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战火在即 (第3/3页)
金台上的皇帝,在见到对方时不免错愕。
他知晓这位皇帝年纪,听闻其四十有六,年近半百,心想自然年华不再。
只是等他瞧见刘继隆后,这才发觉刘继隆模样不过三十出头,并没有所想的那般老迈。
不仅如此,以容貌来说,便是他这位被渤海贵族称呼风仪甚美之人,也不免感到自惭形秽。
“辽东为汉家旧土,昔中原疲敝而无力制之,今中原强盛,合该回归中原。”
刘继隆开口便把裴颋想说的话给堵死了,裴颋只能硬着头皮道:
“下臣自登州往洛阳来,沿途见百姓安居乐业,然始终地广人稀。”
“下臣虽未曾去过河北,但河北诸镇交战多年,想来与河南相差不大。”
“下臣以为,天朝刚刚结束战乱不过六载,百姓安居乐业下,实在不宜大动干戈。”
“更何况辽东苦寒,中原百姓恐怕难以忍受,届时只怕耗费天朝国力。”
“不若等天朝地广人稠时,再将辽东收复如何?”
裴颋一路走来,算是明白了大汉的底蕴。
不管是比拼国力还是武力,渤海国似乎都没有胜算,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能够说服刘继隆。
不过随着他话音落下,刘继隆的语气却亦如刚刚,没有半点波澜。
“天朝产有棉花,胜棉布皮绒百倍,便是迁徙河南百姓迁往,百姓亦能忍受苦寒。”
“更何况,河南、河北百姓千万,又有河东三百万百姓,只需稍稍迁徙几十万人进入辽东,便能将辽东占据,何至于影响三道民生?”
“更何况朝廷收复辽东,所图乃是驱逐奚部与契丹,此策于渤海、大汉皆有所利,大使何以阻拦?”
“依朕所见,莫不是渤海王不舍辽东,妄图鸠占鹊巢不成?”
棉花和北方充足的人口,这便是刘继隆敢于收复辽东的底气。
裴颋若是想以此来说服自己,未免过于异想天开了。
“朕准许渤海王迁渤海之民北上,待朝廷迁徙辽东百姓安居乐业后,商贾也无需冒海浪风险而行商,只需要在陆地转搬商品即可。”
“此外,朝廷手中棉花亦可输入渤海,使渤海百姓不再畏惧严寒。”
“待朝廷开垦辽东耕地后,亦可输粮北上,缓解渤海粮秣之难。”
“再者,届时朝廷将奚部及契丹驱逐,渤海便无需在扶余等处备兵数万,所节省钱粮,皆可用于兴修水利,造福民生。”
刘继隆说了许多对渤海有益的事情,但这些都不是裴颋和渤海君臣担心的事情。
渤海君臣最担心的,主要还是大汉在辽东站稳脚跟后,继续向东北侵占渤海土地。
尽管这看上去很遥远,但却实打实存在,不得不防。
因此面对刘继隆这番说辞,知晓自己无法说服刘继隆的裴颋只能叹气作揖:
“若是如此,臣只能派快马返回龙泉府,将陛下所想尽数禀告吾王乐。”
“如此甚好!”刘继隆微微颔首,他从没想过不战而屈人之兵。
哪怕渤海国真的退让,他也会想办法在东北打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事,以此来威慑新罗、室韦、日本等国。
这个战事可以是对渤海,也可以是对契丹和奚部,总之这场战事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打疼其中一个,才能让其他国家见识到大汉的实力,维持住东北亚的和平。
此外,如果能让新罗和日本见识到大汉的实力,这则更方便刘继隆从新罗手中获取耽罗岛(济州岛)、佐渡岛。
前者作为中转,后者则是用于开采金银矿。
掌握这两个岛屿后,再进一步干涉日本内政,日本本岛东侧修建中转站,以便日后舰队前往美洲获取新作物。
刘继隆记得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就曾经在西班牙人的帮助下,造船横渡太平洋并抵达墨西哥,然后又从墨西哥出发前往欧洲,最后返回日本。
尽管耗时较长,但也说明了此事的可行性。
届时刘继隆准备分别向东西派遣舰队,只要能带回美洲的诸多作物,西南和西北的许多山地就可以利用起来,地方矛盾将大大减轻。
想到此处,刘继隆侧目看向台下的敬翔,敬翔则是唱声道:“退……”
“下臣谨退,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裴颋恭敬退出了贞观殿,刘继隆也在目送他离去后,侧目看向了敬翔:
“敕令,以和政郡王耿明为辽东招讨使,节制青州及东海海军五万兵马,不日听令出征。”
“南衙有司,以前唐旧图籍为舆图,置辽东道及诸州县,量才授官,备员足数,为徙民实边之备。”
刘继隆话音落下,敬翔恭敬行礼:“臣谨记圣旨……”
在刘继隆示意下,敬翔便令人前往内阁起草机要诏书,发往三省政事堂补足程序后,继而下发有道诸司。
此事刚刚办好,便见赵英走入贞观殿,对刘继隆作揖道:
“陛下,张副都护奉交河王令返回洛阳,现已抵达洛阳。”
“此外,太子与交河王及西域诸多官员家眷皆皆在随行队伍之中。”
突然得知张淮深令人将西域各官员的家眷送到洛阳,刘继隆便明白了他的心思。
