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双灵性,独孤愿 (第2/3页)
毕竟少年郎都是这般,而且独孤愿如今意气风发,更是有灵性点醒,年纪轻轻便有神通入门,自是不同寻常。
甚至于,独孤愿的灵性点醒不止一次,独孤愿天纵奇才,乃是有两次灵性点醒,极为罕见与稀有。
这也是他能够在年纪轻轻便修行到了外罡三重的原由。
修行速度只比郑均逊色一筹。
“叔父,郑均劳师远征,奇袭千里,转战南北,此刻自是薄弱至极,正是我军得手之时。”
独孤愿道:“房氏的房彦,如今便屯兵在宁远郡,他乃是通窍三境的武者,郑军虽是骑兵,但有四千余俘虏,行军缓慢,我军不必全力而击,只需沿途骚扰、拖延郑军的行军速度便可,待房彦兵马抵达,便能前后夹击,攻灭郑均这两千骑兵了。”
听到了独孤愿的话语,独孤景十分惊讶的瞧了自家侄儿一眼,似乎对侄儿想到的方式很是稀奇,但他只是轻笑一声,策马扬鞭,朝着镜渊城方向而去,同时用北戎语道:“期弥头,你对军事上的理解倒是不错,如此这般,确实能够消耗这郑均的兵力,令他疲惫不堪。”
听到这句话,独孤愿正准备说些什么的时候,却见独孤景继续说道:“不过战争,可不单单是行军打仗这么简单,要考虑的地方有很多。”
“我们独孤家如今只有八千儿郎在镜渊城中,而其余万人虽受我家供养与厚恩,但毕竟是中原人出身,不可信任。”独孤景道,“若是我家八千儿郎,与那郑均拼杀在此,消耗殆尽……我们独孤家,也就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
若是如独孤愿说的那般去做,确实能够拖延住郑均的脚步,同他血战一番。
就算是没有办法将郑均斩杀在此处,最起码也能让他集结的精锐骑兵损失大半。
但这样做了,意义何在?
秦王可不会觉得他们立下什么不世之功,相反,他们如此做,只是拿自己的资本和郑均的资本进行一个互换而已,只能让自己越打越弱,不会越打越强的。
而听到了独孤景这么说,独孤愿微微颔首,似乎明白了一切。
独孤愿道:“叔父,若我们什么都不做,秦王那边也交不了差的。”
“交不了差又如何?镜渊郡在我们手中,秦王远在关中,他还能管得到我们不成?”
独孤景冷笑一声,继续道:“若是事不随我意,大不了投郑,如今郑均麾下,好似并无一员通窍将领,我若举镜渊一郡投郑,待遇自然极佳,虽然财资之流远不如房氏和秦王所得,但在地位上,却更加的重要。”
“不过现如今,还是秦王更加有完美一些,派出一些斥候、探子,去骚扰一下郑均,证明我等也尽力了。”
独孤愿恍然大悟,跟紧叔父的马匹,同样朝着镜渊城而去,同时道:“叔父,对于郑均,您怎么看?”
“郑均?此子天赋极佳、手段也极强,世人皆以为他不过是蔡家养的一条狗,如那巴涛一般,但我这镜渊郡与博州相邻,博州百姓多经镜渊往来,我自是知晓此人心怀大志,绝非蔡家守户之犬!”
“此人文韬武略兼备,又暗含鲸吞天下之志!如今天下英雄纷争,以我观之,那神武皇帝的子嗣后代们,虽然修为高深,皆已踏入元丹之境,但我隐隐感觉,这些个跳来跳去的诸王,成不了大事。”
“而天下草莽英雄并起,这博州的郑均、青州的张稠、还有逃到益州的张本功……越来越多的豪侠英杰跳出了水面,若是这神武皇帝的诸皇子打来打去,分不出个胜负来,我瞧这大周天下,就要更易旗帜了。”
“郑均此子,若是不中途陨落,他日若是天下动乱加剧,或许便能割据一方,为一朝太祖高皇!”
对于郑均,独孤景倒是赞赏有加。
而听到了独孤景对于郑均的描述,独孤愿双眸闪过一抹沉思的凝光。
接着,独孤愿忽然拉紧了缰绳,及时勒马,然后扬声道:“叔父,正如您先前所言,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为了独孤氏长久,侄儿愿率鲜卑部勇士五十,投效郑三郎,若是秦王胜,侄儿便归于叔父帐下;若郑三郎胜,侄儿也可从中周旋,为独孤氏谋求一条全新的道路。”
听到了独孤愿的话语,独孤景既有些惊讶,又有些欣慰。
“好!不过五十骑哪够?你先走,我回城中之后,便拨两千勇士给你,随你一同投效在那郑均帐下!”
……
镜渊郡,官路上。
尘土飞扬。
骑兵在官道上连绵不绝,灰头土脸的宁远郡郡兵丢盔卸甲,双眸无神,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麻木的跟在大队骑兵左右,看起来颇为疲惫。
郑均骑在一匹神俊的白马之上,这匹白马的主人正是已经被郑均斩杀了的岚州房氏的女婿,通窍初境的巴涛。
之前的那匹带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