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523章 洪武二年

第523章 洪武二年

    第523章 洪武二年 (第2/3页)

而刘继隆则是解释道:

    “诸如木匠、石匠、水工、铁匠、船匠、医匠各有技艺,但技艺大同小异,可令名匠出卷选拔为官。”

    “日后诸多大学中,将专设工学,学子可学算术、化学、物理等科研造新物,利民者授官,无用者可鼓励。”

    相比较其余五科,这明工科的情况令人捉摸不透,甚至有些像是闹着玩的,但这却是刘继隆最需要增设的科举。

    如今大汉已经掌握火炮,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冶铁技艺,将火绳枪、燧发枪等物制作出来。

    等到组建水师前往东边的美洲,继而获得诸多作物和橡胶后,便可以试图研究蒸汽机了。

    设置明工科,开设工学,这些都是他在为日后汉家进入工业打基础。

    “这……”

    面对刘继隆所说的工科,贞观殿内群臣除了关西的学子,如郑畋、王式及刘瞻、萧沟等人纷纷面露迟疑。

    只是他们在看到李商隐等人沉默不语后,纷纷选择缄口不做声。

    见他们如此,刘继隆也继续对他们说道:“其余五科,朕欲减少经义、帖经内容,在杂文中增加律法、经济、工学、文史等常识类问题。”

    设置明工科是开始,让那些试图参加进士科且眼高于顶人也了解这些繁杂的科目则是辅助。

    不劳动的人自然不知道劳动有多累,所以刘继隆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先从接触开始。

    典籍经义不能舍弃,但刘继隆可以自己制定卷子,将糟粕取出,留下精华。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郑畋突然朝着刘继隆作揖行礼道:“陛下,新朝开年近半,如今又大改科举,不知何时开办科举?”

    “陛下,新朝官吏充足,臣以为如今暂时无需开办科举。”

    李商隐眼见郑畋开口,主动站出来为刘继隆分担。

    刘继隆见状,眼底闪过丝欣慰。

    科举这个问题,他早与刘继隆讨论过了。

    新朝的科举,肯定不能还是以世家豪强为主,而是要将平民扶持起来。

    关西的平民学风不用多说,但经义典籍和策论却不是他们的长处,且天下需要足够多的教习,所以关西学子的作用除了维持朝廷的流官流吏体系外,还得撑起官学制度。

    如果真的开始科举,刘继隆只能将科举试卷改得面目全非,肯定会引起关东及江南学子的不满。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会选择在天下开办官学,并准备向天下人告示日后科举内容,以官学授课内容为准。

    这么做,就是让关东和江南学子做好准备,提前了解并加入官学教育体系。

    新的官学中增加了许多教习,学习内容也在步入大学后开始增加。

    在刘继隆与李商隐的商量中,新朝科举最少都得在五年乃至十年后才开办,如此才能让平民与世家豪强子弟同台竞技。

    想到此处,刘继隆开口道:“李相所言甚是。”

    “郑尚书应该知晓,关西官学所授学业科目,若是眼下更改科举主考内容,再继而进行科举,未免会让天下学子说朝廷不公道。”

    “朕决意,先将科举内容更改之事昭告天下,令天下士子知晓并学习后,方能令天下士子信服。”

    他没给郑畋继续开口的机会,而是直接看向了身为国子监祭酒的李衮师。

    “国子监及有司可曾将官学之事商定?”

    面对询问,李衮师作揖道:“臣与诸司尚书商议,学科既然为五科,小学便设十五名教习,乡学设五名轮流交替教学便可。”

    “只是话虽如此,全国有乡一万余四百五十七,有县一千六百二十二。”

    “如此多乡县,所需教习十万九百余人,而今国子监下有教习二万六千八百余,尚缺七万有余。”

    “若征募如此多教习,每岁度支恐不下二百万贯……”

    李衮师等人有些犹豫,但刘继隆却开口道:“官学之事,不得马虎,二百万贯虽多,朝廷依旧能调拨出来。”

    “更何况天下愚笨者甚众,哪怕学子有乡学之心,然其乡野愚家恐不准许。”

    二百万度支虽然很多,可当初刘继隆在关西时,为了紧急培养出一批官吏,可是直接供应书本和纸笔砚墨。

    如今只是供应书本和教习,而罢黜纸笔砚墨,结果就是剩下了上百万的度支。

    不过朝廷停罢纸笔砚墨和学子口粮后,关西诸多官学的入学率也大大降低。

    曾经一年入学五六万,而今却只有不过两万余人。

    正因如此,关西诸多官学都出现了教习冗员的事情,起码能从原本两万六千多人里分出五千多人来关东授学。

    以关西近千万人口治下官学规模来看,李衮师口中的十万人肯定是超标的。

    在刘继隆看来,八万多教习就已经差不多了,且是囊括了从入学到毕业所需的所有教习。

    对此刘继隆倒也不觉得庞大,只因为如今的关西,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大约每年都会毕业五万多学子。

    三年过后,这种情况就会结束,因为刘继隆就是在两年前宣布停罢学子口粮和纸笔砚墨的,入学学子数量也是那个时候大大降低的。

    自己只需要先把这三年时间的学子安排好,让他们去充当衙吏、乡正、巡检、军吏,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就足够。

    眼下的南方虽然已经在朝廷掌控中,但地方衙门中大部分还是当地豪强和旧唐遗留的官吏。

    等这三年时间过去,这些官吏也该随着时代浪潮拍打而退出衙门,让新生力量掌握权柄了。

    “五军都督府裁军施行的如何了?”

