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太平道的规制 (第2/3页)
大鱼的道士们,目光很快就变得冷静柔和起来。
再度出现,与道友论道辩经时,更有脱胎换骨之感。
但转过来说,
过于争执不好,
什么都不争,张口就是“啊对对对”也不好。
“真理”的确需要争辩。
于是,
何博又亲自下场,揪着梦境中无处不在的云雾,团出了一堆雪球,并允许道士们用其来表达自己的最终意见。
“梦境飘渺,没有实际的根基。”
“所以常人的心意,可以在梦境中得到十足的显露。”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便是这样的道理。”
何博捧起一团“雪球”,对着正看着下方炮火连天、轰鸣不断,目光逐渐呆滞的王凤说道。
“而这团小东西,便是人之喜恶的载体。”
那犹如流星坠地,火雨降临的场景,充分表达了投掷者对承受者先前所说之事、所言之理的不满;
那犹如七彩虹桥,鲜花飞舞的场景,则充分表达了投掷者对承受者的支持和赞同。
前者受之,会被砸的晕头转向,呜呼哀哉。
后者受之,则会生出心旷神怡,神思清朗的通明来。
“那他们手里的呢?”
王凤心里不是很明白,但面上摆出一副听懂了的模样,还指着下面一些趁机捣乱的死鬼,询问他们手中那被晕染出几分淡色的雪球指代着什么。
何博随口回道,“这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啊?”
……
当硝烟散去,
一切恢复平静后,
王凤这个外来者,加入了记录太平道集会相关内容的文书工作中。
“我读书也不是为了干这个啊……”
曾经在山野河流中肆意穿行,又在壮年时随同乡人举起旗帜,短暂担任过玄汉公侯的王凤抓着手里的笔,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落到如今的地步。
他不是来新夏寻访有道之士,想要向他们请教“天地与我为一”道理的吗?
怎么突然做起了刀笔吏呢?
“这个正常!”
“等你死下后,还要做更多的事呢!”旁边的隋国大贤良师听到他的疑惑,边书写着记录,边笑着回复他。
上帝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跟祂亲近的死鬼。
“不过为什么还要记这种事呢?”王凤抓了抓头发,又被面前的记录逼出一声哀叹。
旁边的老者笑声便更大了,“因为把每个人说过的话都记下来,才好在以后核对其有没有改变嘛!”
这也是一种对账!
上帝也曾说过,“文章通报这种东西,还是看合订本最有意思。”
岁月是无声无息的,
一时不慎,便要增上一抹皱纹,添上一丝白发。
而记下一个人从幼稚到老去的言行,便能通过文字,窥见岁月对人造成的影响。
这也是史官之所以热衷于记录历史的原因。
“何况很多同道,难以留名于国史之中。”
“如果我们这些同行之人,都不愿意记下他们的言行,刻印他们的思想,那千百年后,后人又如何能知道在角落中,还有一些人在为‘人’做事呢?”
修史,
向来是一件极为耗费精力财力的事。
即便太史公自有家传,为了写好《史记》,也走遍了太多地方,访问了太多的人,一生心血就此耗尽。
所以,
厚重的国史之中,笔墨多记王侯将,而对低贱平常之人,少有着墨。
偏偏很多时候,
又是低贱平常之人,在做着有利于整个国族的事。
太平道是由低贱之人凝聚而成的,也是为了低贱之人发声的。
记下他们,
记下这个世界真实的相貌,
怎么会不重要呢?
王凤听到他这样说,便不再发出怨言,安静的做起了临时牛马。
把众人都送回了的上帝路过,见到与隋国著名有道之士相处融洽的王凤,也露出一个笑容,没有去打扰对方的“求道”。
而在泰西,
刚刚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砸吧着嘴回忆梦中经历的耶哥儿挠了挠自己乱成一团的头发,很快思考起了“等会吃什么”这一古老而深奥的问题。
但很显然,
这个问题能困扰代代人,必然是有其难度的。
哪怕智慧深邃,犹如深海的泰西大贤良师,也无法解开肚子的疑惑。
“反正我是不会吃那盾板的。”
目光看向房间角落里摆放着的,名为“大饼”,实际上却能为主人抵抗刀剑弓矢,在泰西传道过程中,立下赫赫武功的五块盾板,
耶哥儿对于先前的问题,也不再纠结。
天可怜见,
这段日子他们这边水汽正浓,
这些被他放置在一边的馕饼不仅没有受潮发霉腐坏,还显得愈发坚韧,让人难以啄磨!
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