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三原色起义 (第1/3页)
洪流继续奔涌。
在一场波及南北的大雨过后,
流经邯郸的漳水也涌荡出来,淹没了许多田地和人口。
许多世代生活在漳水两岸的老人因此哭泣起来:
“我们祖先在的时候,时常跟我们说,‘漳水平流,是一条没有灾祸、庇护生灵的河流’。我年幼的时候,也时常跟随伙伴跑到河边玩耍,从来没有被暗流席卷过,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其他的危险。”
“但现在,漳水却变成了这个浑浊狂野的模样!”
“难道鬼神不再庇护我们了吗?难道我们这一代就要见证天命的陨落吗?”
其他人不能明白这些老人的心情,只忙于携家带口,背着包裹,逃亡他乡。
有人提议道,“让我们去寻找太平道吧!”
“我听说他们并不是只知道杀戮暴乱的贼寇,而且心怀大义的有道之士。”
“在他们占据的地方,有田地可以开垦,有洪流正在被治理。”
“可是投奔造反的人,不会被朝廷通缉绞杀吗?”也有人惴惴不安。
那人就气愤的说,“我们现在这副样子,不正在被朝廷绞杀吗!”
“皇帝连自己家乡溃烂的堤坝都不去治理,哪里会来治理邯郸这边?”
“这样放任洪水泛滥,还不能阻止地方上的豪强迫害我们,难道我们遵从他的政令,做个安顺的民众,就可以存活下去吗!”
大家都认同他的话。
于是邯郸附近的人逐渐向着太平道占据的泰山以西,太行山以东地区涌去。
更东方的沿海之地,也不断承受着赤眉军的骚扰。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盗贼寇匪,当地的官员和豪强选择更进一步的压榨民众,通过剥夺他们仅有的资源,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这是不能容忍的!”
出身贫苦,却颇有武力,乐于打抱不平的樊崇见到乡野民间的惨状,当即站了出来,振臂高呼,“凭什么肉食者导致的过错,要让我们来承担呢?”
造反的人难道是天生逆骨,热爱造反这件事吗?
河水的泛滥难道不是因为堤坝没有得到及时维护,从而崩溃的吗?
平民年年都要缴纳赋税,服从朝廷的徭役,可他们获得了什么呢?
既然辛苦不能得到收获,
他们又凭什么忍耐呢!
随后不久,
樊崇便在莒县率领几十人发动了起义,带着一群农夫流民,跑到了泰山之中,占据了一片区域,同当地的官吏抗争。
消息传到南方,
已经闯荡出不小名声的王匡便找到自己的兄弟王凤,对他说道:
“天下乱到今天的地步,我们必须要出手了!”
新市这边,
也有天灾,也有人祸。
只是较之传统且繁华的北方来说,要弱小一些罢了。
而正因如此,没有兴起如同河北那样严重叛乱的南方各郡县,便被王莽下令加重了赋税——
打仗平叛,
是需要巨量钱财的。
太平道一直没有被镇压下去,
还涌现出更多的逆贼,
这使得朝廷花在军队士卒上的钱财,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迎来翻倍的增长。
南方既然太平无事,
那苦一苦这里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王莽却没有想过,
他能忍,
别人却是不能忍的。
毕竟王莽再怎么委屈忍耐,
也剥夺不了他体内元城王氏的血脉,也不用为了御寒的衣物和饱腹的食物而忧虑,甚至忍得多了,还能得到上位者的欣赏,从而提拔到高处。
可贫苦的百姓这边,越是忍耐,得到的结果便越是凄惨苦痛。
他们的衣服会被扒下,被太阳晒黑的身体又要经受寒风的摧折;
他们的食物会被夺走,吸满了汗水的稻谷和粟米,还要被肉食者嫌弃不够新鲜、不够可口。
能吃苦的结果,
就是吃更多的苦!
所以他们为什么要忍耐!
“反抗不公正的朝廷,是上顺天意下应民心的事情。”
“我们没必要犹豫!”
犹豫不决,是做不成大事的!
王匡震身说道。
王凤赞同他的话语。
于是兄弟二人联络上人手,进攻了县衙,夺取了其中诸多储备,随即跑到附近的绿林山中,安营扎寨,静待发展壮大的时机。
一直暗中观察人间的何博见状,也捏着自己的下巴肉说,“黄巾、赤眉、绿林……”
“这颜色凑的好整齐啊!”
他转过头,对身边侍奉的几位死鬼史官吩咐道,“既然如此,那就将这三场抗争,合称为‘三原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