“看来安西、北庭这两道也该设立三司了,不过如何安置这些西域的官员倒是个难题。”
刘继隆将问题抛出,敬翔闻言主动作揖道:“可将在京官员派往辽东、安西、北庭三地任官,以六部九寺中官缺补上。”
京官和边官调置,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刘继隆微微颔首,接着吩咐道:
“此事,便由内阁与政事堂三位相公商议,早早拟个章程吧。”
“臣遵旨……”敬翔颔首应下,刘继隆则看向了赵英:
“催促太子前来贞观殿,着张副都护先回府中好生休息。”
“臣领旨。”赵英应下后便往外走去,而刘继隆则是继续处理着经过内阁整理过后的奏表。
这些奏表都被七名内阁大学士整理过,奏表后还附有七名大学士各自的建议,供刘继隆自行挑选。
刘继隆匆匆看了遍奏疏内容,在几条建议中选择相对稳妥的一条便可。
看似复杂,但比起刘继隆自己查阅并决策处理要快上不少。
此前他每天需要用七个时辰的时间来处理奏表,如今只需要四个时辰,节省了大半时间。
这些省下的时间,刘继隆可以去内廷陪陪封徽、李梅灵或上林苑内散散步,不至于长期坐着以致肥胖。
他得保护好他的身体,为此他鲜少食糕点与大鱼大肉,每个月只留宿几日内廷,其余时间都在贞观殿休息。
常年保持健康的饮食,故此才能让他看上去比旁人年轻些。
“儿臣烈求见陛下……”
忽的,殿外传来了沉闷的青年声音,刘继隆顿时放下手中毛笔,起身往外走去。
十年未曾见到自家大郎,他心里自然是有些激动和忐忑的。
激动于久别重逢,忐忑于自己未曾尽到父亲陪伴的责任。
待他来到殿门前,黢黑的刘烈顿时出现在他眼前。
纵使十年不曾相见,他却还是认出了他,忍不住似抱孩童般抱住了刘烈,在原地转了两圈。
刘烈本来还在忐忑如何与阔别多年的阿耶交谈,却不想不等他反应过来,便被刘烈抱了起来。
即将及冠的刘烈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不轻,连忙道:“阿耶!阿耶放某下来!”
“好好好!”刘继隆爽朗将他放下,看着与自己差不多高的刘烈,高兴的抱住他,猛拍道:“壮实了,好好好……”
刘烈此刻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只是他皮肤被晒的太黑,旁人根本察觉不到他脸红。
“阿耶,先进去,先进去……”
刘烈只想立马远离此地,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四周人憋笑的模样。
“不,不进去,先回内廷。”
刘继隆回头看向跟出来的敬翔,敬翔却道:“臣已请内侍备步舆,愿陛下少待。”
“好!”刘继隆颔首,接着回头看向有些局促窘迫的刘烈:
“观大郎这般模样,想来弓马娴熟。”
“朕听说你与张郎前来,可曾与张氏大娘子见过了?”
兴许是到了年纪,刘继隆不免变得有些唠叨,刘烈则是尴尬道:“自是见过了。”
“好好好。”刘继隆满脸堆笑,敬翔站在旁边也是跟着轻笑。
平日里刘继隆半个月的笑都不如今日多,他见刘继隆高兴,心下自然也十分高兴。
“稍后去汝阿娘那,过几日唤张氏大娘子入宫,让朕好生看看。”
“是……”
刘烈现在只想赶紧回内廷,至于什么父子久别重逢的尴尬还是其他,他都不在意。
他只觉得自己若是继续在这里被自家阿耶哄小孩般的哄着,自己真的会直接死在这里。
好在内侍没让他久等,见到两架步舆前来,他连忙拦住滔滔不绝的刘继隆:
“阿耶,步舆到了,快些乘上,阿娘想来已经等不及了。”
“好!”刘继隆坐上步舆,示意他快坐上。
刘烈没有耽误,连忙坐上并与刘继隆并排往内廷赶去。
在他们走远后,留下的内侍与兵卒们才纷纷讨论道:
“陛下刚才笑得真好看,只是太子为何如此黢黑?”
“听闻太子在西域下乡从军,风餐露宿,黑些也正常。”
“只是太子啊……”
众人说着说着,便想到了刚才刘继隆将刘烈抱起来转圈的场景,忍不住笑了出来。
刘继隆极少对他们发脾气,平日里十分和善,甚至偶尔会询问他们家里的情况,和他们主动打趣。
正因如此,他们才敢如此大胆的说出刚才的趣事。
敬翔没有前往内廷,见众人聊得火热,顿时咳嗽道:
“好好班值,莫要吵闹了。”
见他吩咐,兵卒与内侍们这才停止了交头接耳,老老实实的班值了起来。
见到他们安静下来,敬翔则是重新走回了贞观殿内,准备把剩下的奏表都看一遍。
这样等刘继隆返回时,他就能如数家珍的将这些奏表内容通禀并给出建议了。
与此同时,离开贞观殿的裴颋在返回驿站后,便急匆匆下令使团开拔返回渤海。
早有准备的官员们按照裴颋的吩咐收拾行李,而裴颋又在之后挑选出几名弓马娴熟之人快马先行,将皇帝的态度提前传回渤海,让渤海早作准备。
在他的安排下,百余人的使团赶在正午前离开了洛阳城,而此时的刘继隆则是沉浸在父子久别重逢的氛围中。
好大儿既然回来了,那他贞观殿的政务自然就有人分担,难怪他如此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