。

    他这番话虽然颠倒了因果,确实有理有据,尤其是上天不喜唐而降下大旱的事情,更是令许多大唐旧臣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毕竟李漼在位期间干的那些事情,确实都是消耗民力和国力的事情,尤其是同时对付刘继隆、祐世隆、黄巢等群寇的举动,更是令人气恼。

    如果李漼不是那么志大才疏,大唐也不会是如今的局面。

    想到这里,不少旧臣都开始暗自埋怨起了李漼。

    以他做的那些事情来说,惹得天怒人怨还真不怪张瑛污蔑,谁让自李漼即位后,北方动不动就大旱的。

    豆卢瑑、裴澈等旧臣的嘴张了又张,却说不出半句反驳的话。

    他们不是没话说,只是不敢与刘继隆直接撕破脸。

    好在在他们纠结的同时,刘继隆平静开口道:“吾向来不信天命,今陛下即将弱冠,若能更改秉性,天下尚可挽救。”

    眼见刘继隆说出这番话,豆卢瑑等人纷纷松了口气,许多中立的官员也是如此。

    “今日舟车劳顿前来,心神疲乏,各类政务便等中秋过后再论吧。”

    “下官告退……”

    刘继隆下了逐客令,二百余名官员纷纷唱声退出了正堂,刘继隆也起身往内院走去。

    在他们离开汉王府的路上,张瑛身旁围了数十名官员,基本都是陇右与关西籍出身的官员。

    “殿下不曾接受,莫不是真的要匡扶唐廷?”

    “古人三辞三让,这才不过第一次,何必担心?”

    “张郎必有谋划,诸位不用杞人忧天……”

    他们的声音并不小,根本不怕旁人听到,惹得那些旧臣纷纷攥紧了手中笏板,紧咬牙关。

    张瑛还特意看向了那些旧臣,随后笑道:“诸位暂且等待,某已然明了殿下心意……”

    “不愧是张郎!”

    众人簇拥着张瑛离开汉王府,而豆卢瑑与裴澈等人也黑着脸在第二批离开。

    李商隐带着李衮师、陆龟蒙、韩正可等人走在最后,见张瑛如此高调,不由摇摇头。

    “这张瑛比起其父,虽有本事,心性却差太多了。”

    李衮师闻言,不由担心道:“阿耶,劝进之事……”

    “勿要再提。”李商隐见状将其打断,继而停住脚步,转身看向了身后那质朴又隐隐透露出几分压抑的正堂。

    “此事殿下自有安排,尔等皆不可插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