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班超与甘英 (第3/3页)
易王脸色难看,当场给自己脸上甩了两下,随即清空记忆退了出去。
而当罗马战败的消息传回,
甘英这位汉使便受到了迁怒。
罗马城中的居民发起了游行示威,要求君主下令惩治这位来自东方,与北方敌人同源的使臣。
奥古斯都心中也有着同样的怒火,于是便将甘英扣押起来。
好在怒火散去,理智重新占据高地,奥古斯都又将甘英放了出来,恢复了他大国使臣应有的待遇。
大汉讲究脸面,
罗马也是要脸面的嘛!
受到诸夏影响,罗马如今也多有记史,
若罗马的使者在汉朝受到优待,汉朝的使者却在罗马沦落到吃牢饭的地步,日后两国的史官一对账,岂不是有损国格,惹来嘲笑?
随后,
奥古斯都还诚恳的请教了一番甘英,有关于诸夏的历史,想要从过去的例子中,寻找破解这种团结的办法。
虽说塔西佗已经从中原学成归来,并带回了许多典籍文章,
迁居到罗马的秦人也向奥古斯都呈递了文书建议,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嬴秦针对“合纵”的经验,
但奥古斯都还是想听一听甘英这位“天使”的意见。
可甘英能有什么建议?
罗马是朝贡过天子的国家,
泰西的诸侯也是朝贡过天子的国家,
手心手背都是肉,
他更是一个局外人,哪能处置这样复杂的问题。
于是甘英当场念了两句诗: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这是《诗经》中的诗歌,意在表达兄弟间深厚的情谊,含蓄的向奥古斯都表达了自己不会帮助罗马,去进攻诸夏之国的意思。
然后,
甘英让奥古斯都另请高明。
后者心里对此倒也有所准备,并没有为难他。
只是转去接见了一些秦人,跟他们交流起“纵横”的故事。
“听你这样说,泰西以后怕是要很热闹啊!”
班超听完了甘英在罗马的经历,也知道了为何这次出使,对方会花费较上次更长的时间,随后抚摸着胡须笑道。
甘英也跟着笑起来,“那么远的地方,再热闹也不会热闹到中原来!”
“随他们去吧!”
结束了聊天,
车架和马匹也跨过了玉门关,踏上了河西走廊。
等穿过这条狭长的通道,就是中原了。
而当路过河西四郡,见到一些沿着大汉边疆,放牧牛羊的牧民时,
班超忽然想起一件事。
“你这次西行,也没有见到匈奴人吗?”
最开始派遣甘英出使西海,班超还怀抱着寻找西迁的北匈奴的想法。
奈何甘英无功而返,让他颇为遗憾。
“还是没有。”
甘英告诉他,“只是从杞国、晋国的人那里听说,北匈奴是一路沿着较北的道路前行的,想来是为了躲避他人的阻碍。”
北匈奴的迁移,一直都是被迫的。
他们被击败,然后像身边的牛羊一样,在鞭子的威慑下向着西方行去。
而带着失败的颓废之气,族人又在战事中凋零缺失,
他们自然不敢直愣愣的朝着西边撞去。
西秦的确是炸成一片了,
可武德在多年的厮杀中,不仅没有消退,还变得更加充沛。
他们才不会介意手里再多染一些蛮夷的血迹。
哼,
匈奴人,
这可是秦人的老对手了,
必叫你有来无回!
于是,
自知前路艰难的匈奴人,只能沿着里海更北的路线前行。
如此行路,
使得杞国失去了他们的踪迹,
位于两河流域的晋国,自然也对之不甚了解。
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实在没空搭理某个败犬。
“你说匈奴人有没有可能,一路跑到泰西去?”
“这个我不乱去猜测。”
甘英说道,“草原上的人事变得实在太快,域外的草原,又比漠北还要荒芜。”
“匈奴人可能去泰西,也有可能在路上散开,融为其他部落……这些都是说不定的。”
班超继续笑道,“的确是这样!”
“只是我想着,若匈奴人能够跑到泰西那边,指不定能让原本的局势,变得更加好看些。”
还是那句话,
反正影响不到自家,
那他们为什么不看点更大的乐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