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魂归河西 (第1/3页)
“杀!!”
“放”
“轰隆隆——”
边城腊月雪霏霏,羌胡乱马断蓬飞……
随着时节入冬并下起雨雪,身处燕山山脉中的契丹诸部与奚部纷纷开始重操旧业。
十余个部落分别入寇大汉,战线从东边的营州柳城到西边的妫州龙门,近千里的防线都遭到了两族入寇。
面对十数万胡虏入寇卢龙,早就准备好的汉军,立马依靠营寨的炮台来炮击这群试图攻城的胡人。
火炮配合霰弹,往往一炮便能打死十余名甲兵,更别提那些没有防护的轻兵了。
二十门火炮配合炮击,很快便将柳城外的契丹人击退。
在丢下近千具尸体后,上万契丹人落荒而逃,而驻守营州治所柳城的马懿也很快将此事快马报往了幽州。
类似柳城这样的捷报并不少,但汉军也损失了不少规模较小的营寨。
“砰!!”
“这群胡杂是穷疯了,连烽火堡都抢!”
幽州的河北都司衙门内,斛斯光愤怒的抬拳砸在桌上,衙门内的众人也是面露不甘。
一场入寇,汉军阵殁兵卒五百余人,负伤上千。
原本以为营州之战把契丹打疼了,但如今看来根本没有。
想到这里,斛斯光就忍不住道:“若是不能将这些胡杂收拾干净,这群胡杂定会继续入寇,都司新设的那些屯田折冲府不得安定,必然会有人逃亡。”
“此事必须速速奏表陛下,仅凭某一人之力尚且不足。”
斛斯光看向堂内众将,随口吩咐道:“宋文通,汝前往布政司、按察司衙门,请罗布政使、崔按察使与某一同奏表陛下,对胡杂用兵!”
“末将领命!”已经担任别将的宋文通恭敬应下,随后便退出了都司衙门。
在他走后不久,数队快马从幽州城涌出,疾驰南下。
只是此时的大汉,并非只受到了契丹与奚人的侵扰,包括北方李思恭及西边回鹘、南边大礼都在趁着入冬给新生的大汉朝上眼药。
数十队快马先后涌入洛阳城内,五军都督府收到的急报更是一份接着一份。
正如刘继隆所说那般,四州异族虽然已经“老迈”,可仍旧想试图从中原撕下一口血肉来缓解饥饿。
“祐世隆率兵入寇安南,想来是在会川和黔中碰壁太多,还是想故技重施的重返安南吗?”
“邓俨与葛从周倒是防范的不错,没能让他讨到便宜。”
洛阳城外,刘继隆与张淮深在城外乘马渡步,远处便是李佾所处的上阳宫,而四周则是百姓的耕地。
眼下百姓都在田间翻地,如此便能冻死许多藏在土中的病害。
面对被数百精骑护卫的刘继隆和张淮深,纵使百姓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却也知道不能招惹这群贵人不快。
“祐世隆此僚,待天下休养结束,某定要调兵将其平定,以复汉家江山。”
刘继隆说着安南的事情,同时又对身旁的张淮深说道:
“汝刚刚离开西域不久,回鹘便以万余胡骑入寇庭州,观汝姿态,莫不是毫不担心?”
面对这个问题,张淮深无奈道:“心中自是担心,然身居万里之外,担心亦无用。”
“更何况叔父的身体自入冬开始便有些不好,某着实担心叔父他……”
他顿了顿,似乎不知道该怎么说,又似乎是觉得直接说出来有些不吉利。
刘继隆见他如此,只能改换话题,转头看向敬翔:
“派人告诉李相与斛斯光,在燕山各隘口坚守便可,眼下还不是与契丹、奚人交锋的时候。”
“陛下英明。”敬翔颔首应下,同时说道:
“燕山山脉宽阔林深,契丹与奚人时常藏匿其中设伏,除非朝廷调动大军围剿,不然根本无法重创他们。”
“河北大旱刚刚结束,百姓们只想安定,确实不宜动兵。”
刘继隆闻言点头,这个时代的燕山山脉可不是清末民初时那光秃秃的景象,而是山高林密,一眼看不到边的原始森林。
别说几万兵马,便是十几万兵马进入其中,也有迷路的风险。
若是放火烧林,则是会导致燕山山脉树林退化,漠北的风沙将会更容易的入侵河北之地。
伐林容易,可想要恢复便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全球气温下降,中原降水线东移的背景下。
因此对于燕山山脉的契丹与奚人,刘继隆更愿意调集大军,稳扎稳打的不断以军屯推进。
随着生存空间被侵占,契丹人与奚人要么就是北迁,要么就只能主动来进攻汉军。
只要他们敢来,汉军便可以以守代攻的不断消耗他们,直到他们在燕山山脉待不下去而北撤。
此外,以军屯不断北上,将燕山山脉之中能种植的河谷尽数开垦出来,这种做法更便宜日后汉军在当地自给自足。
虽然前期投入会比较大,但随着当地不断开垦土地,当地的情况也会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随着汉军开始装备火绳枪和滑膛炮,汉军可以用更少的人来抵抗同等数量的胡虏,极大减轻了后勤管理。
明初需要设置拥兵八万的大宁都司来抵抗北方兀良哈三卫的入寇,但大汉如果有八万装备火绳枪和滑膛炮和棉花衣被的军队,那足够将黑龙江以南的广袤地区都牢牢掌握在手中。
问题在于,大汉是否能迁徙几百万人去辽东,将此时横亘在辽西与辽东之间的辽泽给开发出来罢了。
历史上辽泽随着辽河改道,以及清末大批关内难民逃入而不断消失,不过六十年时间就有上千万人进入辽东并开垦辽泽附近的土地,增加上亿亩耕地。
大汉显然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口迁徙其中,但迁徙上百万人口还是有可能的。
只是具体怎么迁徙,这就看刘继隆什么时候能拿下辽东,什么时候开始迁徙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将话题重新拉回到了南边,对敬翔开口询问道:
“自去岁以来,朝廷往黔中、湘西、岭南迁入的百姓,留存几何?”
