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新的时代 (第2/3页)
仍有部分留存。
典型的便是燕国各地的社学。
燕国地广人稀,春夏会因凌汛而发生水灾,秋冬又有大雪之困,所以建国之初,
一乡之间,
一镇之内,
耕牛器物共有,安排专人看管照顾。
做起大事,也当合力施为,避免浪费劳力和物资。
至于儿童,
孙恩更是深知后辈才是希望的道理,将大量资源投到了日常教育上。
他定下规矩:
一社必设一学堂,号为“社学”,有教民启蒙、识文断句,并研读自己以《太平经》为基础,编修出的书册之责。
用孙恩的话来说,
毕竟甘棠宫众卿们可以对那让自己看不顺眼的书动手动脚,却不能在明面上批判它,封禁它。
到底是开国者的遗宝,是共和燕国的“国本”。
只要他们还想趴在先人的遗泽上吸血吃肉,便只能忍受它的存在。
总而言之,
在燕国并为大汉的辽地数郡之后,
在太学的风气被和帝纠正,并开设新的学科之后,
大汉的教育出现了一些改变。
“认识天地的方式变了,许多想法也会跟着改变。”
“天底下哪有那么多死脑筋的人!”
大汉的年轻人向来敢想敢做,一股子的气势,出去当使者都要骑在当地国主头上作威作福的。
让后世人畏手畏脚的“友邦惊诧”在他们眼里不算什么,
搞点“震惊天下”的行动,更是不算什么。
也巧,
察举制浸染下的大汉,正需要年轻人传播去自己的声名。
只要不直接造反,
对儒家发起下华丽的冲击也不是大问题。
“而且治国的理念也没有恒定的,顺应时代发生改变也是正常!”
在这方面很有经验的武帝也开口说道,附和着上帝的话语。
不过还没等孙恩夸赞下这位“独夫”的厉害,武帝又背着手,对着拍海而去的江水发起了感慨,回顾起了自己生前的峥嵘岁月。
于是孙恩闭上了嘴巴,觉得独夫果然还是独夫,总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能自拔。
……
“你们回去吧,我要当海王去了。”
当游历结束,上帝身边的死鬼除了孙恩之外,已经换过好几茬时,
何博这样说道。
这些年的江河入海,让他的力量也日益朝着海洋中渗去。
虽然大海宽容,对奔流而来的百川从不抗拒,对何博更是一副恨不得将之融化在怀中的慈爱,
但何博表示这沉重的爱大可不必。
神洲大地上的山川,目前被何博纳入怀中的,已超大半。
然合群山之巍峨,还不足以替代耸立于天地之间,号为世界屋脊的高原;
汇百川之激浪,也不足以浸染远超陆地广阔,深邃涌荡的海洋。
所以高原他至今都没能啃下来,顶多利用绕行大雪山的雅江,一路润到神洲南部的新夏去。
至于深海远洋,则更不用多说了。
当然,
像地中海、西海等较为封闭,较为浅薄,颇有自成一体姿态的海域,上帝还是伸出自己无形的大手,在各地身份们的努力下,染指过去了的。
像东海、南海那样,直接与大洋接壤,实际为大洋近岸部分的海域,何博到最近才勉强有收容它的能力。
论说原因,
并非东海南海比地中海、黑海等海域具有更多的水量、更广大的面积,
主要还是在于,
何博一边嘬着东海这边的水,还要一边在东海和大洋之间进行划分,避免自己一不小心,便滑落深渊,成为大洋的一部分。
这可不像地中海那边,
由于海域处于两块大陆之间,何博完全可以利用汇入其中的河流,对之进行先包围再染色,上手更加方便。
除此之外,
与大洋的直接接壤,位置更加靠近火热的赤道,也意味着东海、南海的洋流更加丰富,水文更加复杂。
何博驾驭起来,需要更加小心。
看看这些地方每年因过于激烈的水汽蒸腾反复,从而催生出来的风暴数量吧,
上帝也不想自己被红鬃烈马给甩下马背,跌落在地到处打滚。
那多丢面子!
上帝虽然活泼,但自己做的怪和倒霉催的窘迫,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如此耗费时间和精力,让何博这位山川主如今才能兼上海龙王这个职位,也实在情有可原。
“会像之前那样吗?”
想起前汉之时,何博为了黄河而大梦五十年的事情,西门豹忍不住询问道。
“应该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