    刘继隆主动开口询问,作为五军都督府代表前来的尚铎罗对刘继隆作揖道:

    “臣中军都督府左大都督尚铎罗回禀陛下,眼下除岭南道外,诸军皆已按照朝廷编额裁汰完毕。”

    “岭南道本该置兵四万五千,而今虽几次裁汰兵卒,但仍有六万六千余战兵,且如此多战兵已经适应岭南情况。”

    “此外,岭南道另有屯兵八万二千,均按陛下所定的屯田折冲府制度,在岭西、岭东、安南置六十一个屯田折冲府。”

    “然屯田折冲府授田不足,尚需开垦数年才能满足,都督李阳春奏表朝廷,望朝廷蠲免岭南五年屯粮。”

    尚铎罗话音落下,群臣纷纷沉默下来,而刘继隆则是在思索。

    他所制定的屯田折冲府是加强版的卫所制,这种制度在几个月前经过他修改后,如今的情况是每个屯田折冲府额定一千三百五十户,每户出一人做屯兵。

    普通屯兵每年领钱八贯,发屯田五十亩,享受十税一的待遇。

    每府选四百人为战兵,负责折冲府境内防区的缉捕盗寇和防备工作,每年领钱八贯,额外发粮六石,同样发屯田五十亩,享受十税一待遇。

    此外,折冲府内设武学一所,供屯兵子弟免费读书,纸笔自出,可参与科举。

    在天下初定的情况下,屯田折冲府还是很吃香的。

    毕竟强大的势力都被正军解决了,他们只需要负责对付对付小股盗寇和协助正兵防御作战就行。

    正因如此,岭南道募屯兵的工作并不难,尤其是在大批北方移民迁入的情况下,募兵更是十分容易。

    六十一个屯田折冲府散落在岭西、安南、岭东等地,看似只有八万人,可算上他们身后随军的亲眷便有三四十万人。

    在这三四十万人涌入的情况下,朝廷对于岭南道的掌控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

    曾经岭西数十个土蛮羁縻州,如今被汉军解决大半,其它要么继续坚守,要么表示臣服,还有的则是选择逃入不适合耕种的岭西北部。

    如果能继续坚持二三十年,届时就可以将岭南道的这些屯田折冲府裁撤,而有了耕地和家产作为寄托的这些屯兵,也自然不会选择逃离适应了二三十年的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对尚铎罗开口道:“蠲免岭南道屯田折冲府五年赋税,此外令李阳春继续增募屯田折冲府于岭南、岭西等处。”

    “此次流配地方的逆民,若有罪刑较轻者,可在各处置屯田折冲府,数量由五军都督府勘定。”

    “臣领旨。”尚铎罗领旨作揖,刘继隆随后继续看向众人。

    尚铎罗见状,则是继续补充说道;“启奏陛下,今日辰时河北都督使司送来捷报,我军于九月十二日收复营州失地,契丹留驻营州四千余兵马尽殁。”

    刘继隆并未因为此时而惊讶,毕竟河北、河东两道的汉军拥有火炮。

    虽然数量不多,但打个被契丹占据的营州还是轻轻松松的。

    “论功行赏,置兵五千留镇营州,于平、营二州间设屯田折冲府若干,调正军与屯田折冲府互为犄角。”

    “朕闻榆关外有长道,然皆为滨海涂滩,不易行军。”

    “若设屯田折冲府若干,以山石泥土填平涂滩,围堰抽水改为良田,则日更为便宜朝廷日后通往辽东。”

    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想到了辽西走廊在北宋初年形成雏形,而眼下距离北宋初年不足百年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由于全球气温变冷,海水倒退,辽西走廊已经从海底退化为了海滨滩涂。

    只要自己效仿辽金两朝泥沙填海,哪怕不能将辽西走廊修补得如明清时那般宽阔,但通行军队去辽东还是没有问题的。

    “臣遵旨……”

    尚铎罗听闻刘继隆安排,对辽西不太了解的他倒也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他完全可以抛给身处河北的斛斯光和罗隐,而不是靠自己在千里之外遐想。

    虽说他带兵打仗不如安破胡、李阳春这群人出色,但他也知道战场上乱指挥是会死人的。

    正因如此,他做任何事情都喜欢询问当地的官吏过后再行处置,这么做不容易立功,但也不会出错。

    以他如今世袭降等的郡王爵和大都督身份,只要不犯错就是立功。

    若非他能想通,他也不会在刘继隆收复关西后急流勇退,做些军队后勤的事情。

    “诸卿可还有疑议?”

    刘继隆眼见尚铎罗应下,目光便在殿上扫视起来。

    眼见群臣默不作声,他这才缓缓起身,而群臣见状也纷纷在李商隐、刘瞻三人的带领下躬身退出贞观殿。

    随着他们退出贞观殿,今日君臣常议过后的诸多政策也纷纷开始通过快马传遍天下。

    对于科举改制的新政,关东及江南等处旧派学子虽然嗤之以鼻,但为了发展家族,他们必须成为官员。

    因此哪怕再不高兴,他们还是做好了在官学学习的准备。

    天下各县乡开始动工修建官学,而朝廷在关东诸道淤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