敬翔见刘继隆询问,时刻都准备着的他也顺势脱口而出道:“剑南、山南及江南等道的逆民足有三十余万。”
“剑南道九万余逆民尽数迁徙黔州、珍州、贵州等处,每月逃亡数百人,然都被州兵缉捕并发配往更南边的矩州诸地。”
“山南等处七万余逆民,尽数迁徙至湘水以西的澧州、朗州、辰州,虽有逃亡,然大部分都被州兵缉捕迁徙往更蛮荒的州县。”
“余下逆民,均发配岭南,逃亡受病者最多,顺利抵达岭南者不过十一万七千余人,已被都司发配岭西等处。”
“眼下黔中道有民五十四万余口,岭南二百二十万余口,湖南诸州有民二百四十万口。”
经过朝廷大搞牵连而迁徙,边塞州县的人口都得到了增长。
岭南在开元年间便有百万人口,此后人口不断滋生,又得几十万降卒亲眷及逆民涌入,眼下人口已经达到二百万。
黔中道在开元年间不过十几万人口,事后又遭到南蛮不断入寇,人口本就不多。
经过高骈强行迁徙人口进入,加上此次逆民涌入,人口已经超过五十万。
如果算上那些不在朝廷图籍上的群蛮,黔中道的人口应该在百万左右。
只要不遭遇战乱,黔中道的汉口压过蛮口是迟早的事情。
湖南之地则不用多说,只需要继续潜心发展几年,很快便有希望脱离江南西道,独立设道。
以当下的情况,洪武四年左右,天下百姓应该可以突破四千万口。
“中原人口滋生不慢,待关中逆民尽数迁徙西域后,每年不少万人迁徙西域。”
“往后二三十年,仍需汝庇护西域百姓。”
刘继隆看向张淮深,直接将西域托付给了他。
张淮深虽然已经知道了刘继隆会扶持西域,但没想到他几次三番都在提,显然是在安抚自己。
“臣代陛下牧守地方,只需要西域安定,臣便举家返回洛阳。”
他适时表态,刘继隆略微颔首,接着继续与他往洛阳四周渡步而去。
在他们闲庭散步时,时间也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
“噼里啪啦……”
当爆竹之声再度作响,洪武二年结束,洪武三年应期而来。
似乎是老天感受到了新朝百姓过于疾苦,北方持续多年的大旱在开春后的几场春雨下终于消停了下来。
从正月到三月,几乎每个月都有七八天乃至更多天的雨水。
若是放在大唐治下,久旱过后持续那么久的大雨,地方州县必然会因为河渠堰堤年久失修而造成水患。
但是在大汉,这些河渠堰堤早就被刘继隆下旨修葺,部分甚至进行掘深、拓宽之举。
汹涌的河水沿着河道不断冲向下游,滋润沿途州县的土地。
若无意外,黄河必然会在这波及北方的大雨下肘击下游两岸,然而经过大汉两年多以来的不断清淤和加固,这条地上悬河只能乖乖顺着河道冲向渤海,冲出一片又一片的浅滩。
在刘继隆不断派御医的诊治下,张议潮终究还是强撑着渡过了寒冬与开春,这令刘继隆与张淮深松了口气。
不过张议潮的身体明显更虚弱了,若无意外,恐怕无法撑过今年寒冬。
刘继隆心知肚明,故此在开春忙碌过后,便时常前往敦煌王府去看张议潮,尽量说些天下太平的事情来让他高兴。
在刘继隆时常走动之余,筹备了一年有余的官学也如期在天下诸县及乡里开办。
无数望子成龙的百姓,咬着牙将自认为有天赋的孩子送往了官学。
家境殷实者,纸笔砚墨皆不缺,且用的都是上好之物。
家境贫苦者,便按照官学要求,带上木板与笔墨,随身备着桶水和一块粗布,书写过后再擦拭,如此反复。
纵使如此,笔墨的价格亦不便宜,更别提少年人读书后,家中便少了个劳力,所以即便朝廷免除学费,各州县官学的入学情况亦有不同。
“至三月十五结束,国子监计天下新入学子四十七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五月入夏,随着五个月时间匆匆结束,国子监统计的天下学子数量也呈到了刘继隆的面前。
这个数量,倒是与刘继隆所预估的相差不大。
明代科举改制后,朱元璋将官学体系从上到下设为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